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7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372篇
化学   688篇
晶体学   14篇
力学   57篇
综合类   53篇
数学   172篇
物理学   50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5篇
  1965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自行设计合成的兼有刚柔两性的芳香三羧酸2,4-二氧乙酸苯甲酸(H3BOABA)为第一配体,菲咯啉(phen)为第二配体,合成了2个配合物[Cd3(BOABA)2(phen)2](1),[CdNa(BOABA)(phen)](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进行表征;用单晶X-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是三金属簇的一维双链,phen修饰在两侧,大量的弱π-π堆积作用使得分子呈现出二维平面结构,配合物2是由镉、钠2种金属离子构成的(3,4,7)-连接的二维平面结构。用溴化乙锭荧光探针初步研究了它们与DNA作用的强度和模式;此外对它们的固体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2种配合物均表现出了较好的发光性质。  相似文献   
52.
王莹  白玄玄  关磊  吕山  盛化飞  张祖康  杨坤  赵宁 《合成化学》2014,22(5):592-595,600
在水中采用回流法合成了Zn(Ⅱ)单核配合物{Zn(H2O)6·(pbsa)2·2H2O(1),pbsa=2-苯基苯并咪唑-5-磺酸阴离子},其结构和性能经UV-Vis,FL,X-射线单晶衍射和TG表征。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m,晶胞参数a=23.223(2),b=6.905 6(5),c=11.670 1(9),β=119.660(2)°,V=1 626.3(2)3,Z=2,Dc=1.544 mg·cm-3。1的中心离子为Zn(Ⅱ),与六个水分子配位;pbsa没有与中心离子配位,只起电荷平衡作用;未配位的水分子像节点一样通过氢键将1连接成三维网状的空间结构。1的λmax位于318 nm;在430 nm波长激发下,1的最大荧光发射峰位于425 nm和465 nm。  相似文献   
53.
A new mixed-valence cyanide-bridged complex, Br3Fe(μ-NC)RuBr(dppm)2(dppm = bis(diphenylphosphino)methane), was obtained through the reaction between trans-(dppm)2ClRuCN and FeBr3. Its crystal structure was characterized. Electronic absorption spectra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metal-to-metal charge transfer(MMCT) and this complex is Class Ⅱ mixed valence complexes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Robin and Day. Magnetic analysis shows it is paramagnetic.  相似文献   
54.
综述了可拉伸超韧水凝胶的设计原理及其在组织工程和柔性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 通过将网络结构层次、 化学结构、 增韧机制与宏观力学性能相结合, 重点讨论了单网络水凝胶、 双网络水凝胶、 纳米复合水凝胶及其它水凝胶等可拉伸超韧水凝胶的研究进展, 并总结和展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55.
通过静电吸引策略将具有高度分散性的原子精确纳米团簇[Pd3Cl(PPh2)2(PPh3)3]+(Pd3Cl)负载在介孔SBA-15棒上。结构明确的Pd3Cl/SBA-15催化剂在以水作为溶剂以及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对催化Sonogashira碳-碳偶联反应展现了较好的催化性能以及循环性。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了Pd3Cl团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证实内核的Pdδ+(0<δ<2)与配体之间的协同效应是催化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56.
The interaction of ultrashort intense circularly polarized laser with ultra thin overdense foil is studied by particle-in-cell simulation and analytic model.It is found that with the balance between pondermotive force and electrostatic force,highly quasi-monoenergetic proton beam can be generated by Phase Stable Acceleration(PSA)process.As in conventional accelerators,ion will be accelerated and bunched up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at the same time.  相似文献   
57.
镉(Cd)是重要的重金属污染源,一氧化氮(NO)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界的信使分子,研究表明其参与了植物对Cd胁迫的应答反应调控。文章用硝普纳(SNP)作为NO供体,向番茄幼苗喷洒100mol&#183;L^-1SNP1d后加入50mol&#183;L^-1Cd处理7d,取完全展开叶片,提取叶绿体进行光谱学研究,分别测定了叶绿体室温吸收光谱、叶绿体低温荧光光谱和DCPIP电子传递效率等指标,研究外源NO缓解Cd对叶绿体毒性的影响。结果发现,CA对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b素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NO处理缓解了CA的影响,使叶绿体室温吸收光谱的吸收率提高;CA导致686nm处峰(PSII)偏移4nrn,峰值降低33%,734nm处峰值降低23%,外源NO缓解了Cd对光合系统的影响,使得叶绿体低温荧光光谱在686和734nm的峰值分别仅下降17%和100o;以DCPIP为人工电子受体,Cd处理的叶绿体中DCPIP还原速率较慢,光合电子传递(H2O→DCPIP)速率降低1.5倍,外源NO处理显著缓解了Cd对电子传递链的抑制,使其光合电子传递速率恢复到对照的水平。该研究可为NO处理增强植物对Cd胁迫的抗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8.
采用数量化理论的方法.以金银花中微量元素含量作为变量,进行了产地分类,分析结果表明,金银花按产地可分3类:新密、封丘和平邑为一类;南京为一类;昆明和桂林为一类.结果与生产实际一致.  相似文献   
59.
微束辐照装置是将辐照样品的束斑缩小到微米量级,能够对辐照粒子进行准确定位和精确计数的实验平台,是开展辐照材料学、辐照生物学、辐照生物医学以及微加工的有力工具.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IMP)正在研制中能重离子微柬辐照装置.该装置以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系统提供的中能和低能重离子束流为基础,采用磁聚焦方式形成微米束.束运线上两台铅垂方向的偏转磁铁辅以四极磁铁构成对称消色差系统,将束流导向地下室,再用高梯度的三组合四极透镜强聚焦形成微米束斑,在真空中或大气中辐照样品.它将成为国内首台能够提供从低能(10MeV/u)到中能(100MeV/u)的重离子微束的公共实验平台,用于定位、定量照射靶物质(生物细胞、组织或其它非生物材料等),有助于深入揭示重离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本质,也为探索重离子辐照效应的应用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60.
本文采用离轴高速多脉冲红宝石激光全息摄影仪研究高温高压环境中乳化液喷雾的雾化和蒸发过程,记录方式为象面全息方式,再现时分别采用激光和白光光源。实验发现:在适当的温度压力条件下,乳化液喷雾可以发生微爆现象,微爆呈团状,又称“团状微爆”,也称为“二次雾化”,微爆能量可以将众多的小液滴及液滴碎片抛出液束区,有效地改善液体与环境气体的混合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