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181篇
化学   280篇
晶体学   25篇
力学   76篇
综合类   8篇
数学   103篇
物理学   30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3篇
  1955年   3篇
  1953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用NMR方法研究暗霉素T的化学结构.从1D谱和几种2D技术确认了暗霉素T是氨基糖苷类化合物.讨论了化合物的构型,并通过改变溶剂推断了氨基的连接位置.  相似文献   
2.
证明了在扩大的非标准模型中S-空间可完全表示Radon空间并讨论了S-空间的若干性质.还给出一个有限Borel测度空间为Radon空间的充要条件.最后证明了Radon空间的一个*-有限表示定理.  相似文献   
3.
热丝加热电流对CH薄膜沉积速率和表面形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热丝辅助裂解法是结合气相沉积制备聚对二甲苯薄膜和热丝化学气相沉积而形成的一种制-CH薄膜的新方法。热丝辅助裂解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保持低衬底温度情况下可以获得高沉积速率,而热丝加热电流对薄膜沉积速率和薄膜表面形貌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热丝加热电流越大,薄膜沉积速率越高,在加热电流9A时,薄膜沉积速率可达0.002mm/min,同时薄膜表面粗糙度随之增加,薄膜表面也开始出现其它元素污染,因此,一般热丝加热电流选择为7A附近。  相似文献   
4.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学生学习高中物理的兴趣等级,再计算兴趣等级水平与物理学习成绩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物理学习兴趣与物理学习成绩的相关系数在0.73左右,有约45%的高中学生物理成绩明显地受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物理兴趣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6.
聚酰胺酸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采用超声波在线测量溶液粘度的方法,研究了合成聚酰胺酸过程中实验条件的影响,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由此确定了合成高分子量聚酰胺酸的最佳实验条件。研究表明:在加料次序为先加二胺后加二酐(二酐与二胺的摩尔比为1.01~1.02:1)、试剂中含水量尽可能少,反应温度0~5℃、反应时间以溶液粘度到达最大值为止的条件下,所合成的聚酰胺酸溶液粘度最大,可满足惯性约束聚变(ICF)充气腔靶端口膜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通过考虑同类核子相干对间的四极相互作用,在IBM2中对Ce偶-偶同位素^128Ce-^138Ce的低激发态能谱和E2跃迁几率及分支比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结果有效地改善了IBM中这些核的γ带能谱的Staggering现象描述,与实验观察到的低激发态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石化工业中广泛使用的加氢脱硫(简称HDS)催化剂大多数是以γ-Al_2O_3为担体,以MoO_3或WO_3为主要活性组份,添加CoO或NiO为助剂的多组份催化剂。过去对HDS催化剂本质做了大量的研究,在研究中应用了XPS等许多现代物理方法近。年有报导  相似文献   
9.
Fe(110)面上直接在室温时吸附的CO同先在170 K吸附然后升温到室温的CO吸附有所不同. 前者有解离而后者无解离; 另外, 前者的饱和吸附量比后者低. 这可以用前者发生了解离来解释. 根据以上结果, 提出了以下的设想, Fe(110)面上的CO解离除了需要足够的热能而外, 还需要在表面的吸附位上有邻近的其它未被覆盖Fe原子的存在, 即需要一定的表面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以光沉积法将Pt高度分散地担载于TiO_2粉末上,压成直径约为16毫米,厚约0.5毫米的圆片,真空镀金使形成两个几何尺寸固定的欧姆接触点。用铂丝作测量引线,用精密自动高速平衡电导电桥(数字显示)测定了样品在室温和高温氢气氛中的电导变化。观察到Pt/TiO_2在常温下暴露于氢中可产生巨大的可逆的电导变化,而无Pt的TiO_2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