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120篇
化学   309篇
晶体学   12篇
力学   3篇
综合类   19篇
数学   44篇
物理学   24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81.
高寒草甸毒草化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高寒草甸毒草分类技术对草地群落的变化具有及时监测和科学防控的重要意义。近年来,毒草种类及危害面积急剧增加,传统人工实地调查耗时费力、调查结果代表性差。同时毒草在地域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依靠人力难以实现大面积调查。高光谱遥感技术凭借分辨率高、波段多、图谱合一等特点,在毒草精细分类中表现出巨大的优势,可满足快速、准确、大尺度获取毒草发生面积的需求。已有学者对草地植物的光谱反射特征开展了研究,证明采用植物光谱反射特征可有效区分其种类。但是,目前尚缺乏针对草地有毒植物光谱特征变量的筛选及构建基于毒草光谱特征的预测分类模型。本研究利用SOC710VP近红外高光谱成像仪,在甘肃省天祝县和玛曲县境内高寒草甸上采集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宽苞棘豆(O latibracteata)、多枝黄芪(Astragalus polycladus)、长毛风毛菊(Saussurea hieracioides)、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乳白香青(Anaphalis lactea)、葵花大蓟(Cirsium souliei)、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露蕊乌头(Aconitum gymnandrum)、碎米蕨叶马先蒿(Pedicularis cheilanrthifolia)11种主要毒草野外光谱数据,采用Savitzky-Golay卷积平滑算法(SG)对原始光谱值进行去噪,使用一阶微分导数(FD)开展光谱特征分析,利用典型判别分析(CDA)对选用的16种光谱特征变量标准化得分系数绝对值进行排序,然后从大到小分别添加到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径向核函数(SVM-RBF)、k最邻近分类(KNN)、朴素贝叶斯(NB)、决策树(CART)5种算法中构建分类模型并筛选最佳特征变量,使用混淆矩阵评价分类效果。结果表明:(1)16个光谱特征变量典型判别分析(CDA)总体分类精度为92.34%,R2=0.89;(2)筛选出最佳分类光谱特征变量为绿峰幅值(Mg)、蓝边面积(Ab)、红边幅值(Mre)、红边面积(Are)、红边位置(Lre)、NDVI2、RVI1;(3)将筛选出的7个光谱特征变量用于毒草分类,结果支持向量机-径向核函数(SVM-RBF)分类效果最好,精度达96.45%。  相似文献   
582.
李欣  刘聪聪  耿超  安媛媛 《应用声学》2014,22(7):2046-2048
为解决目前基层军营安全监测手段存在的高功耗、高成本、实时性较差、易被破坏等问题,选用CC2531和CC2591作为ZigBee通信模块芯片,布设多种传感器,搭建无线传感网,以PC机为监测主机,制定通信协议,设计出军营无线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实现一平方公里范围内温度、湿度、人体入侵、可燃气体烟雾浓度等信息的远程监测与自动预警;以不同距离监测哈尔滨十二月份室外温度、相对湿度为试验,无数据丢失,温湿度测量误差不大于2%,表明系统具有高可靠性、高精度、低功耗、灵活易用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83.
赵雪琴  付媛媛 《应用声学》2014,22(9):2760-2762,2766
随着Web服务规模的不断增大,系统中往往会伴随着大量的噪音数据;为了提高Web服务诊断在噪音影响下的健壮性,文章研究了大规模Web服务下的故障诊断;首先,提出了一种Web服务自动诊断框架;其次,分别定义了转移矩阵和发射矩阵,并通过这两种矩阵来表达Web服务的状态转换过程;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Viterbi方法的故障诊断算法;实验表明,文章提出的算法与其它相关的Web服务故障诊断算法相比准确性高,并且对噪音数据有着良好的健壮性。  相似文献   
584.
