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丙烯酸钠反相乳液聚合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阴离子乳化剂制备丙烯酸钠反相乳液,用γ射线引发其聚合,用扫描电镜观测了聚合前后粒径的变化;并在聚合过程中改变剂量率观测了聚合速率的变化.这两个实验结果都显示聚合以液滴成核为主,即聚合机理类似于悬浮聚合.与以司盘80为乳化剂的丙烯酸钠反相乳液聚合相比,体系与司盘体系的聚合动力学基本相似;但是体系中的分散液滴比司盘体系要大,结果使得在动力学上体系更类似于悬浮聚合的动力学.从聚合机理看,反相乳液聚合实际上就是粒子分散得比较小的反相悬浮聚合.  相似文献   

2.
过硫酸钾引发苯乙烯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以具有Y型结构的乳化剂HOA制备苯乙烯微乳液,能有效提高体系中单体浓度和单体对乳化剂的比例,用过硫酸眼具有苯乙烯含量较高的微乳液聚合,记录聚合速率随转化率的变化,观测到了聚合恒速期的存在,恒速期随单体浓度减小,过硫酸钾浓度增加及乳化剂浓度增加而缩短,还研究了聚合动力学,探讨了微乳液聚合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单体,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合成了三元无皂乳液共聚胶粒。用TEM观测了胶粒形态、大小及其分布;以电导滴定法测定了胶粒表面-COOH的密度。考察了不同的聚合阶段加入不同量的丙烯酸对所得胶粒形态、大小及其表面-COOH的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聚合前加入丙烯酸,随着丙烯酸浓度的增大,胶粒粒径减小、分散系数增大;在成核后期滴加丙烯酸,胶粒粒径较大且随丙烯酸浓度增大粒径变化不大而分散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辐射法引发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EHA/AA)乳液共聚合,用酸碱反滴定法研究了剂量率、剂量、乳化剂浓度、固含量、共聚物分子量、丙烯酸浓度、丙烯酸加料方式及丙烯酸预先中和程度等反应条件对乳胶中羧酸可滴定百分比的影响。并对聚合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辐射法引发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EHA/AA)乳液共聚合,用酸碱反滴定法研究了剂量率、剂量、乳化剂浓度、固含量、共聚物分子量、丙烯酸浓度、丙烯酸加料方式及丙烯酸预先中和程度等反应条件对乳胶中羧酸可滴定百分比的影响。并对聚合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以煤油为连续相,水为分散相,Span-80/Tween-80为复配乳化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丙烯酰胺、丙烯酸和氨水为原料,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酰胺-丙烯酸铵共聚物絮凝剂.考察了乳化剂种类及用量、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EDTA用量、聚合温度等对共聚物特性黏数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利用FTIR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
以醋酸乙烯酯(VAc)为原料,丙烯酸丁酯(BA)和丙烯酸(AA)为改性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OP-10,SDS和可聚合乳化剂丙烯氧基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硫酸铵为乳化剂体系,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纳米粒径的醋丙乳液.对得到的乳液进行了分子量,热性能,红外光谱,乳液稳定性等测试,用激光散射粒度仪和透...  相似文献   

8.
丙烯酰胺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由乳化剂聚乙二醇壬基苯基醚OP、聚乙二醇壬基苯基醚(TX—4)、丙烯酸胺、水和煤油组成微乳液时,体系中水相丙烯酸胶浓度及体系温度对乳化剂最小量有明显的影响;而OP、TX—4比例及油水比例的影响不大.本文研究了辐射引发微乳液聚合的动力学,得到如下表达式:聚合速率及聚合物特性粘数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53.2KJ/mol,-33.2KJ/mol.聚丙烯酸胺微乳液具有特殊的增稠性能,与聚电解质增稠剂相比,电解质对增稠效果的影响不大,而其他表面活性剂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玉峰 《化学研究》2005,16(2):63-65
以丙烯酰氧基Span-80为乳化剂,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研究了乳化剂和中和度对聚合体系稳定性的影响,以及(NH4)2S2O8—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DMAEMA)—NaHSO3引发剂和单体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实验条件:中和度为90%;乳化剂用量为3%(油相);引发剂占单体的质量分数分别为(NH4)2S2O80.06%、DMAEMA0.04%、NaHSO30.02%;单体在水相的质量分数为40%(水相).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合成聚合物分子量超过2.6×107,且溶解性能优于溶液聚合所得产品.  相似文献   

