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02篇
  免费   1556篇
  国内免费   2422篇
化学   7033篇
晶体学   242篇
力学   545篇
综合类   261篇
数学   1091篇
物理学   310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61篇
  2022年   248篇
  2021年   305篇
  2020年   366篇
  2019年   372篇
  2018年   286篇
  2017年   389篇
  2016年   404篇
  2015年   465篇
  2014年   530篇
  2013年   692篇
  2012年   740篇
  2011年   793篇
  2010年   604篇
  2009年   650篇
  2008年   678篇
  2007年   604篇
  2006年   563篇
  2005年   491篇
  2004年   421篇
  2003年   372篇
  2002年   414篇
  2001年   388篇
  2000年   301篇
  1999年   211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8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5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在ChiralcelOD和ChiralcelOJ两支多糖类手性固定相上,以各种不同配比的正己烷-异丙醇为洗脱剂对38种带有不同取代基的芳香仲醇及芳香乙二醇类手性化合物的对映体进行拆分,考察了这些外消旋体在这两支手性柱上的色谱行为。结果表明,扬长避短一柱对这些化合物的拆分能力与化合物取代基的性质和位置有关,这些化合物与手性固定相之间的氢键作用和π-π作用是影响手性拆分的重要原因。拆分方法已应用于潜手性酮不对称还原产物的光学纯度的鉴定,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2.
A kind of inorganic‐organic hybrid 18‐molybdodiphosphate nanoparticles ([(C4H9)4N]6P2Mo18Q62·4H2O) was firstly used as a bulk‐modifier to fabricate a three‐dimensional chemically modified carbon paste electrode (CPE) by direct mixing.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the solid nanoparticles dispersed in the CPE in acidic aqueous solution was characterized by cyclic and square‐wave voltammetry. The hybrid 18‐molybdodiphosphate nanoparticles bulk‐modified CPE (MNP‐CPE) displayed a high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towards the reduction of nitrite, bromate and hydrogen peroxide. The remarkable advantages of the MNP‐CPE over the traditional polyoxometalates‐modified electrodes are their excellent reproducibility of surface‐renewal and high stability owing to the insolubility of the hybrid 18‐molybdodiphosphate nanoparticles.  相似文献   
143.
朱珍 《高分子学报》1995,(3):284-290
利用等温和非等温方法详细研究了芳香族聚酯──热致型聚合物对,对’-联苯二甲酸二辛酯的结晶相和液晶相形成机理,并计算了相变过程中的表面自由能与温度系数,研究结果表明:从介晶相开始的结晶过程是二维异相成核、三维线性增长的,而从各向同性液相开始的液晶相形成过程则是二维异相成核二维线性增长的.对两个晶化过程的表面自由能的研究表明,该聚合物液晶相形成过程的相转变表面自由能比结晶过程小得多,预示了它将具有更大的晶化速率.研究还发现,该聚合物的液晶相形成过程具有比结晶过程大得多的温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4.
高铁酸盐在SnO2-Sb2O3/Ti电极上的选择性电化学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SnO2-Sb2O3/Ti电极材料.实验结果证实,在14mol/LNaOH水溶液中和完全避免析氧反应的条件下,Fe(Ⅱ)物种在该电极上进行电化学氧化并生成FeO42-.结果表明,Fe(OH)3在浓NaOH溶液中发生酸式电离,形成可溶于水的FeO2-,该离子的浓度随着碱溶液浓度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而且它还是发生化学氧化和电化学氧化的反应物.在SnO2-Sb2O3/Ti电极上,FeO42-的电化学还原起始电位为0.38V(vs.Hg/HgO,14mol/LNaOH),FeO2-电化学氧化起始电位为0.54V.结果还表明,用电化学方法氧化Fe(Ⅱ)物种生成FeO42-是个多步骤过程.  相似文献   
145.
用双氧水绿色氧化环己酮合成己二酸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30%的双氧水为氧化剂, 钨酸钠与含N或O的双齿有机配体(草酸)形成的络合物为催化剂, 在无有机溶剂、无相转移剂的条件下, 研究了环己酮氧化制己二酸的反应. 研究结果表明, 用廉价的草酸为配体, 最佳反应条件为钨酸钠∶草酸∶环己酮∶30%的双氧水的物质的量比为2.0∶3.3∶100∶350, 在92 ℃下反应12 h, 可制得80.6%的己二酸; 用GC-MS跟踪了氧化过程中三种主要物质环己酮、己内酯及己二酸含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 提出了其主要氧化机理为环己酮首先经Beayer-Villiger氧化反应生成己内酯, 己内酯进一步氧化成己二酸.  相似文献   
146.
