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73篇
  免费   4994篇
  国内免费   8522篇
化学   21603篇
晶体学   1073篇
力学   1781篇
综合类   707篇
数学   3469篇
物理学   12756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393篇
  2022年   978篇
  2021年   1066篇
  2020年   1139篇
  2019年   1173篇
  2018年   1022篇
  2017年   1313篇
  2016年   1204篇
  2015年   1517篇
  2014年   1826篇
  2013年   2281篇
  2012年   2281篇
  2011年   2524篇
  2010年   2381篇
  2009年   2351篇
  2008年   2536篇
  2007年   2160篇
  2006年   2196篇
  2005年   1908篇
  2004年   1469篇
  2003年   1136篇
  2002年   1081篇
  2001年   1124篇
  2000年   1030篇
  1999年   604篇
  1998年   366篇
  1997年   263篇
  1996年   276篇
  1995年   213篇
  1994年   228篇
  1993年   216篇
  1992年   221篇
  1991年   126篇
  1990年   121篇
  1989年   94篇
  1988年   102篇
  1987年   74篇
  1986年   65篇
  1985年   51篇
  1984年   44篇
  1983年   52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32篇
  1978年   6篇
  1971年   5篇
  1959年   9篇
  193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The stereoselective synthesis of (2R,4R)-2-N-tert-butyloxycarbonyl amino-4,5-epoxido-valeric acid methyl ester 8,which is the key intermediate for the synthesis of (2′S,2R)-3-trans-nitrocyclopropyl-alanine,was first accomplished.  相似文献   
952.
袁德凯  李正名  赵卫光 《有机化学》2003,23(10):1155-1158
由邻硝基氯代嘧啶(3)为原料料,与多硫化钠和二硫化碳共煮,经一步反应 获得了2-巯基噻唑[5,4-d]并嘧啶(4)。由4出发,合成了一系列2位取代的衍生 物5,4和5的结构均通过了~1H NMR及元素分析确让。并对少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进 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953.
将Fe2O3纳米粉体经一定浓度的H2SO4浸泡活化后制成纳米固体超强酸SO42-/Fe2O3,将其用于催化合成乙酸乙酯以考察其活性。利用均匀设计分析了超强酸制备过程及酯化反应过程中各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好的制备条件是:H2SO4浓度:2.5mol·L-1;浸泡时间:1h;活化温度:167℃;活化时间:1h,此时获得的固体超强酸SO42-/Fe2O3的粒径小于50nm。当催化剂用量为冰乙酸质量的5%,n(乙醇)∶n(冰乙酸)为3∶1,反应3.5h后乙酸的转化率高于80%。该催化剂经H2SO4溶液浸泡、活化再生后可重新使用,推断出其酸强度H0<-14.5。  相似文献   
954.
建立了以多糖衍生物为手性固定相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直接拆分氰戊菊酯对映体的方法。在反相液相色谱条件下,考察了手性固定相的种类、流动相组成、柱温、流速对氰戊菊酯4个立体异构体分离的影响。同时,利用热力学方法对氰戊菊酯的立体异构体与固定相之间的色谱保留和分离的热力学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采用Lux Cellulose-3(纤维素-三(4-甲基苯甲酸酯))手性色谱柱,在以流动相为乙腈-水(5 mmol/L甲酸铵)=(55:45,V:V)流速0.4 mL/min,柱温30℃的条件下,可在14 mins内实现氰戊菊酯4个立体异构体的基线分离。拓展了HPLC-MS/MS在菊酯类手性农药对映体分离及检测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955.
采用电喷雾质谱和串联质谱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CuL(H2O)](BF4)2(L为2-[二(2-氨乙酸)氨基]乙醇)与马心肌红蛋白的键合作用和水解切割。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显示在中性及60 ℃条件下,切割效率与[CuL(H2O)]2+的浓度和温育时间密切相关。电喷雾质谱和串联质谱分析显示,[CuL(H2O)]2+通过与肌红蛋白的氨基酸His36,His93,His116和Arg139侧链的结合,并在羟乙基侧臂的促进下,选择性地水解了肽键Phe33-Thr34,Gln91-Ser92,Ala94-Thr95,His116-Ser117和Asn140-Asp141。  相似文献   
956.
SiOx/CoO and SiO/Li2CO3 composite materials were prepared by mechanical ball-milling. The structures of the obtained 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 (SEM) of three samples after 20 cycles were also given. In addition,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of three materials with galvanostatic charge-discharge cycling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osite samples have larger initial reversible capacities and better cycle performance than pure SiO. Also,a schematic diagram showing the buffer effects of Li2CO3 addi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improving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by adding Li2CO3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957.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58.
用NaNO2/FeSO4·7H2O体系替代TEMPO在有机相中合成分子量可控的聚苯乙烯大分子引发剂,引发苯乙烯聚合及酯类单体[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甲酯(MA)和丙烯酸乙酯(EA)等]聚合,得到两嵌段共聚物.其多分散性指数小于1.5,体现了可控聚合的特征.用大分子引发剂引发苯乙烯进行活性链增长,单体的转化率较高.嵌段共聚物的实测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相近,结构经1HNMR和GPC表征.NaNO2/FeSO4·7H2O体系在纯有机相中的应用降低了活性聚合的成本,有利于工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959.
采用量子化学GAUSSIAN94abinitioUHF方法和STO-3G基组设计一系列三氮宾分子,讨论分子的几何结构和取代基对其磁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这些分子都具有铁磁性并有高自旋基态,有效交换积分值随代基的变化而变化,其中一种具有较代的总能量和高的有效交换积分值的分子,可期望被合成。  相似文献   
960.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