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6篇
  免费   1993篇
  国内免费   2713篇
化学   4414篇
晶体学   174篇
力学   634篇
综合类   336篇
数学   1471篇
物理学   4193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95篇
  2022年   252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230篇
  2018年   252篇
  2017年   238篇
  2016年   237篇
  2015年   252篇
  2014年   454篇
  2013年   314篇
  2012年   330篇
  2011年   327篇
  2010年   343篇
  2009年   401篇
  2008年   403篇
  2007年   375篇
  2006年   449篇
  2005年   418篇
  2004年   382篇
  2003年   344篇
  2002年   283篇
  2001年   310篇
  2000年   302篇
  1999年   347篇
  1998年   300篇
  1997年   340篇
  1996年   273篇
  1995年   295篇
  1994年   272篇
  1993年   271篇
  1992年   261篇
  1991年   260篇
  1990年   193篇
  1989年   168篇
  1988年   100篇
  1987年   84篇
  1986年   94篇
  1985年   78篇
  1984年   87篇
  1983年   74篇
  1982年   62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11篇
  1965年   9篇
  1958年   9篇
  195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纳米Sb2O3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Sb2O3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无机阻燃剂,并与卤素阻燃剂有很好的协效作用[1],1998年,全球用于阻燃的Sb2O3达80kt以上,占阻燃剂总耗量的7%[2]。但由于其本身的极性特点,加入到纤维、塑料等高分子材料中,材料的力学性能受到很大损失[3],因此对传统的微米级的Sb2O3进行超细、表面处  相似文献   
162.
报道了2个取代三联吡啶配体(4′-苯基-2,2′:6′,2″-三联吡啶(L1)和4′-二茂铁基-2,2′:6′,2″-三联吡啶(L2)的Co(Ⅱ)配合物(Co(Ⅱ)(L1)2)(ClO4)2.4CH3CN(1)和(Co(Ⅱ)(L2)2)(ClO4)2H2O(2)的合成及配体L2的配合物1和配合物2的晶体结构,电化学研究表明:在配合物2中,由于Co^2+的作用,二茂铁基的氧化电位较配体L2中的二茂铁  相似文献   
163.
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存在下,PH6,0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铝与新试剂3,5-二溴-4-偶氮8-羟基喹啉苯基荧光酮形成红色三元胶束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64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为1.35×10^5.mol^-1.cm^-1,铝浓度在0~5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拟定的方法用于铝铁黄铜中微量铝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4.
以无水乙醚为溶剂,室温下无水三氯化铝催化N-(2-氯乙基)苯甲醛亚胺与吲哚反应,合成了3,3'-二吲哚基苯基甲烷和6,12-二苯基吲哚[2,3-b]咔唑,其结构经1H NMR,IR和MS表征.  相似文献   
165.
化学文摘社和国际科技信息检索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文摘社和国际科技信息检索网张立群(美国化学文摘社,ChemicalAbstractsService,P.O.Box3012.ColumbusOH43210,USA)张曼平(青岛海洋大学化学系,266003)从1907年建立以来,化学文摘社(CAS...  相似文献   
166.
草酸锰分解过程的机理函数判别和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等温热重和线性升温热重分析法研究了草酸锰热分解过程,提出了判断其机理函数的3步判别法。经实验和理论分析证明,该反应受随机成核和晶核随后生长的过程(A_3a机理)支配,其活化能E=103.95 kJ/mol,频率因子A=4.448×10~8min~(-1).动力学补偿效应为IgA=0.09661E-1.2856  相似文献   
167.
运用微滴溶剂萃取-气相色谱-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联用技术(SDE-GC-μECD)对水中挥发性卤代烃(vHH)的分析进行了可行性探讨,优化了微滴溶剂萃取技术的多种影响因素.方法在0.1~20μg/L之间呈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1~0.999 8,相对标准偏差在1.2%~4.6%之间,加标回收率在83%~117%之间.该方法所用的有机溶剂很少(1~2 μL),装置简便,是值得推广的绿色环保、高效的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8.
合成1,3-二(3-羟丙基)四甲基二硅氧烷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二乙氧基二甲基硅烷与3-氯丙醇反应,合成了新化合物3-氯丙氧基乙氧基二甲基硅烷,然后用格氏反应代替Walter的钠缩合反应,最后经水解制备了1,3-二(3-羟丙基)四甲基二硅氧烷,总收率为42.0%。  相似文献   
169.
透翅蛾类是世界性林木果园害虫,在我国也广泛分布。迄今发现的透翅蛾性信息素或性引诱剂几乎全是具有不同几何构型的3,13-十八碳双烯-1-醇或其乙酸酯。虽然有报道(E,Z)-3,13-十八碳双烯-1-醇1a对白杨透翅蛾Paranthrene tabaniformis Rott雄虫有性引诱作用,但该虫的性信息素结构鉴定未见报道。我们采用雌虫性信息素性腺体部段浸泡法、色-质联仪分析(GC-MS和GC-MF),合成品的触角电位(EAG)和田间诱蛾生测,鉴定出白杨透翅蛾的性信息素是1a,1a的几何导构体1b-d对白杨透翅蛾的性信息素并无增效或抑止作用。已应用合成的1a进行了对白杨透翅蛾的测报和防治试验。关于1a和其几何异构体1b-d的合成,已有的报道大多从癸二醇出发,其产率通常不超过25%。我们采用简便的路线,通过炔键移位法,从丙炔醇和溴庚烷出发,合成了1a-d,总得率均约为37%(反应式见p.189)。现以1a的合成为例。将丁炔醇2的双锂化物与溴庚烷在液氨中反应得3(80%)。3经NaH和1,2-丙二胺(或1,2-乙二胺)处理得到炔键在末端的化合物4(83%)。4中的羟基用二氢吡喃保护后转化为炔锂,然后同溴丁烷缩合得到5(83.6%)。5经去保护基后,经P-2 Ni催化氢化得到烯醇6b(92.1%),其对甲苯磺酸酯与LiBr-丙酮反应得溴化物6c(94.4%)。6c与丁炔-1-醇的四氢吡喃醚缩合后得到的产物7不必纯化,与四氢锂铝-diglyme反应得1a(6c→1a,76.5%)。C_(18)H_(34)O(计算值:C,81.13;H,12.86。实测值:C,81.00;H,13.33)。IR:3300,3010,960,730 cm~(-1)。~1HNMR:0.83(3H,t,J=7),1.24(16H,br),1.47—2.3(8H,m),3.6(2H,t,J=7),5.24—5.6(4 H,m)。m/Z,266(M~+,1.6),248(M-H_2O,0.5),54(100%)。1a的几何异构体纯度为E,Z 95.1%,E,E 2.9%,Z,Z 1.1%,Z,E 0.9%。1c-d的合成方法与1a的相似。  相似文献   
1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