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24篇
化学   319篇
晶体学   4篇
力学   32篇
综合类   11篇
数学   15篇
物理学   10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刘畅  周晟  王延辉  侯士敏 《中国物理 B》2017,26(11):113201-113201
A rubidium-beam microwave clock, optically pumped by a distributed feedback diode laser, is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The clock is composed of a physical package, optical systems, and electric servo loops. The physical package realizes the microwave interrogation of a rubidium-atomic beam. The optical systems, equipped with two 780-nm distributed feedback laser diodes, yield light for pumping and detecting. The servo loops control the frequency of a local oscillator with respect to the microwave spectrum. With the experimental systems, the microwave spectrum, which has an amplitude of 4 n A and a line width of 700 Hz, is obtained. Preliminary tests show that the clock short-term frequency stability is 7 × 10~(-11) at 1 s, and 3 × 10~(-12) at 1000 s. These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cheme for a manufactured clock.  相似文献   
82.
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闪烁光纤阵列探测器在高能X射线入射下的串扰进行了模拟研究,并且分析比较了加铅层对串扰的影响.研究中采用对表征成像系统空间分辨率参量——调制传递函数进行模拟分析和比较,得到在光纤阵列之间加入不同铅层厚度后对系统调制传递函数参量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高能射线下,采用闪烁光纤阵列作为成像探测器存在严重的次级粒子相互串扰的现象,而在阵列之间加入铅介质能够减少这种效应;但另一方面,若所加铅层太厚又会导致成像探测器像素过大而使得空间分辨率下降.通过模拟计算得出:只要在阵列之间加入适当厚度的铅介质,既可以有效抑止阵列之间次级粒子的串扰,同时又能提高闪烁光纤阵列探测器系统的空间分辨率.  相似文献   
83.
基于非局部效应和表面效应的输流碳纳米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非局部黏弹性夹层梁模型分析双参数弹性介质中输送脉动流碳纳米管的稳定性.新模型中同时考虑了由管道内、外壁上的薄表面层引起的表面弹性效应和表面残余应力,经典的欧拉梁模型因此通过引入非局部参数和表面参数得到了改进.用平均法对其控制方程进行求解,得到了管道稳定性区域.数值算例揭示了纳米材料的非局部效应、表面效应及两个弹性介质参数对管道固有频率、临界流速和动态稳定性的复杂影响,结论可为纳米流体机械的结构设计和振动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4.
在丙酮/水混合溶剂中,以氯代十六烷基吡啶为结构导向剂,水合肼还原PdCl42-,制得了直径范围在30~50nm之间的球状多孔Pd纳米粒子超结构.实验表明,氯代十六烷基吡啶对球状多孔Pd纳米粒子超结构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加该表面活性剂时,得到的是实心Pd纳米粒子;而丙酮主要影响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尺寸.此外,本文还研究了球状多孔Pd纳米粒子超结构对甲酸氧化的电催化活性,在0.5mol/L H2SO4+0.5mol/L HCOOH溶液中的循环伏安结果表明,球状多孔Pd纳米粒子超结构修饰电极在酸性溶液中电催化氧化甲酸的峰电流约为180mA/mg,明显优于实心Pd纳米粒子修饰电极(峰电流为120mA/mg),且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5.
催化的基础理论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表面科学,在为人们提供固体表面化学反应的分子图像以及反应与表面(电子)结构的关系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得益于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纳米科学和技术,人们对催化的研究得以更加接近实际催化过程,得到的结果有望为实现高效催化体系的合理设计提供基础.本文简要回顾了催化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的历程,描述了当前纳米催化领域的研究前沿和挑战,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结果,着重分析和探讨了纳米催化中的限域效应.  相似文献   
86.
以2,2′-联吡啶,三氯化钌(RuCl3),氯化铒(ErCl3)为原料合成了铒掺杂的探针分子。将探针分子加入到铕掺杂的硅溶胶基质中获得了铕、铒共掺杂的压敏漆样品。采用IR,SEM,EDS及荧光发射光谱对探针分子和压敏漆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结果表明,探针分子中联吡啶的结构没有被破坏。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探针分子呈片状,EDS测试发现探针分子表面含有Er,Ru等元素。紫外吸收光谱表明压敏漆的最佳吸收波段位于200~500 nm处,选择410 nm作为激发光源,压敏漆在590 nm处有很强的荧光发射,并且随着空气压力的增大(即氧分子浓度的增加),压敏漆的荧光发射强度降低,说明压敏漆具有较好的氧猝灭特性。  相似文献   
87.
