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应用荧光分析法研究了不同酸度、温度和反应时间条件下,硝基苯对牛血清蛋白(BSA)的荧光猝灭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激发波长λex=280nm,发射波长λem=342nm,浓度为0.05 mol·L-1,pH=7.5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猝灭效果最为明显。计算289,304和318 K温度下二者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25×104、1.00×104和0.833×104L·mol-1。通过Gibbs-Helmholtz方程对其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进行计算(ΔH=-10.7 kJ·moL-1;ΔS=41.4 J·moL-1·K-1),表明二者之间是静电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硝基苯对牛血清蛋白荧光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最后使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对其作用机理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一种单晶化合物4-(4-三氟甲基)苯基-2,6-二(4-氨基苯基)吡啶(MPAPP),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吸收光谱法,原子力显微镜法(AFM),电化学阻抗谱法和圆二色谱法(CD)研究了其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AFM发现BSA与MPAPP发生了作用,电化学阻抗法表明BSA与MPAPP是以形成复合物的形式相互作用。由紫外吸收光谱及Stern-Volmer方程判断MPAPP对BSA的猝灭过程主要为静态猝灭,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温度在299 K,305K,311 K时,BSA与MPAPP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4.53×106L/mol、4.33×105L/mol、4.47×104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28、1.08、0.88。由热力学参数方程获得ΔH、ΔS和ΔG的值分别为-160.32 kJ/mol、-423.33 J/mol/K、-33.74 kJ/mol,推断出二者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范德华力和氢键。根据Frster能量转移理论得到BSA与MPAPP的结合距离r为1.17 nm(299 K),并利用同步荧光光谱法和CD研究了MPAPP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MPAPP的加入没有引起BSA构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谢幸秦 《应用化学》2020,37(5):604-610
在生理条件下,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分别研究氨基硫脲芳基铱抗癌物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确定作用机制,讨论结合力类型,并研究共存离子对结合常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间甲氧基苯甲醛4-苯基-3-氨基硫脲芳基铱(TSC-Ir-6)配合物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内源性荧光有猝灭作用,其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通过计算二者相互作用时的热力学参数,其结果表明TSC-Ir-6与BSA的结合是一个自发过程(ΔG<0),且体系ΔH<0,ΔS<0,其相互作用力类型为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位点约为1。共存离子的存在使TSC-Ir-6与BSA之间的结合常数明显增大,结合力更强,提高了其在血浆中的滞留时间,可能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吸收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一种噻菁染料与人血清蛋白及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吸收光谱数据表明,与血清蛋白结合后,噻菁染料单体的吸收峰发生红移,同时强度也有很大变化;还通过吸收光谱计算确定了噻菁染料与血清蛋白的结合位点数( n )。与人血清蛋白或牛血清蛋白结合后,噻菁染料的荧光量子产率增加。分析噻菁染料的荧光强度随溶液中血清蛋白浓度的变化得到了二者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 K a)和自由能变化( ΔG )。根据表观结合常数( K a)可以判断,人血清蛋白比牛血清蛋白与噻菁染料的结合更强。  相似文献   

