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1篇
  免费   752篇
  国内免费   1198篇
化学   2266篇
晶体学   83篇
力学   258篇
综合类   139篇
数学   643篇
物理学   161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73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121篇
  1998年   128篇
  1997年   169篇
  1996年   157篇
  1995年   154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137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84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42篇
  1983年   47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9 毫秒
991.
岳军政  吴先前  黄晨光 《力学学报》2021,53(7):1930-1939
航行体出水破冰中的耦合效应及载荷特征, 是出水冰结构安全性评估的重要依据. 针对航行体出水破冰问题, 通过量纲分析, 获得了影响航行体动载荷及头部应力的主控参数和相似律. 基于LS-DYNA流固耦合计算方法, 得到了航行体在不同冲击速度、冰层厚度、冰层大小条件下的载荷特性. 计算结果表明, 航行体速度越大, 不同冰层对其过载和头部应力的影响差别越大, 这主要是因为航行体速度越大, 通过水介质对不同冰层的前期破坏程度不同. 对于无限大冰层, 当其厚度大于3倍航行体直径时, 航行体穿冰后期呈现稳定侵彻现象, 航行体的过载和头部应力只与航行体的速度和冰的动力学性能相关; 而对于薄冰, 航行体速度越大, 其头部应力反而越小, 这是因为航行体初速度越大, 其通过水的运动对冰的前期冲击破坏越严重, 冰层易开裂上鼓, 所以造成航行体头部应力较小. 对于径向尺寸为6倍航行体直径的碎冰, 当其厚度大于5倍航行体直径时, 碎冰对航行体运动特性的影响和无限大冰层几乎相同; 而当其厚度小于3倍的航行体直径时, 只有在初速度较低时, 碎冰的尺寸效应才可以忽略. 此外, 对比碎冰和无限冰层对航行体运动的影响可以看出, 越厚的冰受前期水的冲击破坏越小, 碎冰和无限冰层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 而较薄的冰在前期水的冲击下破坏严重, 碎冰和无限冰层对航行体运动的影响都较小; 只有中等厚度的冰, 在较高冲击速度下碎冰和无限冰层才表现出径向尺寸效应相关的破坏程度, 如无量纲厚度为3的两种冰在航行体较高初速度40 m/s的条件下前期破坏差别较大, 导致后期对航行体运动特性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92.
液晶光阀的电光色散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析液晶光阀(LCLV)的电光色散特性,重点研究扭曲向列型液晶光阀TB3639的电光色散特性。在温度为27 ℃时, 将TB3639液晶光阀置于频率为1 000 Hz的交流电场中,测出电光特性T-λ曲线,同时得到不同波长的T-V电光特性曲线,确定对比度与光波波长的函数关系k(λ),并得出电光色散特性关系曲线k(λ)~λ。分析结果表明, TB3639液晶光阀在可见光区域,具有相对较高的对比度,其色散较小。波长在450~750 nm区域其对比度均大于0.8;其中波长在550~670 nm区域其对比度变化不大,均大于0.95,其色散最小。  相似文献   
993.
基于3×3平行排列耦合器的全光光开关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3×3平行排列耦合器的全光光开关。此种光开关具有两个独立的输出端口且具有极好的偏振稳定性,消光比可达20dB。介绍了其工作原理,详细分析了信号光强度、控制光强度、光纤长度及耦合器分光比偏差等因素对各端口消光比的影响。比较了不同种类和长度光纤环的开关性能,首次得到了耦合器分光比偏差对消光比的影响曲线。  相似文献   
994.
通过束传播方法(BPM)模拟了SiO2基掩埋式波导结构多模干涉(MMI)型分束器的反射性能,模拟结果表明,MMI工作在分束模式时存在最优的多模干涉长度实现最大输出和最小反射,而在合束模式下实现最大输出时反射也达到最大,这是由自映象原理决定的。SiO2基掩埋式波导结构MMI分束器对反射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最大反射功率为-60dB。分析表明,多模干涉区末端的界面反射率决定了器件的反射强弱,SiO2基掩埋式波导的界面反射率非常低,这是其低反射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5.
