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622篇
化学   983篇
晶体学   19篇
力学   1篇
数学   4篇
物理学   33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在有无5 mmol·L-1 CuSO4存在的两种情况下,运用荧光光谱研究了烟草多酚氧化酶在盐酸胍诱导下的变性和复性平衡。烟草多酚氧化酶在6.0 mol·L-1盐酸胍变性30 min(25 ℃)即完全失活。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铜离子能够提高烟草多酚氧化酶的结构稳定性和抗盐酸胍变性的能力,进而影响烟草多酚氧化酶在盐酸胍诱导下的变性和复性过程。没有外源铜存在的情况下,盐酸胍诱导的烟草多酚氧化酶变性和复性是一个可逆的二态过程;在5 mmol·L-1 CuSO4存在的条件下,由于结合了Cu2+的酶的中间态稳定性增加,显示特征荧光,结果显示,外源铜存在时,盐酸胍诱导的烟草多酚氧化酶变性和复性是一个可逆的三态过程。根据相应模型,进行了热力学计算。上述实验结果得到酶活性测定的进一步证实,在6 mol·L-1盐酸胍中放置5,10,15,20,25,30 min,烟草多酚氧化酶的剩余活性分别为18.7%,11.7%,8.9%,6.6%,3.6%,0.06%,但在5 mmol·L-1 CuSO4存在的条件下,剩余活性则分别为60.3%,44.6%,42.5%,40.2%,25.6%,25.3%。  相似文献   
92.
8,10-二炔廿五碳酸LB膜的周期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8,10-二炔廿五碳酸,在玻璃片、石英片和镀金片上沉积了它的LB膜,X-射线衍射研究了LB膜的周期结构和聚合对它的影响。在2θ=1°—15°范围内观察到了多达7个布拉格衍射峰。由此计算了等同周期和分子在基片上的倾斜角。用分子模型计算了衍射峰强度,得到了与实验结果相符合的衍射峰强度奇偶起伏现象。  相似文献   
93.
人工神经网络用于锕系离子An3+水解常数pK1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水解常数是金属离子水溶液化学的基础数据,对于研究水溶液中离子的状态以及进一步研究其在水溶液中的其它化学行为是必不可少的。一般金属离子(包括镧系金属离子)的水解常数数据相对较为完善,对它们水解的规律性也有不少研究,但锕系金属离子的水解常数数据迄今较缺乏,特别是重锕系的水解常数数据基本空缺犤1~5犦。这主要是因为锕系多为放射性元素,重锕系则基本是人工元素,被发现或合成较晚,即使通过核反应合成,量也往往极少(常以多少个原子个数计算),且半衰期大多很短,因而从获取样品到进行有关化学研究都相当困难。…  相似文献   
94.
使用了不同密度泛函方法计算X-H (X = C, N, O, Si, P, S) 键离解能,并分析不同密度泛函方法的计算精度。研究发现大多数密度泛函方法包括B3LYP, B3P86, B3PW91, G96LYP, PBE1PBE,和BH&HLYP都明显低估键离解能13-25 kJ/mol。该现象与是否使用无限基组无关,因为即使使用无限基组键离解能仍然被低估。因此密度泛函方法不适合用于键离解能的估算。其中B3P86方法的偏差最小。进一步分析表明,使用限制性开壳层计算并无任何优势,在大多数情况下非限制性开壳层计算实际上比限制性开壳层计算要好。最后,我们发现了密度泛函方法对键离解能的低估是系统的,因此建议利用校准后的UDFT/6-311++G(d, p)方法计算化学键离解能。  相似文献   
95.
一维导电材料例如纳米线,大量应用于柔性压力传感器中. 但是一维材料和基底之间接触时相互作用力较弱,使得传感器灵敏度、响应时间、和循环寿命等性能指标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了石墨烯/石墨烯卷轴多分子层复合薄膜作为传感器导电层. 石墨烯卷轴具有一维结构,而石墨烯的二维结构可以牢固地固定卷轴,以确保高导电性复合薄膜与基底之间的粘附性,同时整体结构的导电通道得到了增加. 由于一维和二维结构的协同效应,实现了应变灵敏度系数3.5 kPa-1、 响应时间小于50 ms、能够稳定工作1000次以上的压阻传感器.  相似文献   
96.
