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3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298篇
化学   529篇
晶体学   21篇
力学   46篇
综合类   16篇
数学   85篇
物理学   30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应力对La0.83Sr0.17MnO3薄膜输运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阔  李合非  宫声凯 《物理学报》2006,55(3):1435-1440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在Si(111)上制备了LSMO(x=0.17)薄膜.研究了块体材料和不同厚度薄膜R -T曲线、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LSMO薄膜属于正交晶体结构,薄膜取向与膜厚度 有关,当膜厚度为450nm或680nm时,主要取向〈200〉,而膜厚度为900nm时取向为〈020〉 :根据离子对相互作用能和谐振子模型,得到了红外吸收与Mn—O—Mn键长和键角关系式,6 00cm-1附近红外吸收与晶格常数b的变化有关;块体与薄膜的金属—绝缘体转变 温度(TMI)存在较大差别,薄膜转变温度显著低于块体,并与厚度有一定关系. 认为是LSMO薄膜中的应力诱导了晶格常数变化,引起键角改变及JT效应是转变温度变化的主 要原因. 关键词: 单晶硅 晶格常数 金属—绝缘体转变温度 应力诱导  相似文献   
12.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纳米Al2O3颗粒及其形成反应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曲拉通X-100)/正丁醇/环己烷/水溶液形成的体系, 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合成了Al2O3纳米粒子. 对前驱体进行热分析(TG-DTG-DTA), 确定了合适的煅烧温度为1150 ℃. 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分别对产物的结构、粒度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考察了微乳液中水与表面活性剂的物质的量之比(ωo)、煅烧温度和煅烧时升温速率等关键因素对产物形貌和晶相的影响, 并通过分析进一步揭示了Al2O3纳米粒子的形成机理. 结果表明, 控制ωo为10、煅烧温度为1150 ℃可得到分散性好、粒径分布均匀的Al2O3纳米粒子, 且2 ℃/min的升温速率更有利于产物向稳定的α晶相转变.  相似文献   
13.
用三丁基氯化锡与戊二羧酸二钠以2:1摩尔比反应,合成了双(三丁基锡)戊二羧酸酯,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和结构测定。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表明,化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c,晶胞参数:a=13.984(3),b=16.164(3),c=16.894(3)A,β=107.457(3)°,V=3642.9(11)A3,Z=4,C29H60O4Sn2,Dc=1.251g/cm3,μ=1.394 mm-1,R=0.0500,wR=0.0874,F(000)=1416。晶体结构中存在2种化学环境不同的三角双锥构型的锡原子,由于配体中2个羧基在不同方向的交联作用,使化合物呈现三维立体骨架结构,并且在骨架结构中存在沿a、b、c轴3个方向伸展的规则的大环直孔道。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二丁基氧化锡与杂环羧酸反应,合成8个有机锡化合物二{氧合-二[杂环羧酸二丁基锡(Ⅳ)]}.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锡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二{氧合-二[2-噻吩甲酸二丁基锡(Ⅳ)]}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该化合物是以Sn2O2四面体为中心的,中心对称的二聚体结构,内、外环锡原子均为六配位的畸变八面体构型.该化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a=1.3721(10)nm,b=1.7297(13)nm,c=1.3721(10)nm,β=93.709(8)°,Z=2,V=3.249(4)nm3,Dc=1.505g/cm3,μ=1.695mm-1,F(000)=1480,R=0.0480,ωR=0.0978.  相似文献   
15.
