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909篇
  免费   33037篇
  国内免费   45476篇
化学   127863篇
晶体学   5074篇
力学   11939篇
综合类   5189篇
数学   26686篇
物理学   75671篇
  2024年   305篇
  2023年   2085篇
  2022年   4935篇
  2021年   5566篇
  2020年   6072篇
  2019年   6246篇
  2018年   5511篇
  2017年   6962篇
  2016年   7052篇
  2015年   8765篇
  2014年   10574篇
  2013年   13795篇
  2012年   14906篇
  2011年   15839篇
  2010年   13953篇
  2009年   14073篇
  2008年   15949篇
  2007年   13948篇
  2006年   13428篇
  2005年   11579篇
  2004年   9071篇
  2003年   6968篇
  2002年   7062篇
  2001年   6683篇
  2000年   6412篇
  1999年   4116篇
  1998年   2514篇
  1997年   2162篇
  1996年   2089篇
  1995年   1724篇
  1994年   1722篇
  1993年   1521篇
  1992年   1387篇
  1991年   1051篇
  1990年   1062篇
  1989年   913篇
  1988年   787篇
  1987年   653篇
  1986年   552篇
  1985年   412篇
  1984年   357篇
  1983年   351篇
  1982年   249篇
  1981年   211篇
  1980年   166篇
  1979年   179篇
  1978年   71篇
  1977年   63篇
  1976年   38篇
  1959年   3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在管式反应器中采用苯甲酸、聚乙二醇、固体古马隆树脂(S)、液体古马隆树脂(L)为添加剂来降低煤沥青中有害物质苯并芘的含量,以期使得煤沥青可绿色化应用。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分析煤沥青中苯并芘含量。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添加剂添加量、催化剂等工艺条件对添加剂脱除煤沥青中苯并芘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条件能降低煤沥青中苯并芘的含量。在优化条件下,不同添加剂对苯并芘脱除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液体古马隆树脂、聚乙二醇、苯甲酸和固体古马隆树脂。分析其反应机理,这与催化剂的酸性相关,发生亲电取代反应。结果表明,液体古马隆树脂(L)在催化剂存在下对煤沥青中苯并芘脱除率可达73.0%,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2.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 We are interested in the existence and asymptotic behavior for the least energy solutions of the following fractional eigenvalue problem $$\left({\rm{P}}...  相似文献   
73.
通过对盐酸伊达比星脱羟基杂质A的合成研究,为盐酸伊达比星的质控标准提供参考。以盐酸伊达比星为起始原料,经过4步反应得到脱羟基杂质A。本文提供了盐酸伊达比星杂质A的制备方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为杂质含量控制提供了依据。该工艺可以稳定、快速制备高纯度脱羟基杂质A,制备总收率为57.20%,纯度为57.20%,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和MS(ESI)表征。  相似文献   
74.
陈雅琼  宋洪东  吴懋  陆扬  管骁 《化学进展》2022,34(10):2267-2282
蛋白质-多糖复合体系作为生物活性物质传递系统的壁材,有着人工合成聚合物或无机物等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多重优势。本文就蛋白质和多糖之间的连接方式及蛋白质-多糖复合体系形成传递系统的多种形式进行了综述,以及对此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结合蛋白质和多糖的结构特点,二者之间的链接方式分为非共价结合的物理共聚,和共价结合的美拉德偶联、化学交联、酶催化交联等方式,文中分别对各种连接方式的原理和机理,以及其影响因素做了深入阐述。以蛋白质-多糖复合体系为壁材对活性物质的传递形式大体上分成乳化系统、胶束、纳米凝胶、分子复合物以及壳核结构等系统。不同的活性物质的特征和传递需求,可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结构的蛋白质和多糖种类以及二者的连接方式和传递系统的形式。并且,随着研究的逐步发展和推进,此领域的发展趋势朝着智能化和靶向性的方向进行。目前活性物质的蛋白质-多糖复合体系的传递系统,还依然面临着系统设计、评价和应用等多方面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更全面更深入了解认识其对活性物质影响和功效的基础上,安全合理地设计和深入细致地评价活性成分的传递系统。  相似文献   
75.
尚坤  高艺欣  赵乐  王力彬  岳昌武 《合成化学》2022,30(10):819-826
以1,4-二溴-2,5-二甲基苯和4-吡啶硼酸为原料,经两步合成了一种新颖的含吡啶基团的二羧酸配体。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配体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热重分析对配体的热稳定性进行了测试;通过溶剂热法对配体的单晶进行培养,并考察反应温度、时间、pH和溶剂等条件对单晶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80 ℃,反应时间为12 h、溶剂为蒸馏水、溶液pH=5的条件下可获得高质量单晶。该配体为单斜晶系,属于C2/c空间群,结构中含有4个氧原子和2个氮原子,可为金属离子的配位提供足够的位点,有望应用于配合物的设计或催化、吸附和医药载体等行业。  相似文献   
76.
Journal of Radioanalytical and Nuclear Chemistry -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final products of coumarin radiation chemical transformation are investigated by chromatography. During radiolysis of...  相似文献   
77.
占兴  熊巍  梁国熙 《化学进展》2022,34(11):2503-2516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能源的需求日益扩大,对工业废水的无害化处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催化燃料电池 (photocatalytic fuel cell, PFC) 在燃料电池中引入半导体光催化材料作为电极,实现了有机污染物高效降解和同步对外产电的双重功能,在废水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半导体光催化电极是PFC系统高效运行的核心组件,增强其可见光响应和光生载流子分离是提高PFC性能的关键策略。反应器结构设计和运行参数优化也有利于改善PFC性能。本文从PFC基本原理和应用入手,综述了PFC在环境污染物资源化处理中的研究进展,并详细阐述了提高PFC的污染控制性能和产电效率的优化手段,为进一步设计高效稳定的PFC系统并实现其在水污染控制和清洁能源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8.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advanced materials with hollow interiors have receiv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materials research owing to their great application potential across a vast number of technological fields. Though with great difficulty, multi-shelled hollow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SHMs) have also been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in recent years. Herein, a rational shell-by-shell soft-templating protocol has been devised to fabricate highly uniform multi-shelled hollow cobalt-imidazole-based MOF (ZIF-67). For the first time, it has become possible to endow mesoporosity to this new type of functional material (i.e., mesoporous MOFs). When used as carrier materials in catalytic reactions, in principle, these mesoporous MSHMs with high surface area not only improve the dispersity of metal nanoparticles (NPs), but also efficiently facilitate the mass diffusion of the reactions, resulting in enhanced catalyst activity. Moreover, the obtained MSHMs/M nanocomposites serve as base-metal bifunctional catalysts for one-pot oxidation-Knoevenagel condensation cascade reaction, in which the MSHMs itself serves as a pristine active catalyst in addition to its role of catalyst support.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excellent multifunctional catalysts can be achieved via preparing intrinsically microporous bulk MOFs into extrinsically mesoporous MSHMs which possess many structural merits that conventional bulk MOFs do not have.  相似文献   
79.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