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本文利用交叉分子束技术和激光诱导萤光方法, 研究了F+i-C3H7I→IF+i-C3H7反应的动力学过程. 获得了产物IF相对初生振动分布和相对细致反应速率常数. 初生态布居接近于模型III下的统计理论斯待值, 这不仅表明反应经过长寿命“配合物", 而且也说明自由基i-C3H7的内态是激发的. 另外, 确定了反应的产物IF内部能量分配和总反应截面σ, σ=(3.6±0.5)×10^-^1^6cm^2.  相似文献   

2.
Wilson等人曾研究过碘代烷在266nm的激光光解RI→R+I*(~2P_(1/2))(1)RI→R+I(~2P_(3/2))(2)由于他们所用的光解产物谱仪不能改变产物的检测方向,因而对C_2H_5I,n-C_3H_7I和i-C_3H_7I的光解通道(1)和(2)在飞行时间(TOF)谱上的分离没有成功。我们用束源可转动的分子束激光裂解产物谱仪(飞行距离531mm)研究了CH_3I和C_2H_5I在248nm的激光裂解后,又分别对n-C_3H_7I和i-C_3H_7I进行研究,并实现了I*(~2P_(1/2))和I(~2P_(3/2))光解通道在TOF谱上的分离,测得光解通道比见表1。  相似文献   

3.
本工作合成、表征了一系列辅酶B_(12)模型化合物RCo(Salen)L,其中R=CH_3,C_2H_5,n和i-C_3H_7,n和i-C_4H_9,研究了上述配合物固体和溶液的Co-C键稳定性,结果表明:固体配合物Co-C键断裂的温度受烷基位阻影响,它们具有以下顺序:CH_3>C_2H_5>n-C_3H_7≈n-C_4H_9≈i-C_4H_9≈i-C_3H_7.此外还确定了影响配合物Co-C键在溶液中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异丁烷高温热解反应动力学和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激波管激光纹影技术测定了异丁烷高温热解反应信号,对热解过程中重要单分子反应的降变行为作了理论计算,建立了由五十个基元反应组成的反应机理并进行了计算机模拟,本文得到引发反应i-C_4H_(10)→CH_3+i-C_3H_7在温度为1500-1850 K,压1.00×10~4-2.00×10~4 Pa时的速率常数为k_1=6.22×10~(11) exp(-457000/RT)±50%(S~(-1)).这一结果与降变理论计算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5.
在570-620 nm波长范围内用交叉束激光诱导荧光技术研究了F原子与C_2H_5I, C_2F_5I和C_3H_5I的反应, 获得了反应产物IF的振功和转功激发谱; 测得了反应产物IF在v=3, 4和5能级中的初生相对振动布居密度, 和部分的相对细致振动速率常数, 转动温度和振功能级中转动能量的平均部分数; 并对反应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Cp_2TiCl_2/i-C_3H_7MgBr体系用于1,5-己二烯催化异构化的主要研究结果:(1)从1,5-己二烯可以同时生成环化产物(甲叉环戊烷和甲基环戊烯)和直链产物(1,4-己二烯,2,4-己二烯和1,3-己二烯)。甲叉环戊烧和1,4-己二烯是中间产物,甲基环戊烯和2,4-己二烯是异构化终点产物。(2)研究了反应温度、溶剂、催化剂用量和Ti/Mg比例等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选择适当的条件可以使甲基环戊烯的产率高达90%。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们用 Cp_2 TiCl_2/i-C_3 H_7 MgBr(Cp=η~5-C_5 H_5)催化体系对非共轭双烯烃的异构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以1,5-环辛二烯和1,5-已二烯为模型化合物的催化异构化反应结果表明,这一催化体系无论是对非共轭的环双烯还是链双烯都具有催化剂活性高,反应条件温和,产物选择性好的特点.本文用同一体系,以4-乙烯基环已烯(1)为代表,研究了  相似文献   

8.
按照下列反应曾合成八种 O,O-二烷基三硫代过氧磷酸硝苯基酯。(?)R=CH_3,C_2H_5(?),或 i-C_3H_7(?)(?)这反应进行十分顺利,一般收获率可达90%。虽然这类化合物在结构上与 E-605及其类似物很相近,但其杀虫能力很低,可见三硫代过氧磷酸酯与硫代磷酸酯不同,缺乏杀虫能力。O,O-二烷基三硫代过氧磷酸酯在固态时很稳定,但在乙醇中回馏或在140—150°时熔融,则分解为双硝苯基二硫物及其他分解产物。  相似文献   