10.
以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和共乳化剂十六烷醇 (HD)作为复合乳化体系 ,过氧化二苯甲酰(BPO)和N ,N 二甲基苯胺 (DMA)作为氧化还原引发体系 ,甲基丙烯酸甲酯 丙烯酸丁酯 (MMA BA)作为混合单体 ,制备了分散相占 83 %以上的稳定的超浓乳液 ,然后在低温下引发聚合 .探讨了引发剂浓度、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摩尔比、乳化剂的浓度、液膜增强剂的种类、聚合温度等因素对聚合稳定性和聚合速率的影响 ,测定并计算得到了聚合速率的公式 ;用激光散射粒度分布仪测定了聚合物乳胶粒子的大小及粒径分布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聚合物乳胶粒的形态 ,讨论了乳化剂浓度、聚合温度等对乳胶粒形态、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交联型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羟甲基丙烯酰胺、丙烯酸作为活性单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得四元体系自交联型丙烯酸酯共聚物乳液。用透射电镜观察了乳胶粒的微观形态,并对共聚物乳液的流变性,稳定性等进行了测试,考察了羟甲基丙烯酰胺和丙烯酸的含量、聚合方式对共聚物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复合微乳液聚合制备P(MMA-UA)纳米乳胶粒子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将聚氨酯预聚体可聚合乳化剂 (APU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 (MMA)的复合微乳液体系 ,分别用水溶性过硫酸钾 (K2 S2 O8)和油溶性偶氮二异丁腈 (AIBN)作引发剂 ,进行微乳液聚合研究 ,制备了P(MMA UA)复合纳米乳胶粒子 .研究了APUA用量、聚合温度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观察了不同乳化剂浓度及引发剂体系对胶粒形态、大小及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 ,用可聚合乳化剂APUA可制得稳定性很好的P(MMA UA)纳米级核 壳型乳胶粒子 ,乳胶粒径在 5 0nm左右 .随着乳化剂用量增加 ,粒子变小 ;不同类型的引发剂对胶乳的性质有较大影响 ,以APUA为乳化剂 ,K2 S2 O8为引发剂 ,在聚合反应过程中或在聚合反应后的放置中 ,会出现P(MMA UA)的纳米水凝胶 (Nanogel)现象 .  相似文献   

13.
丙烯酸酯纳米乳液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与甲基丙烯酸(MAA)或丙烯酸(AA)用作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乳液聚合体系的反应性助乳化剂,采用一种改进的微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高单体/乳化剂比例(大于40:1)的聚丙烯酸酯纳米乳液.讨论了引发剂、乳化剂、助乳化别对乳胶粒大小和胶膜吸水率的影响,并对乳液的流体力学行为,共聚物的拉伸行为及耐水性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含氟接枝共聚物(PSG)单独作为助稳定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乳化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引发苯乙烯(St)的细乳液聚合。考察了聚合温度、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和PSG用量对细乳液聚合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PSG单独作为助稳定剂,细乳液聚合过程较稳定,起始单体液滴数目与成核粒子数目几乎相等。最终转化率随着乳化剂用量和反应温度的提高而增加,引发剂用量影响不明显。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分别以相同用量(w.t.%=0.091%时,占单体和水的总质量)的PSG和十六醇为助稳定剂用于苯乙烯细乳液聚合,反应290min后,PSG体系的聚合转化率达到87.2%,而十六醇体系的聚合转化率只有78.2%。  相似文献   

