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2篇
化学   53篇
晶体学   5篇
力学   5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12篇
物理学   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21.
以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为有机掺杂剂,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氨水为催化剂,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了一种新型的有机无机复合二氧化硅增透膜。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粒度分析、紫外分光光度法、椭偏测定、原子力显微镜、静滴接触角测量等对膜层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VB分子的引入并没有引起增透膜结构的变化。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未经PVB掺杂的SiO2增透膜在720 nm处的峰值透过率为99.8%,而PVB掺杂后的SiO2复合膜在840 nm处的峰值透过率在99.9%以上。掺杂膜层变厚,峰值透过率朝长波方向移动。掺杂前后增透膜对水的接触角从29°增加到71°,膜层的疏水性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2.
熔石英表面热致应力对激光损伤行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热致应力对光学元件损伤特性的影响,通过实验测试退火处理消除热应力和未消热应力石英基片的激光损伤特性,研究了热致应力对石英元件初始损伤阈值、损伤增长阈值以及损伤增长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致应力对熔石英光学元件的初始损伤阈值有影响,初始损伤阈值随着热致应力增大而降低;热致应力会加剧激光引发的损伤增长,相同的激光通量下,表面应力越大的区域拥有越高的损伤增长因子,但损伤增长仍遵从指数增长规律.热致应力对损伤增长阈值没有明显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将为CO2激光预处理工艺能否被应用于大口径光学元件提供一个必要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3.
关于级数的求和方法邹家富(大连陆军学院数理教研室,大连116100)高等数学关于级数的研究中,讨论了常数项级数的敛散性以及函数项级数的收敛域,但对收敛的常数项级数的求和以及在收敛域内如何求函数项级数的和函数讨论不多.级数的求和方法比较多,技巧性也比较...  相似文献   
124.
在电解水的过程中,氢的析出速度主要取决于阴极金属 M 的超电势。与酸性溶液的电极过程不同,在碱性溶液中,有下列电极过程:  相似文献   
125.
马兜铃酸在钴离子注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兜铃酸在 0 .2mol/LHAc -NaAc缓冲溶液 (pH 4.6)中 ,用钴离子注入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进行伏安测定 ,得到一良好的还原峰 ,峰电位为 -0 .71V(vs .SCE) ,峰电流与马兜铃酸的浓度在 1.2× 10 - 7~ 3 .7×10 - 5mol/L之间呈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 8.6× 10 - 8mol/L。用于人工合成试样的测定 ,结果满意。用线性扫描、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体系的性质。结果表明 :马兜铃酸的电极过程是具有吸附性的不可逆过程。用AES和XPS表面分析技术对注入电极表面和未注的玻碳电极表面进行了表征 ,探讨了离子注入电极的催化性质  相似文献   
126.
LMR(Laser Magnetic Resonance)光谱技术采用磁场扫描及磁场调制获得顺磁分子吸收谱线,其谱线具有Voigt线型及各不相同的磁场线宽.本文考虑线型理论模型和实验条件,提出了一种实现LMR谱精密仿真的方法,并设计了相应仿真计算程序.对  相似文献   
127.
用磁控溅射淀积不同富Si程度的掺Er富Si氧化硅薄膜 .室温下测量其光致发光谱 ,观察到各谱中都含有 1.5 4和 1.38μm两个发光峰 ,其中 1.5 4和 1.38μm的光致发光峰分别来自Er3 和氧化硅中某种缺陷 .系统研究了Er3 1.5 4μm光致发光峰强度对富Si程度及退火温度的依赖关系 .还发现 1.5 4μm发光峰强度与 1.38μm发光峰强度相互关联 ,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8.
以Fe作为主活性金属、Zn作为助活性金属,制备了Y型分子筛改性的Fe基加氢脱硫(HDS)催化剂。采用低温氮气物理吸附、X射线衍射(XR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氨气程序升温脱附(NH3-TP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吡啶红外(Py-IR)等表征方法对改性前后Fe基催化剂的形貌、孔结构、分散性、还原性、电子缺陷结构以及酸性等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使用固定床反应器对Fe基催化剂的HDS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Y型分子筛的引入提供了Br?nsted(B)酸中心,使得Fe基催化剂的脱硫率提高了10.7%-34.1%。同时,B酸中心提高了催化剂的直接脱硫(DDS)反应路径的选择性。此外,B酸中心在促进DDS反应路径选择性增加的同时,抑制了预加氢脱硫(HYD)反应路径中四氢二苯并噻吩(THDBT)和六氢二苯并噻吩(HHDBT)更进一步的深度加氢,从而在保证脱硫率提升的同时又降低了氢耗。其根本原因可能是Y型分子筛的引入增强了催化剂的酸性,特别是B酸中心和活性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电子转移,从而调节了Fe物种的...  相似文献   
129.
具时滞的二维神经网络模型的分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一类具时滞的二维神经网络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特征方程根的分布分析, 在适当的参数平面上给出了分支图.得到了pitchfork分支曲线是一条直线,进而研究了每个平衡点的稳定性和Hopf分支的存在性.最后,利用规范性方法和中心流形理论,得到了Hopf分支的分支方向和分支周期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0.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co-pyrolysis of 1,3-butadiene and propyne is performed to explore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fuel components on aromatic hydrocarbon formation.A detailed kinetic model of 1,3-butadiene/propyne co-pyrolysis with the sub-mechanism of aromatic hydrocarbon formation i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on previous 1,3-butadiene and propyne pyrolysis experiments.The model is able to reproduce both the single component pyrolysis and the co-pyrolysis experiments,as well as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1,3-butadiene and propyne on the formation of a series of aromatic hydrocarbons.Based on the rate of production and sensitivity analyses,key reaction pathways in the fuel decomposition and aromatic hydrocarbon formation processes are revealed and insight into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n aromatic hydrocarbon formation is also achieved.The synergistic effect results from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1,3-butadiene and propyne.The easily happened chain initiation in the 1,3-butadiene decomposition provides an abundant radical pool for propyne to undergo the H-atom abstraction and produce propargyl radical which plays key roles in the formation of aromatic hydrocarbons.Besides,the 1,3-butadiene/propyne co-pyrolysis includes high concentration levels of C3 and C4 precursors simultaneously,which stimulates the formation of key aromatic hydrocarbons such as toluene and naphthale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