5.
利用多种光谱技术及伏安技术研究了漆黄素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由荧光光谱法可知,DNA对漆黄素的猝灭过程是静态猝灭,计算得到不同温度下二者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ΔH,ΔS,ΔG的计算结果表明漆黄素与DNA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或氢键作用.循环伏安法进一步表明了DNA的加入使漆黄素的峰电位发生了移动,二者产生了有效结合.离子强度实验、黏度法、紫外光谱法、圆二色光谱法、DNA熔解温度实验和单双链DNA对比实验的结果均表明漆黄素与DNA的结合是嵌插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6.
荧光猝灭法研究胆红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猝灭法研究了胆红素(BR)和牛血清白蛋白(BSA) 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胆红素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两者形成了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发生了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位点数n,结合常数KA,以及对应的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根据Fo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胆红素和BSA间的结合距离r.此外,利用同步荧光光谱,分析了胆红素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向荣  郭伟  卢雁 《化学学报》2008,66(5):515-519
在30 ℃时用恒温微量热法研究了不同pH值下盐酸胍、尿素诱导牛血清蛋白变性的过程. 并用Privalov提出的简单键合模型对量热数据进行了分析, 计算了表观键合常数K, 简单键合的单个表观键合自由能ΔG和总吉布斯能ΔG(a), 用变性中点的直线外推方法求出了表观变性焓ΔHd. 实验结果表明, 牛血清蛋白与盐酸胍的键合在碱性条件下更易进行, 牛血清蛋白在盐酸胍溶液中的变性焓ΔHd在牛血清蛋白的pH=6.97和7.05时为350 kJ•mol-1, 在pH=9.30时为275 kJ•mol-1, 表明牛血清蛋白在接近中性时较稳定. 而牛血清蛋白与尿素的键合在酸性条件下更易进行, 此变性焓ΔHd在牛血清蛋白的pH=6.97时为295 kJ•mol-1, 在pH=7.05和9.30时为230 kJ•mol-1. 此结果说明牛血清蛋白在两种变性剂溶液中的展开程度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分子荧光、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Cd2+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在pH=7.0缓冲液中,以280nm作为激发波长,342nm作为发射波长,Cd2+对BSA的荧光发射有较强猝灭作用.实验测定了Cd2+与BSA在289K,306K和319K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5.31×104,5.22×104,4.70×104,其热力学参数ΔHm=-3.07kJ·mol-1;ΔSm=79.83J·mol-1·K-1.结果表明导致BSA荧光猝灭是由于分子内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而引起的静态猝灭,他们之间的主要作用力是静电作用力.  相似文献   

9.
用荧光光度法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生理条件下金属离子Ca2+、Cu2+和Zn2+对叶酸(F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酸及金属离子均导致BSA的内源荧光猝灭,根据Stern-Volmer方程得到的荧光猝灭常数,可判断猝灭机制均为静态猝灭。由计算得到的热力学参数熵变ΔS和Gibbs自由能ΔG得出:推断无金属离子存在时,FA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为静电作用力;在Ca2+的存在下,FA对BSA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与范德华力;Cu2+和Zn2+存在下,FA对BSA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3种金属离子的参与都使得FA与BSA结合作用的表观结合常数发生了的变化,但结合位点数仍维持在1左右。  相似文献   

10.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对吡柔比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吡柔比星和牛血清白蛋白可形成基态配合物导致牛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猝灭,猝灭机理主要为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通过计算获得了二者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根据热力学参数判断吡柔比星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范德华力和氢键。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吡柔比星和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距离。研究了不同金属离子存在下对吡柔比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荧光法研究了金属离子Ca~(2+)、Zn~(2+)和Mg~(2+)存在下4-氨基安替比林(4-AA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金属离子存在时,4-AAP对BSA的猝灭常数减小,但猝灭机制仍旧为静态猝灭,4-AAP与BSA之间的结合常数(KA)及结合位点数(n)均增大,分析认为,金属离子在二者的结合作用中起了"离子架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不同温度(15、27、39℃)下食用合成色素胭脂红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内源荧光猝灭特性,考察了Cu2+、Ni 2+、Pb2+等金属离子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并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猝灭常数KSV、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结果表明,3种金属离子基本不影响胭脂红对BSA荧光猝灭机理,但Cu2+、Ni 2+、Pb2+离子都与BSA有一定的结合能力,可在不同程度上增强胭脂红与BSA的结合作用及其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一种新化合物3,8-二甲基-4’-甲氧基黄酮(DMMOF),通过1H NMR、13C NMR、IR对其进行了表征。在模拟生理条件下,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荧光光谱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DMMOF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DMMOF与BSA粒径大小分别为2.747、2.284 nm,二者混合后为17.705nm;DMMOF对BSA有荧光猝灭作用,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及Stern-Volmer方程判断其猝灭过程主要为静态猝灭;根据双对数方程计算出不同温度下DMMOF与BSA的结合常数及其相应的结合位点数;由热力学参数方程计算出ΔH、ΔS和ΔG的值分别为-116.86 kJ.mol-1、-279.55 J.mol-1.K-1、-32.14 kJ.mol-1,推断两者之间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范德华力和氢键;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出DMMOF与BSA的结合距离为1.22 nm(306 K)。同时运用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DMMOF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DM-MOF的加入并未引起BSA构象的改变,结合紫外吸收光谱推测DMMOF的A环与BSA的134位色氨酸残基及酪氨酸残基发生结合。  相似文献   