This paper reports a prototype for a standard connector between a microfluidic chip and the macro world. This prototype demonstrate a fully functioning socket for a microchip to access the outside world by means of fluids, data signals and energy supply. It supports up to 10 channels for the input and output of liquids or gases, as well as compressed air or vacuum lines for pneumatic power lines. The socket has built-in valves for each flow channel. It also contains 28 pins for the connection of electrical signals and power. Built-in valves make it possible to control the flow in each channel independently. A chip ( 11.0 x 11.0 x 0.9 mm) can be mounted into or dismounted from the socket with one touch. The fluidic connectors of the socket are designed to contact vertically on the top of chip. And the electrical connectors (the spring array) of that physically support the chip and contact lead pads at the bottom of chip. No adhesives or solders are used at any contact points. The pressure limit for the connection of working fluids was 0.2 MPa and the current limit for the electrical connections was 1 A. This socket supports both serial and parallel processing applications. It exhibits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ing microfluidic systems efficiently.  相似文献   
147.
采用CSU软件 (Contactsofstructuralunits) ,对 61种球状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紧密接触对 (Residue residuecontact)进行了研究 .重点研究了不同氨基酸在形成远程紧密接触对 (Long rangecontact)和近程紧密接触对 (Short rangecontact)时的不同能力 .发现氨基酸Leu,Val,Ile,Met,Phe,Tyr,Cys,Trp(疏性氨基酸 ,H)比较容易形成远程紧密接触对 ,氨基酸Glu,Gln ,Asp ,Asn,Lys,Ser,Arg,Pro(亲水氨基酸 ,P)比较难形成远程紧密接触对 ,而氨基酸Ala,Gly,Thr,His(中性氨基酸 ,N)在形成远程紧密接触对时能力一般 .它们平均每个氨基酸可形成 6 0 3 ,3 64和 4 43个远程紧密接触对 .同时它们在形成近程紧密接触对时能力非常接近 ,平均每个氨基酸可形成的近程紧密接触对数目在 2 3 4~ 2 85变化 ,差别非常小 .亲水氨基酸 (P) ,中性氨基酸 (N)和疏水性氨基酸 (H)在蛋白质分子结构稳定性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8.
N-(N',N'-二甲氨基甲基)丙烯酰胺-过硫酸钾引发丙烯酰胺聚合的研究潘松汉,唐康泰,王贞,王真智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50关键词N-(N',N'-二甲氨基甲基)丙烯酰胺、反应动力学、氧化还原体系、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为了制备高质量...  相似文献   
149.
采用氨气还原法制备了NaY分子筛负载的MoCo/Y、MoNi/Y双组氮化物催化剂,用XRD和EXAFS方法征了样品的结构,并测定了其在CH4+CO2重整反应中的活性,在氧化态时,MoCo/Y样品中主要存在CoMoO4和Co3O4两种物相,Mo的配位状态接近于CoMoO4,而Co的配位状态更接近于Co3O4,MoNi/Y样品中主要有NiMoO4和NiO两种物相,Mo的配位状态接近于MiMoO4,而Ni的配位状态可能是NiMoO4和NiO两种化合物中Ni配位状态的平均效果,Ni-Mo之间的朴素作用似乎比Co-Mo相对较强,在氮化态时,两种样品中Mo的配位状态较为相似,但即不同于MoO3,也不同于单组分γ-Mo2N.Co和Ni的配位状态都不同于各在氧化态下的状态,且都在相同的位置出现一个新强峰,这似乎表明MoCo和MoNi生成了结构相似的氮化物,在CH4+CO2重整反应中,氮化态MoCO/Y和MoNi/Y的活性大大超过非负载单组分γ-Mo2N催化剂,其中MoNi/Y的活性相对更好一些,且活性随Ni含量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50.
含Cu复合氧化物对NO和CO吸附和活化的TPSR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MS-TPD法并结合XRD、化学分析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探讨了K2NiF4结构La2-x(Sr,Th)xCuO4±λ系催化剂中三个典型样品LaSrCuO4、La2CuO4和La1.7Th0.3CuO4对NO、CO及CO+NO等小分子的吸附性能和活化规律。结果表明:NO吸附量的大小与催化剂中氧空位含量有关,吸附强度和脱附峰种类与金属离子氧化态有关。CO在氧缺陷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上的吸附是首先变为碳酸根,并在高温以CO2物种脱出.在NO和CO的共吸附过程中,有关NO的吸、脱性能与单独NO-TPD中NO的吸脱附规律相似,表明NO在NO+CO共吸附的竞争吸附过程中,优先吸附起决定作用,而受CO的影响较小.NO的吸附是NO活化分解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