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8篇
化学   113篇
综合类   2篇
数学   3篇
物理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固定床高压微反装置上考察了预硫化型NiMoS/γ-Al2O3催化剂上二苯并噻吩(DBT)加氢脱硫(HDS)反应和吲哚加氢脱氮(HDN)反应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吲哚对DBT的加氢脱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对加氢路径(HYD)比对氢解路径(DDS)的抑制作用强,温度升高后,吲哚的抑制作用减弱。吲哚对DBT加氢脱硫反应的抑制作用源于吲哚及其HDN反应的中间产物在活性位上的竞争吸附。DBT和原位生成的H2S促进了催化剂表面硫阴离子空穴(CUS)向B酸位的转化,从而提高1,2-二氢吲哚(HIN)分子中C(sp3)—N键的断裂能力,使得吲哚的转化率和产物中邻乙基苯胺(OEA)的相对含量增大。HDN活性相的形成虽然需要硫原子的参与,但是活性相的保持并不需要大量的硫原子,较高含量硫化物存在时加氢活性位减少,不利于脱氮反应。  相似文献   
92.
吸附脱硫技术生产清洁油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传统的加氢脱硫技术相比,吸附脱硫技术具有投资成本低、操作条件温和、脱硫率高等特点,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本文综述了吸附脱硫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着重介绍了相关的吸附机理以及典型的工艺,并对吸附脱硫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评述与展望.较低的硫容、硫化物选择性以及再生性能是目前吸附脱硫存在的主要问题,吸附工艺的设计优化和吸附机理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3.
研究了水/甲苯乳化液中二苯并噻吩(硫芴)在分散型钼酸、磷钼酸和四硫钼酸铵催化剂存在下的加氢脱硫反应.反应在高压釜中于340℃及三种不同的气氛即H2,H2/H2O和CO/H2O(CO和H2O经水煤气转换反应(WGSR)产生原位氢)的存在下进行.用GC和GC-MS鉴定、分析了气体和液体产物的组成.结果表明:对硫芴的加氢脱硫反应,在分散型钼酸和磷钼酸存在下,原位产生的氢比加入的分子氢更为有效.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WGSR反应比硫芴的加氢脱硫反应快5~10倍,说明在原位氢存在下硫芴的加氢脱硫反应是速度控制步骤.总之,试验结果证实,在分散型催化剂和原位氢存在下的加氢过程是重油乳状液改质和破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4.
刘晨光 《催化学报》1999,20(6):591-596
研究了水/甲苯乳化液中二苯并噻吩(硫芴)在分散型钼酸、磷钼酸和四硫钼酸铵催化剂存在下的加氢脱硫反应。反应在高压釜中于340℃及三种不同的气氛即H2,H2/H2O和CO/H2O(CO和H2O经水煤气转换反应(WGSR)产生原位氢)的存在下进行。用GC和GC-MS鉴定、分析了气体和液体产物的组成。结果表明:对硫芴的加氢脱硫反应,在分散型四硫钼酸铵催化剂存在下,在位产生的氢的效果仅比加入的氢气稍好,而在  相似文献   
95.
基于时间可控和随机损失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鲜农产品不仅是易腐的,其寿命还具有随机性,在订货和由产地运往远方销地的过程中,面临随机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变质损失与物流成本的平衡这两重难题。基于现代物流条件下物流时间的可控性,分别建立了分散控制和集中控制供应链的决策模型,分析得到了它们的最优订货量和最优物流时间。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组联合契约,推导出了实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时契约参数取值范围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选择合理的契约参数φ,联合契约能够完美协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实现供需双方帕累托最优。进一步,对变质率参数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实践提供了一些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96.
二苯并噻吩在CoMoNx催化剂上的加氢脱硫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MoO3及沉淀法制得的CoMo氧化物为前驱体,在N2-H2混合气中用程序升温反应制得一系列氮化(钴)钼催化剂;用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为模型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⑴二苯并噻吩在氮化钼催化剂上的加氢脱硫有两条反应途径,即噻吩环直接氢解加氢脱硫;苯环先加氢,然后噻吩环氢解脱硫。⑵氮化钼有高的活性和选择C—S键断裂生成联苯的选择性,Co的加入明显提高了氮化钼的催化活性。⑶不同预处理条件对  相似文献   
97.
以Anderson结构Ni-Mo杂多酸簇(NH4)4[NiMo6O24H6]·5H2O、硫脲、柠檬酸、氯化钠为原料,采用冻干法得到前驱体后焙烧、洗涤得到介孔碳骨架负载(Ni)MoS2纳米颗粒的加氢脱硫催化剂,考察了其对二苯并噻吩的加氢脱硫活性,并采用X射线衍射、N2低温吸附-脱附、拉曼光谱、X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镜、程序升温还原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介孔碳骨架负载(Ni)MoS2纳米颗粒催化剂具有较弱的载体-金属相互作用,MoS2纳米颗粒平均长度较短(4.9 nm),层数适宜(4.8),NiMoS活性相含量较高,二苯并噻吩的转化率可达94.1%,反应速率常数及活性位转换频率分别可达1.7×10-6 mol/(g·s)和2.8×10-3 s-1。该方法利用原位生成的氯化...  相似文献   
98.
采用激光拉曼光谱(LRS)分析技术对NiMoP浸渍液和浸渍于氧化铝载体后干燥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磷含量对NiMoP浸渍液中的活性相组成、结构以及浸渍过程中活性相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磷酸含量较低的NiMoP浸渍液中活性组分主要有NixH6-2x[P2Mo5O23]、NixH7-2x[PMo11O39]或NixH3-2x[PMo9O31]及NixH3-2x[PMo12O40]杂多化合物结构,随着磷酸添加量的增加,后两种结构逐渐转化成第一种杂多化合物的结构;低磷含量浸渍液中的各种杂多化合物活性组分在浸渍过程中在氧化铝孔道中会发生分解,转变成七聚钼酸盐,提高浸渍液中的磷酸含量能够部分地阻止杂多化合物在载体氧化铝孔道中的分解.  相似文献   
99.
对FCC柴油在浆态床柴油加氢催化剂SP25上的加氢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考察了加氢脱硫(HDS)和加氢脱氮(HDN)动力学。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提高反应压力、增加催化剂的加入量、延长反应时间都能提高催化剂的加氢精制活性,最佳的FCC柴油浆态床加氢工艺条件为,温度350℃、压力6MPa、催化剂加入量6%、反应时间2h。催化剂循环使用性能的考察结果表明,SP25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活性稳定性。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FCC柴油的加氢脱硫反应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较易脱除的苯并噻吩类(BTs)硫化物的加氢脱硫反应,反应活化能为70.00kJ/mol;第二阶段为较难脱除的二苯并噻吩类(DBTs)硫化物的加氢脱硫反应,反应活化能为85.65kJ/mol。FCC柴油HDN反应的活化能为79.91kJ/mol。烷基取代的二苯并噻吩类硫化物(特别是DMDBTs)是加氢精制反应中最难脱除的含杂原子(S或N)烃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0.
渣油热反应中第二液相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渣油热反应体系中,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用光学显微镜从渣油反应品中依次观察到了片状/不规则状物理第二液相,少数圆球状化学物理第二液相和大量不规则状化学第二液相。对第二液相相分离点时渣油热反应体系物理化学状态的考察指出:物理第二兴相是渣油原始体系中的沥青质-胶质重组分混合胶团破坏后,丧失胶持组分保护的原生沥青质组分通过物理聚集过程形成的,其形貌特征源于原生沥青质组分的分形聚集过程和热力学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