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9篇
  免费   770篇
  国内免费   1122篇
化学   2098篇
晶体学   159篇
力学   212篇
综合类   115篇
数学   448篇
物理学   176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240篇
  2012年   183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59篇
  2008年   325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188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73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The hydrogen abstraction reaction of O(^3P) with Si2H6 has been studied theoretially. Two transition states of ^3A″ and ^3A′ symmetries have been located for this abstraction reaction. Geometries have been optimized at the UMP2 leve with 6-311G (d) basis set. G3MP2 has been used for the final single-point energy calculation. The rate constants have been calculated over a wide temperature range of 200-3000K using canonical variational transition-state sheory (CVT) with small curvature tunneling effect(SCT). The calculated CVT/SCT rate constants match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  相似文献   
132.
以六甲基二硅烷为原料,经氯代、格式反应和锂化反应制得双(环戊二烯基)配体(C5H5)2MeSiSiMe2R(3a^3c),将该配体分别与五羰基铁在对二甲苯中回流反应,合成了3种新型的硅基桥连双(环戊二烯基)四羰基二铁类配合物[η^5,η^5-C5H4MeSi(SiMe2R)C5H4]Fe2(CO)2(μ-CO)2[R=p-C6H4CH3(4a),R=p-C6H4OCH3(4b),R=CH2C6H5(4c)],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元素分析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确定了配合物4b的分子结构。结果表明:4b(CCDC:1942618)属单斜晶系,Cc空间群,晶胞参数a=18.591(3)A,b=10.3080(10)A,c=14.136(2)A,α=90°,β=117.262(6)°,γ=90°,V=2408.1(6)A^3,Z=4,F(000)=1152,Dc=1.546 g·cm^-3,μ=1.338 mm^-1,R1=0.0351,wR2=0.0754。  相似文献   
133.
皂甙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目标分子柔性大的特点,在比较分子场分析(CoMFA)方法中采用交叉验证相关系数平方R^2引导的构象选择法。对12个皂甙分子的生物活性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探讨了几种探针对构效关系结果的影响,并选择了一种较合理的“复合”探针方案。应用该复合探针构建CoMFA模型,发现影响药效的立体场与静电场的贡献分别为40%和40%,其它能量项的贡献为20%。该模型交叉验证的相关系数平方R^2为0.653,非交叉验证的R^2为0.991,方差比F(4,7)值130.195(即置信度99%以上),活性预计的标准偏差与极差比(s/△γ)为4.2%,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根据该模型,预计在指定位置添加位阻较大的基团活性值提高将会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4.
Assembly of [Ag(CN)2]^- units with M(Ⅱ)-diamine complex cations [Cu(LN-N)2]^2+, where LN-N represents L2-diaminopropane (pn) and ethylenediamine (en), afforded two complexes, [Cu(pn)2][Ag2(CN)4] (1) and [Cu(en)2][Ag3(CN)5] (2), which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UV-Vis and ESR spectra. Single crystal X-ray analyses show that these complexes have 2D and 3D architectures through silver-silver interactions and other weak interactions. The luminescence behaviors of the two complexes were also studied by means of emission spectra.  相似文献   
135.
利用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取代吡唑对炔基Fischer卡宾化合物的Michael加成的动力学行为,该反应为典型的二级反应。当吡唑的3,5-位由较大基团取代时,反应速率常数变小,而活化焓和活化熵明显增大。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炔基钨卡宾为底物的Michael加成反应机理,发现吡唑上取代基团的增大可以导致第三步反应的活化能大于第一步,从而使反应的决速步骤由原来的第一步转变为第三步。  相似文献   
136.
顾大明  谢颖  史鹏飞  付宏刚 《化学学报》2006,64(12):1223-1227
>为获得综合性能更好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 分析了Co掺杂对LixNiO2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采用密度泛函DFT理论对LixNiO2和LixNi0.5Co0.5O2的平均放电电压和态密度进行了计算. 同时, 用共沉淀法制备了LixNiO2和LixNi0.5Co0.5O2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 并对其进行了XRD结构分析和恒流充放电测试. 实验和计算结果表明: 随锂离子嵌入正极(电池放电), 电池的电压逐渐降低, 材料的态密度峰向低能量方向移动; 与LixNiO2相比, LixNi0.5Co0.5O2的电压平台相对较高(当0.25≤x≤0.5), 而且在Li嵌/脱时, LixNi0.5Co0.5O2的结构变化相对较小; Co离子的掺入, 减小了NiO6八面体的畸变度, 使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得以提高. 在钴掺杂镍酸锂体系中, NiO6和CoO6具有相互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7.
A new activation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for electroless copper plating on silicon wafer based on palladium chemisorption on SAMs of APTS without SnCl2 sensitization and roughening condition.A closely packed electroless copper film with strong adhesion is successfully formed by AFM observation.XPS study indicates that palladium chemisorption occurred via palladium chloride bonding to the pendant amino group of the SAMs.  相似文献   
138.
(110)晶面全择优取向Cu镀层的制备及其条件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添加剂聚乙二醇(PEG)、氯离子(Cl-)和电流密度对Cu的电沉积过程的影响, 着重探讨了制备(110)晶面全择优取向Cu镀层的电沉积条件及其形成机理. 循环伏安(CV)结果表明, PEG阻化Cu的电沉积, Cl-加快Cu的电沉积速率. XRD实验结果表明, PEG和Cl-在一定浓度范围有利于(110)晶面择优取向; 这两种不同特性的添加剂的协同作用可以制得(110)晶面全择优取向的较薄的Cu镀层; 所制备的全择优Cu镀层较稳定. 全择优取向Cu镀层形成的机理在于PEG和Cl-吸附过程联合起作用, 在不同晶粒的不同晶面进行选择吸附, 改变了晶面的生长速率及晶粒的快生长方向.  相似文献   
139.
基于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研究了含酮基团对煤焦异相还原NO的影响及其产物发生氧脱附的微观反应机理。计算结果表明,NO更易于吸附在含酮基团煤焦表面。椅形含酮基团强化了煤焦异相还原NO;锯齿形含酮煤焦表面与NO异相反应决速步能垒值(495.45 kJ/mol)大于锯齿形纯碳基煤焦表面与NO决速步能垒值(331.32 kJ/mol),基于锯齿形含酮煤焦模型中的氧浓度不在利于NO还原的范围内而不易于NO的还原。中间产物P1在无CO存在情况下,较纯碳基煤焦表面更易于发生氧脱附而产生表面缺陷;在CO存在条件下,含酮煤焦表面为氧脱附过程提供自由活性位点,降低了过程能垒消耗。  相似文献   
140.
本文分别用混酸水热法(HT)和混酸冷凝回流法(RF)对Vulcan XC-72R碳黑进行预处理,并进一步研究其作为Pt/C催化剂载体的性能。循环伏安实验发现,采用HT法、RF法和未预处理的碳黑作为载体的Pt/C催化剂电催化甲醇氧化的比质量活性(正扫峰电流)分别为1055、704和395 mA/mgpt,即采用HT法预处理碳载体的Pt/C催化剂具有最高的电催化活性,而且计时电流实验也表现出最好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碳载体的预处理方法对制得的Pt/C催化剂的性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且水热法是一种效果较好的预处理碳载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