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4篇
  免费   276篇
  国内免费   197篇
化学   535篇
晶体学   80篇
力学   86篇
综合类   27篇
数学   275篇
物理学   41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A novel trinuclear nickel(Ⅱ) complex [Ni3(bushz)2(Himdz)2(H2O)2]?2DMF (1, bushz=N-butylsalicylhydrazide, Himdz=imidazole, DMF=N,N-dimethyl-formamide)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X-ray single-crystal diffraction characterization. Complex 1 crystallizes in the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21/c with a=7.706(7), b=14.882(6), c=18.639(6) , β=108.08(2)o, V=2032(1) 3, Dc=1.525 g/cm3, Mr=932.95, Z=2, F(000)=972, μ=1.442 mm-1, the final R=0.0359 and wR=0.0771. The three nickel(Ⅱ) atoms in 1 are arranged in a strictly linear structure and exhibit alternating square-planar and octahedral geometries. The complex is connected to form a supramolecule with an infinite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 through intermolecular hydrogen bonds. The electrochemical studies reveal that redox of Ni3+/Ni2+ in the complex is a quasi-reversible process.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title complex was also studied.  相似文献   
22.
Two new macrocyclic compounds, [Cu2(L)2](ClO4)4·2CH3OH (1) and [Cu(L)](ClO4)2·2H2O (2) (L = 1,3,10,12,15,18-hexaazatetracyclodocosane) were synthesized by condensation reactions involving amines and formaldehyde in the presence of copper anion. Compound 1 crystallizes in triclinic, space group Pí with a = 10.442(2), b = 14.197(3), c = 17.388(4), α = 91.218(4), β = 90.69(3), γ = 93.756(4)o, V = 2520.4(9)3, Z = 2, F(000) = 1260, Dc = 1.589 Mg/m3, Mr = 1205.92, μ = 1.137 mm-1, λ = 0.71073, the final R = 0.0668 and wR = 0.1573 for 9703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 2σ(I). Compound 2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 space group C2/c with a = 16.911(2), b = 11.4172(15), c = 27.059(4), β = 107.787(2)o, V = 4974.7(12)3, Z = 8, F(000) = 2504, Dc = 1.610 Mg/m3, Mr = 602.92, μ = 1.155 mm-1, λ = 0.71073 , the final R = 0.0419 and wR = 0.1131 for 4374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 > 2σ(I).  相似文献   
23.
采用刀片式不锈钢电极放电反应器,以Ar气为稀释气,研究了等离子体作用下甲烷转化制C2烃的工艺条件。考察了CH4流量、高频电源输入电压和电极间距等参数对甲烷转化率、C2烃选择性、收率和反应表观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CH4流量,表观能耗随之降低;当输入电压和电极间距较小时,甲烷转化率随输入电压和电极间距的增大而增大,但输入电压和电极间距过大时,C2烃收率明显下降,积碳严重。在CH4流量14 mL/min、Ar气流量60 mL/min、高频电源输入电压22 V、电流0.44 A、电极间距4 mm的优化条件下,甲烷最高转化率为43.1%,C2烃收率、选择性和表观能耗分别为40.1%、93.2%和2.41 MJ/mol。C2烃中不饱和烃的体积分数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24.
唐志诚 《分子催化》2013,27(3):227-234
以硫酸铝、水玻璃、正丁胺、水、晶种、NaCl、浓硫酸等低成本试剂为原料,一步直接合成法制备了高结晶度小晶粒ZSM-5分子筛,详细考察了凝胶陈化方式、滴加顺序、晶化时间、晶化温度、水量及原料硅铝比对分子筛结晶度及粒度的影响.通过XRD、SEM等对合成的分子筛进行了详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低温水浴回流搅拌陈化方式、在160~170℃、晶化30 h可获得高结晶度小晶粒ZSM-5分子筛.正反加顺序对分子筛结晶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5.
在室温和甲醇/水溶液为溶剂的条件下,以四溴代对苯二甲酸(H2TBTA)及1,3-二(4-吡啶基)丙烷(BPP)为配体合成了[Zn(TBTA)(BPP)]n(1)和[Cd(TBTA)(BPP)2(H2O)2]n(2)2个配位聚合物,对其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热重等性质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为二维(2D)层状网络结构;配合物2为一维(1D)链状结构;H2TBTA配体中的羧基都采取单齿模式与金属离子配位;配合物中的氢键作用对其结构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6.
制备了以γ-Al2O3为载体的Ni-Mo催化剂,并用于FCC汽油的加氢硫转移反应。对Ni-Mo/Al2O3催化剂上的硫转移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硫转移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硫醇与烯烃的反应在催化剂表面的加氢活性位上进行,小分子的硫醇发生加氢脱硫,生成吸附态H2S,吸附态的H2S与烯烃反应,生成大分子硫醇和硫醚;另外小分子硫醇还可直接与烯烃发生反应,生成硫醚。提高反应温度、压力、氢油比或降低空速,均可提高催化剂的硫转移反应活性,轻质硫转化率得到明显提高,且单烯选择性还能维持在98%左右。  相似文献   
27.
正丁醚的制备是重要的大学有机化学实验,为提高学生对该实验所涉及的反应机理和关键操作要点的深入了解,采用Gaussian计算软件对正丁醇在酸催化下和无催化剂下的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重点考察了酸催化下反应的主、副反应方向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无催化剂下,正丁醇在常压液相下几乎不能发生反应;在酸催化下,正丁醇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醚的反应路径是优势反应通道;酸催化下正丁醇的取代和消除反应速率常数均随温度增加而迅速增大,但消除反应的反应速率随温度增加更快,温度超过420 K消除反应将变得很明显,综合考虑,制备正丁醚的反应温度应控制在130~140 ℃之间较为合适。利用计算化学以图、表和动图等形式直观、动态、量化地解释了正丁醇成醚和成烯反应的竞争,该结果有助于更好地控制该反应体系,可用作实验教材的补充内容。  相似文献   
28.
吉林大学化学学科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始终将一流人才的培养作为不懈追求发展的根本目标。充分利用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实施多元化、特色化的海外优质课程和国际交流项目,通过搭建外延式实践平台,支持能力阶梯式增长,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构建了多层次、国际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化学领域的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29.
吉林大学化学学科自建立伊始,以创新型化学及相关交叉学科人才为根本目标,历经1993年开始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2009年开始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2020年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与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强基计划)的实施,通过近30年化学基地的持续建设,形成了具有吉大特色的以“厚基础、强能力、会创新”的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基地持续建设过程中如何针对学科发展以及学生知识结构的变化,不断推进拔尖班、强基班的教学管理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大优质课程建设、探索国家化培养模式等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30.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无人区”,校、院层面围绕人才培养建立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探索与实践。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充分利用职称评聘、教师能力发展、学生活动、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导向,健全奖励激励制度,加强配套经费支持,探索构筑了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涉及教学、管理和服务的“三维”立体化保障体系,有效地促进和保障了学院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