15.
马来酸类可聚合乳化剂及其在乳液聚合中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可聚合乳化剂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乳化剂的缺点,提高乳液的应用性能.马来酸类乳化剂其可聚合基团反应活性适中,可以很好地键合在乳胶粒表面上,且更为突出的是这类乳化剂不易发生均聚,而是倾向于与单体发生共聚.研究表明,马来酸类可聚合乳化剂应用到乳液聚合中,可以改善乳胶液的性能,提高乳胶膜的耐水性等.文章介绍了这一类新型的乳化剂,并根据其亲水基团进行了分类,分别介绍其合成路线,总结了马来酸类乳化剂的特点,概述了在常见乳液聚合体系中的应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过硫酸钾引发丙烯酰胺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醋(Span20)和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硬醋酸酯(Tween60)的混合物为乳化剂制备丙烯酰胺微乳液,研究了体系中Tween60浓度、水相丙烯酰胺浓度对微乳液电导行为的影响.用过硫酸钾引发微乳液聚合,发现聚合开始后,体系电导率迅速下降,在聚合进入恒速期后电导不再降低.聚合的动力学表达式为:Rp∝[AM]1.17[E]-1.26[I]0.5;Mv∝[AM]1.05[E]-0.94[I]-0.62.它与常规乳液聚合的动力学相差较大,却类似于悬浮聚合.  相似文献   

17.
用氧化还原引发剂(NH4)2S2O8/NaHSO3研究了苯乙烯(St)低温下的细乳液共聚合,细乳液单体液滴在亚微米级(100~400nm),测定了过程中粒子大小及分布的变化,发现细乳液聚合随引发剂、乳化剂和共乳化剂浓度的增加,乳胶粒子尺寸变小,分布变宽,并且比相同条件下传统乳液聚合的粒子大。计算了聚合过程中粒子数变化规律及乳化剂覆盖率,讨论了细乳液与传统乳液中引发剂、乳化剂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及成核机理  相似文献   

18.
UV光引发的丙烯酰胺反相乳液聚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不透明丙烯酰胺反相乳液体系的UV光引发聚合新方法 .使用普通中压汞灯并辅以适当搅拌 ,UV光引发丙烯酰胺 水 煤油 Span80 +OP 10反相乳液聚合可在 2 0min左右完成 ,所得聚合物分子量达千万 ;聚合过程中不存在恒速期 ,扫描电镜未观察到聚合前后乳胶粒径有数量级的变化 ,表明聚合反应以单体液滴成核为主 .此外 ,考察了光引发剂类型及浓度、单体浓度、乳化剂用量、反应温度等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光引发剂的引发活性为Irgacure 2 95 9>(ITX +EDAB) >BDK ,引发剂浓度增加 ,反应速度先增加而后降低 ,存在一最大值 ;单体浓度增加 ,反应速度加快 ,聚合物分子量提高 ;乳化剂用量增加 ,反应速度加快而分子量变化不明显 ;聚合表观活化能为 13 34kJ mol.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三硫代碳酸S-1-十二烷基-S'-(a,a'-二甲基-a"-乙酸)酯(MTTCD)作为链转移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丙烯酸(AA)为第一单体,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自由基聚合合成大分子链转移剂PAA-MTTCD,以丙烯酸甲酯(MA)为第二单体,合成5种不同嵌段比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丙烯酸-b-聚丙烯酸甲酯(PAA-b-PMA).采用FT IR和1H NMR确定了PAA-MTTCD和PAA-b-PMA的结构,用GPC测定了PAA-MTTCD和PAA-b-PMA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分析了聚合反应动力学,发现该聚合具有活性可控聚合的特征,聚合动力学呈一级线性关系.测定了PAA-b-PMA的乳化性能,并将其作为乳化剂用于丙烯酸丁酯(BA)的乳液聚合中,同时考察了不同嵌段长度共聚物对乳液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21个AA单元和18个MA单元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其作为乳化剂时乳液聚合效果相对最好.  相似文献   

20.
甲基丙烯酸甲酯微乳液聚合中粒子成长过程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γ射线、过硫酸钾(KPS)、过氧化苯甲酰(BPO)和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高单体含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微乳液聚合,观测了聚合过程中聚合物粒子大小及其分布随转化率的变化.水溶性与油溶性引发剂引发聚合有许多相似之处.聚合初期,体系内很快生成大聚合物粒子;随聚合的进行,体系中大聚合物粒子与小聚合物粒子共存;在更高的转化率下,微液滴成核都成为唯一的成核聚合方式,体系内只留有小粒子.但是两种类型的引发剂引发聚合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水溶性引发剂引发聚合时,存在由均相成核到微液滴成核的转变;而油溶性引发剂引发聚合时,在较低的转化率下,聚合主要是在大聚合物粒子内进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