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4篇
  免费   260篇
  国内免费   630篇
化学   1250篇
晶体学   58篇
力学   133篇
综合类   68篇
数学   206篇
物理学   7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采用管式炉研究了在O2/CO2气氛下添加高岭石对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实验采用荷电低压撞击器(ELPI)采集和分析燃烧后的PM2.5。结果表明,添加高岭石是燃烧过程中影响PM2.5生成的重要因素。添加高岭石后,生成PM1的数量和质量浓度均降低,而PM1-2.5的数量和质量浓度均略有增加,PM2.5粒径分布均呈双峰分布,峰值点分别出现在0.2μm和2.0μm左右。随着高岭石添加质量比的增加,PM2.5中的S、Pb、Cu、Na和K五种元素的浓度呈下降趋势。粒径小于0.317μm的亚微米颗粒通过气化-凝结机理形成,而超微米颗粒则是通过亚微米颗粒凝聚、聚结和矿物质熔融、破碎、聚结形成。  相似文献   
132.
用IR,NIR光谱法结合簇类的独立软模式(SIMCA)识别方法对植物油脂进行分类识别,建立了识别二元、三元植物调和油脂的测定方法。应用NIRCal5.2软件的SIMCA技术,分别为所制备的植物调和油脂建立了IR和NIR识别模型,并讨论了光谱处理和数据处理方法来提高模型的分类识别效果。分别以各种植物调和油脂的IR和NIR光谱为变量,随机抽取2/3的样本作训练集,建立了各个调和油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模型;1/3作验证集,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识别。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CLU-PCA)方法考察调和油的IR,NIR光谱信息与其纯油的主成分分布。结果显示,在4000~10000cm-1光谱范围内,SIMCA可以对15种二元调和油和2种三元调和油的NIR光谱分别聚类并识别;并对10种二元调和油和2种三元调和油的IR光谱分别聚类并识别。IR以4个波数1099,1119,1746与2855cm-1的吸收值作为分析基础,选择不同的主成分数及数据预处理方法。各种油脂的SIMCA分析的分类精度均为100%,调和油的验证识别准确率100%,最低识别比例为1%,且IR识别灵敏度高于NIR。  相似文献   
133.
郑厚超  郭忠艳  张莉  曲佳燕  刘宾元 《应用化学》2010,27(12):1372-1375
研究了双金属氰化配合物(DMC)催化剂催化二氧化碳(CO2)与环氧丙烷(PO)的共聚及PO的均聚反应,考察了DMC催化剂的诱导现象。结果表明,共聚时DMC催化的诱导期比均聚短,尤其是在低CO2压力(1.0MPa)下更明显,诱导期由均聚时的45min缩短为共聚时的15min。共聚时诱导期随CO2压力升高而增加,当反应压力由1.0MPa升高至7.0MPa时,诱导期由15min增至40min。PO与CO2共聚时的引发现象不同于PO均聚:共聚引发时温度和压力突然异常升高并迅速降低至引发前的状态,而均聚引发时温度突然升高后逐渐下降。由此可知CO2能促进DMC催化剂的活化。  相似文献   
134.
负载型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配体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丙烯酸甲酯(MA)与负载到纳米二氧化硅有机/无机杂化粒子上的三乙烯四胺(TETA)进行Michael加成反应,合成了负载型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配体。将其用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ATRP,结果表明,动力学曲线表现为ln[c(M0)/c(Mt)](c(M0)为单体起始浓度,c(Mt)为反应时间t时单体浓度)与时间线性相关,分子量随转化率线性增加。可以通过离心轻易将催化体系从聚合物中分离出来,回收的催化体系可再次用于MMA的ATRP,且聚合反应仍具有可控/活性的特性,克服了传统ATRP中聚合后去除含过渡金属催化体系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5.
 以 SBA-15 为载体, 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纳米 Au 催化剂, 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条件对 Au 在载体表面状态的影响, 考察了催化剂样品催化 CO 氧化性能. 以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N2 吸附、X 射线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谱、X 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和表面性质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经还原焙烧处理后的 Au/SBA-15 催化剂热稳定性较好, Au 在 SBA-15 孔道表面呈高分散状态, 样品在 CO 氧化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低温催化活性和高温稳定性, 同时具有优异的抗烧结性能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6.
乙酰二茂铁修饰碳糊电极测定废水中对氨基苯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线性扫描溶出伏安法研究了对氨基苯酚(PAP)在乙酰二茂铁修饰碳糊电极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H3.2)中,该修饰电极对PAP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其峰电流与PAP浓度在7.0×10-7~3.0×10-5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0×10-7mol/L(S/N=3)。利用该法测定了模拟水样中PAP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7.
在酸性介质中,利塞膦酸钠对Ce(Ⅳ)-Ru(bpy)32+化学发光体系有显著的增强作用,据此建立了静态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利塞膦酸钠的新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其测定范围在1.0~20.0 mg/L,检出限为0.6 mg/L,对10.0 mg/L样品进行11次平行测定,RSD为2.2%。  相似文献   
138.
十四烷基芳基磺酸盐形成的分子有序组合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表面张力法、碘光谱法、水增溶法和相态图法研究了自制的三种十四烷基芳基磺酸盐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分子有序组合体(胶束、反胶束和微乳液),并考察了分子结构、溶剂、无机盐和短链醇等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十四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亲油基支化度,不利于其在水溶液或混合极性溶剂(乙二醇-水)中形成胶束而有利于其在非极性溶剂正庚烷中形成反胶束;溶剂极性的降低,促使表面活性剂溶液由胶束溶液→单体溶液→反胶束溶液转变;无机盐或短链醇的加入促进了水溶液中胶束的形成,且反离子价态数或醇烷基碳原子数越大,越有利于胶束形成;无机盐浓度的增加导致表面活性剂/正丁醇/正辛烷/NaCl/水形成的微乳液体系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由WinsorI→WinsorIII→WinsorII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9.
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N掺杂β-Ga2O3薄膜的光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不同氨分压比(0~30%)下,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玻璃和硅衬底上制备了N掺杂β-Ga2O3薄膜.研究了氨分压比和退火对薄膜光学和结构特性的影响.N掺杂β-Ga2O3薄膜的微结构、光学透过率、光学吸收和光学带隙随着氨分压比的增加发生了显著变化.观察到了绿光、蓝光和紫外发光带,并对每个发光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0.
在利用光反馈光腔衰荡技术测量大口径光学元件反射率及其均匀性分布时,需要对光学元件进行二维扫描测量,而在扫描过程中光学元件的倾斜失调将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本文根据失调谐振腔光束传输增广矩阵,通过数值运算模拟了在对称共焦腔和一般稳定腔情况下,光反馈衰荡腔结构中由样品倾斜失调引起的输出腔镜上光斑中心位置变化以及对反射率测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