合成了一系列蓝光锆(Ⅳ)配合物 Cl[Zr(NN)(DBM)3](DBM=二苯甲酰基甲烷,NN=1,10-邻菲罗啉 1;2,9-二甲基-1,10-邻菲罗啉 2;4,4'-二甲基-2,2'-联吡啶 3;1-乙基-2-(1-萘基)-1H-咪唑-4,5-f-1,10-邻菲罗啉4),以波长为355 nm的紫外光激发,4个配合物的最大发射峰均位于445 nm左右,半峰宽只有36~45 nm。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配合物 1 的蓝光发射强度最大,量子效率最高,其原因是结构刚性强,能够有效地减少非辐射跃迁造成的能量损失。而且,配合物 1~3 的热稳定性很好,分解温度均在200℃以上,可以用于制作有机发光器件,不会在器件的制作过程中发生分解。  相似文献   
585.
采用沉积的方法在镁合金AZ31表面制备植酸转化膜并研究了pH值的影响. 利用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方法测定其耐腐蚀性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转化膜的表面微观结构,用能谱测定转化膜的组成元素. 在理论上通过热力学的方法分析最佳pH值. 植酸转化膜可以提高镁合金AZ31的耐腐蚀性能. 当植酸溶液的pH=5时腐蚀效率达到了89.19%,此时腐蚀电位正移了156 mV,腐蚀电流密度与没有处理的试样相比减小了约一个数量级. 热力学分析表明植酸转化膜的耐腐蚀性能不仅受植酸根离子和镁离子浓度的影响,也与氢气释放的速率有关.  相似文献   
586.
提出并分析验证了一种由光场往返调制实现的光域双环路光电振荡器(OEO)。系统中光信号往返两次通过马赫-曾德尔调制器(MZM)后再进行反馈调制,使得环路中的光纤延时利用率加倍,并构成两个不同环长的光学环路。理论上对该结构的起振条件和双环选模原理进行了分析,经过与传统单环光电振荡器实验对比,此结构能有效提高边模抑制比,所测得的边模抑制比为48.33dB,在频偏10kHz时的单边带相位噪声为-97.35dBc/Hz。该结构无需增加有源器件,降低了系统中光纤的使用量,简化了实验的控制参数。信号在两个环路中循环时相向传输,进而消除了随机干涉和拍噪声引入。  相似文献   
587.
研究摄动离散矩阵Lyapunov方程解的向后误差,利用矩阵Kronecker积的性质以及矩阵范数的性质,给出方程近似解的向后误差界,最后通过数值例子说明解的向后稳定性.  相似文献   
588.
589.
利用复合共沉积法,在涂有中间层SnO2-Sb2O5的Ti基体上制备了PbO2+nano-WO3复合电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双电层电容法等对复合电极表面的组成、结构、形貌及有效电化学面积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纳米WO3掺杂量逐渐增大,复合电极的表面粗糙度和孔隙率逐渐变大,电化学有效面积也随之增大;利用线性扫描及Tafel曲线等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nano-WO3的掺杂对复合电极析氧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nano-WO3的复合电极较纯PbO2电极的析氧活性大幅提高,其起始析氧电位发生负移,析氧过电位下降,最大可降低近300 m V.  相似文献   
590.
王向辉  邵艳东  伍媛媛  林强 《结构化学》2014,33(9):1395-1400
Twelve Mannich base derivatives of 1,2-benzisothiazolin-3-one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1,2-benzisothiazol-3(2H)-one(BIT) with different amines and formaldehyde. All the compounds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spectroscopy, MS and 1H NMR. The crystal structure for 2,2'-methylenebis(benzo[d]isothiazol-3(2H)-one)(3) has been determined by X-ray single-crystal structure analysis. Compound 3(C15H10N2O2S2) crystallizes in the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C2/c with a = 25.052(8), b = 4.510(1), c = 11.948(4) , β = 100.992(4)o, V = 1325.2(7) 3, Mr = 314.37, Dc = 1.576 Mg·m-3, μ = 0.25 mm-1, F(000) = 648, Z = 4, R = 0.034 and wR = 0.087. The preliminary biological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compounds(2b, 2c) showed growth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the gram-positive and gram-negative bacter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