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8篇
化学   192篇
力学   2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SAPO—34分子筛表面酸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长青  辛勤 《分子催化》1996,10(1):48-54
  相似文献   
132.
133.
利用CO作为分子探针考察Ni-Al_2O_3间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考察Ni-Al_2O_3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CO在Ni/Al_2O_3催化剂上的吸附态红外光谱。结果表明,镍和氧化镍可以同Al_2O_3上的羟基生成NiAl_2O_4。对还原后的样品,高温真空处理可大大加速这种Ni-Al_2O_3的相互作用。同时,在表面上分散的部份镍可以向体相扩散,生成低价态的铝镍杂多酸盐。加入La_2O_3等碱性氧化物,可抑制Ni与Al_2O_3间相互作用,同时增大镍分散度和稳定性,有利于提高Ni/Al_2O_3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4.
ZSM-5型沸石的红外光谱结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文圭  辛勤  张慧  梁娟 《催化学报》1981,2(1):36-41
本文用红外光谱法研究了ZSM-5型沸石的骨架振动,归属了该沸石在中红外区的骨架振动的特征峰。同时还考察了各种不同有机胺化合物合成的产品,发现其产品的红外光谱彼此间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5.
本文利用红外光谱方法研究了硅铝比对HZSM-5型沸石骨架振动的影响。发现1230cm~(-1)附近的谱带波数随铝的克原子分数增加呈线性减少。当逐步加热,骨架结构被破坏后,1230cm~(-1)附近谱带消失。由此认为该谱带应归属为HZSM-5型沸石中硅(铝)氧四面体间外部连接的反对称伸缩振动。  相似文献   
136.
制备方法对直接乙醇燃料电池阳极PtSn/C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比研究了用三种液相沉积还原法制备的PtSn/C催化剂,并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程序升温还原等技术表征了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及组成. 用乙二醇还原法制备的PtSn/C(EG)催化剂的平均粒径最小(约为1.8 nm), 且分布均匀, Sn以多种价态存在于PtSn/C(EG)中.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直接乙醇燃料电池单池评价了三种PtSn/C催化剂对乙醇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探索了单池性能与催化剂粒径及组成的关系. 结果表明, PtSn/C(EG)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催化乙醇氧化活性. 这可能是因为PtSn/C(EG)催化剂的金属粒径较小, Pt晶格发生了适当的扩张以及SnO2能够在较低电位下提供含氧物种的缘故.  相似文献   
137.
利用CO和NO作为双探针分子对Rh2Co2/Al2O3的吸附中心类型和吸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Rh2Co2/Al2O3上存在Rh上的孪生和桥式CO吸附中心以及Co上的线式CO吸附中心。其中Rh上的孪生和桥式CO吸附中心对CO和NO的吸附性能与Rh4/Al2O3上的孪生和桥式CO中心相似。Co上的线式CO吸附中心以预吸附的CO能被NO取代, 预吸附的NO不能被CO取代而区别于Rh4/Al2O3上的Rh的线式CO吸附中心; 又以既能吸附CO又能吸附NO而不同于Co2/Al2O3和Rh+Co/Al2O3上的Co中心。与母体簇的结构相关联, 表明H2还原后的Rh2Co2/Al2O3上Rh2Co2(CO)12簇结构仍保持, 且Rh-Co相互作用强。  相似文献   
138.
双组元过渡金属氮化物催化剂Ⅰ.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魏昭彬  赵秀阁  辛勤 《催化学报》2000,21(3):225-228
 用共沉淀法和浸渍法制备了以Mo为主并含有少量金属Ti,Zr,Co,Ce或La的双组分氮化物,利用XRD,BET和DTA表征了样品的物相组成、孔结构和氮化过程.结果表明,在共沉淀法制备的样品上,Co或Zr可以和Mo生成某种无定形复合氮化物CoMoNx或ZrMoNx;Ti和Mo生成TiN-Mo2N混合物;稀土元素Ce或La的钼酸盐不能被氮化.对于用共沉淀法制备的样品,第二组分的加入有利于Mo的氮化.浸渍法制备的样品上除Mo2N外,还有MoO2相存在.不同的制备方法对氮化物的比表面积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9.
使用程序升温表面反应的方法对氮化钼催化剂上的丁二烯吸附物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当用氢气对吸附丁二烯后的氮化钼进行吹扫时,表面大量脱附的是可逆吸附的σ-π配位的C4物种;120℃脱附的产物可能是丁川物种;320℃(钝化态为360℃)出现了丁二烯的加氢和裂解产物,为强吸附的碳氢物种;聚合物的脱附出现在120~360℃,其脱附温度随反应条件或催化剂的不同而变化。新鲜态和钝化态催化剂在不同温度区域的脱附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