组合刻蚀法制备窄带滤光片列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组合刻蚀法制备窄带滤光片列阵的基本原理和制备工艺,这是一种效率非常高的制备方法,只需N次刻蚀就可以完成2N通道窄带滤光片列阵的制备,而且可以用于制备不同波段窄带滤光片列阵。展示了可见-近红外波段32通道窄带滤光片列阵和中红外波段16通道窄带滤光片列阵的实验结果,其中32通道窄带滤光片列阵的带通峰位基本呈线性分布在774.7~814.2 nm之间,所有滤光片的半峰全宽都非常窄(δλ<1.5 nm),相应于δλ/λ<0.2%,半峰全宽最窄的滤光片达到0.8 nm,相应于δλ/λ<0.1%,其带通峰位λ=794.3 nm;各通道的带通透过率在21.2%~32.4%之间,大部分在30%左右。  相似文献   
996.
针对以往研究忽略了温度效应对覆冰导线舞动特性的影响,本文推导了考虑温度效应影响的覆冰导线舞动控制方程.基于悬链法、热应力理论推导了覆冰导线的偏微分舞动方程,接着通过Galerkin法将该偏微分方程转化为常微分方程.建立气动载荷模型,将气动力引入到舞动方程中,随后采用多尺度求得了覆冰导线的位移响应,最后进行了参数分析、算...  相似文献   
997.
索氏提取器是化学实验常用的提取装置,"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是有机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实验。针对传统索氏提取器提取温度低、提取时间长、提取效率低、虹吸管易碎、提取筒和虹吸管易污染或堵塞等弊端,在提取筒外增设外筒,可有效保护虹吸管且对提取筒起加热和保温作用,以提高提取温度和提取效率,缩短提取时间;冷凝管下端改设喇叭口和倒刺,便于悬挂样品袋,防止提取筒和虹吸管受污染或堵塞,由此得到改进装置。并用于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实验以对改进装置进行效果评价。实验数据表明,改进装置不仅克服了传统装置存在的弊端,更保持了传统装置的特点和功能,使用方便安全,提取效率高,值得在高校推广。  相似文献   
998.
谢扬斌  吴大雨 《合成化学》2020,28(7):632-636
以1,2-二(4-吡啶基)乙烯,5-苯基间苯二甲酸和Zn(OAc)2·2H2O为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一个新的Zn(ΙΙ)配合物[Zn2(L)2(bpe)2]n(1, H2L=5-苯基间苯二甲酸,bpe=1,2-二(4-吡啶基)乙烯),其结构经IR,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1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 = 7.7192(3)Å,b = 17.4915(7)Å,c = 17.9700(7)Å,α= 113.5530(10)°,β= 99.1610(10)°,γ= 93.8840(10)°。室温固态荧光测试结果显示,在380 nm激发态下,配合物1在室温下550 nm处具有很强的发射峰,并对其变温荧光做了一定的探究,可作为优良的近白光发射的温度传感材料。   相似文献   
999.
机械法联络通道T接施工技术是一种施工软土地区地铁联络通道的新型工法, 具有全程机械化、施工周期短、可直接切削主隧道和洞口等优点. 以宁波地铁3号线某联络通道工程为研究对象, 通过监测分析研究新工法对周围地层、主隧道结构等的施工影响. 结果表明: 受交叉施工影响, 联络通道纵向靠近主隧道的地表沉降较大, 靠近联络通道中央影响较小; 横向中心位置地表沉降较大, 两侧影响较小; 主隧道结构沉降及隧道断面收敛变形较小; 顶推过程对周围地层影响明显, 但水平地面受影响较小, 表明地层总体沉降量小, 基本可控. 此外, 采用peck曲线和高斯曲线分别描述纵横向地面沉降的变化特征, 采用回归分析确定了沉降曲线参数, 与实际监测结果相比, 两者拟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及PSR模型, 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分析框架, 测算中国31个省域单元2006~2018年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2大系统的综合水平、耦合度及协调度, 并从发展趋向、耦合协调空间分异和空间类型3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共经历高速发展和稳定发展2个阶段; 各省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程度总体较高, 协调程度总体中等, 耦合及协调程度省域差异明显. (2)中度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区和中度协调新型城镇化滞后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 低度协调区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低度耦合区则多分布在西南及西北地区; 新型城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大系统耦合协调的强弱, 因此,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依然是多数省域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