尹双凤  徐柏庆 《催化学报》2002,23(6):507-512
采用BET,XRD,TG-DTA,FT-IR,XPS和NH3-TPD等分析手段,研究了活化焙烧温度(500-800℃)对B2O3/ZrO2催化剂织构/结构、表面性质和环己酮肟气相重排反应的影响。催化剂活化焙烧温度升高促进了ZrO2向单斜晶相转化,同时活性组分氧化硼由以BO4为主要结构单元的物种转变为以BO3为基本结构单元的B2O3,导致催化剂比表面积,孔体积以及表面酸量减小,ZrO2与B2O3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700℃活化焙烧的催化剂表面拥有最大比例的中强酸中心,而且Beckmann反应的活性稳定性最高。这些结果表明,活化焙烧温度为B2O3/ZrO2催化剂上气相重排反应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催化剂中B原子的配位状态和表面酸性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氯化钪-氯化钠-氯化钾熔盐制备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以Sc2O3为原料,盐酸回流溶解后与NaCl,KCl,NH4Cl溶液混合,经蒸发浓缩、结晶、真空预脱水,再在氩气保护下分段升温脱水、升华除去过量NI-hCl后制备ScCl3-NaCl-KCl熔盐的新工艺。研究表明,添加NH4Cl后加热脱水时,NH4Cl分解产生的HCl气体能抑制ScCl3水合物加热过程中的水解,溶解产生的水不溶性钪,从而有效地防止了Sc2O3等水不溶化合物的生成。制备的ScCl3-NaCl-KCl熔盐脱水完全、水不溶性钪含量很低,能满足熔盐金属热还原法制备金属钪及铝钪中间合金对熔盐原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尹汉东  马春林  刘国富 《有机化学》2003,23(9):1013-1016
用三苯基氯化锡与硫代苯甲酸在三乙胺存在下反应,合成了三苯基锡硫代苯甲 酸酯,并进行了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氢谱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化合物属正 交晶系,空间群P2_12_12_1,晶胞参数:a = 0.8306(3) nm, b = 1.6906(5) nm, c = 3.1459(10)) nm, V = 4.417(2) nm~3, Z = 8, D_c = 1.465 g/cm~3, R_1 = 0.0472, wR_2 = 0.1012。该化合物的晶体是由孤立的分子所组成,四配位的锡 原子呈畸变的四面体构型,配体羧基上的氧原子和锡原子之间存在弱的配位作用。  相似文献   
18.
离子色谱-积分脉冲安培检测法测定大蒜多糖的单糖组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氨基酸分离柱(Amino PAC PA10,2×250 mm),用10.0 mmol/L NaOH溶液作为流动相,以Au为工作电极,Ag/AgCl为参比电极的脉冲积分安培离子色谱法,分离检测了大蒜多糖水解产生的单糖成分及相对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大蒜多糖中含有半乳糖、葡萄糖、甘露醇和果糖,检出限在0.3~6μg/L范围,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5%~112%。该法具有灵敏度高、精密度好、分离效果好和样品不需要衍生处理的优点,适用于各种植物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三乙胺的作用下,利用(S)-3-羟甲基-1,2,3,4-四氢异喹啉((S)-TicOL)和Ph2PCl缩合,得到六元N-杂环配体(S)-TIAMPP.研究了(S)-TIAMPP与Rh(I)形成的手性催化剂[Rh((S)-TIAMPP)(COD)]BF。在脱氢氨基酸的衍生物中不对称催化加氢的对映选择性和适应性,以及该催化剂对N-苯甲酰基脱氢肉桂酸甲酯加氢过程中温度、压力、反应溶剂、底物与催化剂比例(S/C)对光学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C=100,15℃,1.0MPa的甲醇溶液中,反应24h,[Rh((S)-TIAMPP)(COD)]BF。对N-苯甲酰基脱氢肉桂酸甲酯加氢的光学收率可达到96%.  相似文献   
20.
The μ-oxygen-bis[tri(p-fluorobenzyl)tin] was synthesized. The structure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ry analysis, IR and 1H NMR and the crystal structure were determined by X-ray single crystal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of the title compound belongs to rhombohedral with space group R, a=1.346 4(4), b=1.346 4(4), c=1.772 9(7) nm, α=90°, β=90°, γ=120°, Z=3, V=2.783 2(15) nm3, Dc=1.625 g·cm-3, μ(Mo )=1.408 mm-1, S=1.088, F(000)=1 350, R1=0.027 5, wR2=0.065 9. In compound, the tin atom has a distorted tetrahedral coordination configuration. CCDC: 2570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