本文利用时间切片离子成像技术对OCS分子进行了真空紫外波段的光解动力学研究. 在四个光解光波长(从129.32到126.08 nm)下测量了硫原子解离产物S(3PJ=2,1,0)、S(1D2)、S(1S0)的速度影像,并从中清晰地发现了四个主要的解离产物通道:S(3PJ=2,1,0)+CO(X1Σ+),S(3PJ=2,1,0)+CO(A3π),S(1D2)+CO(X1Σ+)和S(1S0)+CO(X1Σ+). 在实验影像中,产物CO分子的部分振动态结构能够得到分辨. 实验还获取解离产物总平动能谱,产物分支比和角分布.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显示除绝热解离通道S(3PJ=2,1,0)+CO(A3π)之外,在其他三个产物通道中非绝热效应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7.
无催化剂条件下,利用邻氨基二苯甲酮衍生物和丁炔二酸酯作为反应原料,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溶剂,高效地构建2,3-喹啉二羧酸酯类化合物.并且根据反应的结果,对可能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98.
顺铂被广泛用于多种类型的实体肿瘤的临床治疗.DNA是顺铂的主要靶点,顺铂结合会导致DNA损伤并诱发细胞凋亡.然而,顺铂化疗常常受到内在的和获得性的耐药性的限制.在过去30多年里,大量的研究致力于对顺铂耐药性的理解,并且提出了几种导致顺铂耐药性的分子机制.这些机制显示顺铂的耐药性具有多因素特征.本文系统描述和讨论了顺铂的耐药性机制,包括细胞内药物积累的减少,药物去活作用的增强,DNA修复作用,DNA损伤反应和凋亡通路的变化以及一些间接信号通路的调控影响.  相似文献   
99.
80%以上的工业生产过程涉及催化,如化工生产、能源转换、制药和废物处理等等.催化剂的使用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为国民经济、地球环境和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需求和最大的经济效益,开发高效、稳定、低成本的新型催化剂已成为当务之急.金属中心负载在载体上的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因其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相对较低的金属用量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发现,负载型结构可增强传热和传质并增加活性金属中心的分散度,从而影响催化性能.此外,负载金属的颗粒尺寸对催化剂的性能有很大影响.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一直在通过减小金属颗粒尺寸和提高原子利用效率来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原子级尺寸的颗粒通常表现出与大尺寸颗粒显着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当活性位点的尺寸缩小到单个原子时,单原子催化剂的概念应运而生.对于单原子催化剂,金属原子中心通过配位被载体中的缺陷锚定,从而调整金属原子的电子云分布.这种配位调整使得单原子催化剂拥有与传统催化剂不同的性能.作为催化领域的新前沿,单原子催化剂已经在许多催化反应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性和选择性.然而,许多报道的单原子催化剂在高温环境或长期催化应用中容易受到奥斯特瓦尔德熟化过程的影响,从而导致催化剂烧结和失活.而烧结的原因在于金属原子和载体之间较弱的相互作用.失活催化剂的再生和回收将大大增加工业生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因此,开发具有优异热稳定性的单原子催化剂以满足工业需求是十分必要的.本综述首先总结了近年来关于热稳定型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的基础研究,并从原子尺度上分析了这些方法所构建的金属中心的结构形态和配位环境.此外,结合近些年的研究中新的表征技术与理论计算手段解释了热稳定性的来源.重点讨论了热稳定单原子催化剂的实际催化应用.分析了热稳定单原子催化剂在热催化应用中的独特作用机理、并尝试为确定催化过程中真正的活性中心以及通过原子级调控手段进行高活性热稳定单原子催化剂的合成提供理论指导.最后总结了热稳定单原子催化剂发展的主要问题,并简要分析了单原子催化领域的研究挑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0.
闫绍兵  焦龙  何传新  江海龙 《化学学报》2022,80(8):1084-1090
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ORR)催化剂目前主要以商业Pt/C为主, 其高成本和稀缺性极大地限制了燃料电池的广泛应用. 为了替代Pt/C催化剂, 廉价高效的非贵金属催化剂目前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利用氧化石墨烯(GO)为诱导模板, 借助表面丰富的含氧官能团, 实现了Co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 (ZIF-67)在GO表面的原位生长, 构筑了ZIF-67/GO层状复合材料. 热解过程中, 石墨烯的存在有效抑制了Co纳米颗粒的团聚, 并且很好地维持了原始的层状结构. 最终获得的Co@N-C/rGO复合催化剂材料实现了活性位的高度分散, 并且具有丰富的孔结构和优异的导电性能. 在电化学性能测试中Co@N-C/rGO表现出优异的ORR性能, 其起始电位为0.96 V, 半波电位0.83 V, 远优于ZIF-67直接热解得到的Co@N-C材料, 且性能与商业Pt/C催化剂相当. 此外, Co@N-C/rGO复合催化剂还表现出良好的催化稳定性和甲醇耐受性, 显示出该材料作为燃料电池氧还原催化剂的重要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