应用原位变温高压MAS核磁共振技术,对比研究了CO在不同Rh基催化剂上的吸附和加氢反应过程. 29Si MAS NMR研究结果表明:Rh基催化剂中加入金属助剂后,载体Silicate-1上的表面硅羟基减少,助剂金属与硅羟基作用锚锭在载体表面.13C MAS NMR研究结果表明:当引入CO/H2混合气后,在Rh/Silicate-1催化剂上只能观测到气相CO、线式吸附CO和孪式吸附CO的快速交换信号;而在Rh-Mn/Silicate-1和Rh-Mn-Li/Silicate-1催化剂上,还观测到了倾斜式吸附的CO共振信号,表明助剂Mn或Mn-Li的加入促进了CO的吸附. 随着反应温度升高,CO/H2在Rh/Silicate-1催化剂上转化生成CO2,进一步升高温度会有CH4生成;而CO/H2在RhMnLi/Silicate-1催化剂上反应活性更高,在较低的温度下就会转化生成CO2,但未观测到甲烷的生成. 1H MAS NMR 谱显示,反应后载体Silicate-1上硅羟基的量会减少,表明CO与载体部分表面硅羟基反应生成了CO2.  相似文献   
88.
多关节人体上肢运动的优化轨迹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鹏伟  王士敏  王琪  房杰 《力学学报》2010,42(3):506-511
研究了手端无约束条件下,多关节人体上肢点到点运动优化轨迹的预测. 首先建立了多关节上肢平面运动的动力学模型,根据最小功准则提出优化目标函数,将上肢点到点运动的优化轨迹求解问题转化为两点边值问题,设计了寻优的迭代算法,求得了上肢运动的优化轨迹与相应的速度变化曲线. 仿真结果表明: 平衡点位置或关节力矩平滑地变化,避免了肢体出现急加速-急减速的运动形式,减少了肢体运动时的能量消耗;手端的运动轨迹为近似直线,速度为单峰的钟形曲线,这与上肢优化运动的特征相吻合,也表明最小功准则可以有效预测多关节上肢运动的优化轨迹.   相似文献   
89.
低温甲醇液相合成催化剂及工艺的研究(储伟 吴玉塘 罗仕忠 包信和 林励吾)   沸石类分子筛合成研究新进展(袁忠勇 周午纵 李赫FDA6)   新一代高活性烯烃均相聚合催化剂——多氮螯合配位后区过渡金属络合物  (王梅 钱明星 虞晓敏 何仁)   超临界流体技术研究进展(肖建平 范崇政)   水分子簇的研究进展(王林双 王榕树)   钴基催化剂在Fischer\|Tropsch合成烃中的研究进展(银董红 钟炳 彭少逸)   光声位相理论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伍荣护 苏庆德)   茂金属/硼化合物烯烃聚合催化体系研究进展(张普玉 王立 封麟先)   内分泌干扰剂的研究进展(任晋 蒋可)   21世纪的分析化学——回顾与前瞻(黄本立)   结构敏感材料的基础研究(郭国聪 姚元根 吴克琛 吴棱 黄锦顺)  相似文献   
90.
甲烷无氧芳构化催化剂的活性相生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在线质谱分析检测了在各种催化剂上甲烷的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过程中不同物种的行为.结果表明,MoO3向Mo2C的转变阻碍了甲烷的活化及其芳构化.如果这个转变过程在TPSR反应前发生,甲烷活化和苯生成的温度将大大降低(分别为760K和847K).通过比较担载在不同分子筛上钼物种的催化行为发现,甲烷的初始活化是这个反应速率的决定步骤.只有具备合适的钼价态,Bro-nsted酸性以及特殊的分子筛孔道结构的催化剂才能使甲烷芳构化反应高效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