14.
用荧光、紫外等分子光谱法研究了美他环素(MC)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考察了不同温度下MC与H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同时研究了Cu2+,Al3+,Pb2+,Ca2+和K+等金属离子对MC与HSA的结合性质的影响.基于F r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确定了荧光给体HSA与受体MC间的结合距离.  相似文献   

15.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考察了模拟生理条件下Cu~(2+)和Fe~(3+)存在时苯甲酸与BSA的相互结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无论金属离子存在与否,苯甲酸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均为静态猝灭同时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现象。Cu~(2+)和Fe~(3+)使得苯甲酸与BSA的猝灭常数Ksv和Kp均增加,但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n减小。Fe~(3+)的参与改变了苯甲酸与BS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由范德华力和氢键变为静电引力,ΔG降低表明苯甲酸与BSA的相互作用过程为仍为自发进行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以呋喃、水合肼和马来酸酐为原料,合成了去甲去氢斑蝥素酰亚胺缩水杨醛,其结构经NMR、MS和元素分析证实,并测定了产物的抑菌活性及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标题化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其对BSA为静态荧光猝灭,在293、303和310 K时猝灭常数分别是3.39×10~4、3.29×10~4和3.13×10~4(L/mol);化合物与BSA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力结合,其结合距离为2.688nm,结合位点数为1.049(303K)。  相似文献   

17.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柚皮素(NG)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NG对HSA的内源性荧光具有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过程。计算了NG-HSA体系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由此推出二者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自发形成了摩尔比为1∶1的非共价复合物。依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二者之间的结合距离为3.41 nm。三维荧光、同步荧光光谱和结合位点取代实验指出,NG主要与HSA的III A亚结构域中site II位点的酪氨酸结合。  相似文献   

18.
在pH 2.4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5-(5-氯-2-吡啶偶氮)-2,4-二氨基甲苯(5-Cl-PADAT)与牛血清蛋白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而导致溶液吸收光谱发生变化,用分光光度法对光谱变化进行了研究.5-Cl-PADAT溶液在430 nm处有一个强的特征吸收峰,当在其溶液中加入牛血清蛋白后,溶液发生褪色现象,吸收峰强度降低,且没有新的吸收峰出现,吸光度降低值(ΔA)与牛血清蛋白的浓度(c)成正比.在选择的最佳试验条件下,牛血清蛋白浓度与ΔA的线性方程为ΔA=0.8141c+0.0041(r=0.9996),线性范围为1.071×10-9~5.902×10-9 mol/L,检出限为5.36×10-10 mol/L,该方法的回收率为96.9%~107.1%,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4%~2.3%(n=6).  相似文献   

19.
在体积分数为20%乙醇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pH=7.4)中,利用循环伏安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青蒿素与DNA的相互作用。电化学研究表明,DNA的存在能导致青蒿素在银电极上-0.672 V处的还原峰电流下降,峰电位正移。通过对比双链DNA(dsDNA)和单链(ssDNA)与青蒿素作用,得出青蒿素可嵌插到DNA分子中,形成非电活性的复合物。电化学方法可计算出DNA与青蒿素的结合比为1∶4,结合常数为3.6×104。电极过程的电化学参数表明,DNA作用前后,α、β值变化不明显,进一步证实了该复合物是非电活性;Ks值变小,表明二者作用后受扩散控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表明,青蒿素对DNA分子发生嵌插作用。通过光谱滴定法可计算二者的结合比和结合常数,同样获得1个DNA结合4个青蒿素分子,结合常数为4.0×104,与电化学方法测定结果相吻合。实验数据显示,青蒿素进入细胞内有可能与细胞核中DNA结合,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0.
采用紫外、荧光、红外光谱法研究了磷酸缓冲液中呋苄西林钠(FBS)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FBS与BSA有较强的相互作用,FBS对BSA内源荧光有猝灭作用,静态猝灭是引起BSA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按照Stern-Volmer方程和双对数方程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不同温度下FBS与BSA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常温(26℃)下,分别为1.04×105和1.09;实验结果还表明,FBS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BSA的二级结构,使其构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