9.
有机钛化学 Ⅲ.1,5-环辛二烯的钛催化均相氢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一系列有机钛化合物(R-C_5H_4)_2TiCl_2(R=H,CH_3,C_2H_5,n-C_3H_7,CH_2-CHCH_2,CH_3CH-CHCH_2,CH_3OCH_2CH_2,C_2H_5OCH_2CH_2,cyclo-C_6H_(11)等)和还原剂((i-Bu)_3Al,LiAlH_4,i-C_3H_7MgBr)组成的低价钛催化体系对1,5-环辛二烯的均相催化氢化反应。结果表明,低价钛催化体系在温和条件下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氢化时还同时发生异构化反应。并讨论茂环上取代基对反应的影响及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各种催化体系、催化剂浓度及聚合条件对催化效率(f)和聚乙炔分子量()的影响。发现Nd(i-OC_3H_7)-AlR_3(R=C_2H_5,i-C_4H_9)催化体系可获得较大的可溶分数(q)。催化剂浓度、Al/Nd克分子比和聚合温度对f、及q均有一定影响。可溶性Nd(i-OC_3H_7)_3-AlR_3催化体系的UV光谱证实、Nd的价态与AlR_3混合与AlR_3混合后保持不变。PA的IR光谱示出,Nd(i-OC_3H_7)_3-Al(C_2H_5)_3及Nd(i-OC_3H_7)_3-Al(i-C_4H_9)_3体系获得的聚合物分别含有CH_3CH_2—和(CH_3)_2CHCH_2—末端基。上述结果表明,乙炔的聚合可能是通过单体在Nd-C键之间的插入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C_2h_3自由基与O_2反应机理的量子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来才  王欣  田安民 《化学学报》2002,60(3):457-462
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中UMP2(full)方法优化了C_2H_3自由基与O_2反应通道上 驻点(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在Gaussian-3(G3)水平上计 算了它们的能量。在此基础上计算了该反应通道上各基元反应的反应活化能。通过 我们的研究发现,C_2H_3自由基与氧气反应存在着三元环、四元环和五元环反应机 理,且分别生成不同的产物,从反应活化能的计算结果扯CH_2O和CHO是反应的主要 产物,其次还可能生成CH_3 + CO_2, CH_2CO_2 + H, C_2H_2 + O_2H和COHCOH + H等产物,且它们生成几率逐渐减少,我们对生成产物CH_2O + CHO, CH_3 + CO_2, C_2H_2 + O_2H和COHCOH + H四条反应通道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吻 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在CCSD(T)/6-311+G(3df,2p)//M06-2X/6-311+G(3df,2p)水平上研究了(H_2O)n(n=0~2)催化HS和HOCl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HS与HOCl反应中HS夺取HOCl上的H原子形成产物H_2S和ClO.在无水催化时,该反应存在2种不同的路径(分别经过过渡态TS1和TS2,二者互为顺反结构),对应的能垒分别为100.28和100.91kJ/mol,到达产物(H_2S+ClO)需吸收18.99kJ/mol能量,反应不易发生;在单个水分子参与时,水分子可通过形成弱相互作用或者作为H原子转移桥梁影响反应机理,获得了4种水催化路径,能垒(间于53.97~92.39kJ/mol之间)均低于无水催化过程.同时发现,在反应到达产物前,水分子可以与产物形成中间体IM,IM相对能仅为0.46kJ/mol,有利于产物形成;有2个水分子参与反应时,找到了3条催化路径,最优反应路径过渡态TS7的能垒为45.05kJ/mol,低于无水催化过程,相比单个水分子最优路径能垒(53.97kJ/mol)并无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CCSD(T)/aug-cc-pVTZ//UB3LYP/6-311+G(2d,p)方法对HCl+NO_3反应机理及速率常数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了水分子对该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HCl+NO_3反应经历了生成产物为Cl+HNO_3的通道,克服了13.67kcal·mol~(-1)的能垒。加入水分子后,所得的产物并没有发生改变,但势能面却比裸反应复杂得多,经历了NO_3…H_2O+HCl、H_2O…HCl+NO_3和HCl…H_2O+NO_3三条反应通道。其中通道HCl…H_2O+NO_3为水分子参与反应的优势通道。此外,该通道比相同温度下裸反应的速率常数k_(R1)提高了0.33×10~4~1.07×10~7倍,且在298K时,k’_(RW3)/k’_(total)已达到95.9%,说明此时在实际大气环境中水分子对NO_3+HCl反应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扩散法合成了K_3 NaH_1Nb_6O_(19)·11H_2O(1),借助IR、UV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对这种化合物进行了结构和性质研究.其晶胞参数为:a=1.812 8(6)nm,b=1.790 8(6)nm,c=1.8130(7)nm,V=5.886(4)nm~3,Z=8,R_1[I>2σ(I)]=0.071 0,ωR_2[I>2σ(I)]=0.1857.化合物1由一个Lindqvist型[H_4Nb_6O_(19)]~1聚阴离子,三个K~4离子,一个Na~+离子和十一个H_2O组成.  相似文献   

15.
在CBS-QB3水平上研究了CH3CN 和·OH反应的势能面, 其中包括两个中间体和9个反应过渡态. 分别给出了各主要物质的稳定构型、相对能量及各反应路径的能垒. 根据计算的CBS-QB3势能面, 探讨了CH3CN+·OH反应机理. 计算结果表明, 生成产物P1(·CH2CN+H2O)的反应路径在整个反应体系中占主要地位. 运用过渡态理论对产物通道P1(·CH2CN+H2O)的速率常数k1(cm3·molecule-1·s-1)进行了计算. 预测了k1(cm3·molecule-1·s-1)在250-3000 K温度范围内的速率常数表达式为k1(250-3000 K)=2.06×10-20T3.045exp(-780.00/T). 通过与已有的实验值进行对比得出, 在实验所测定的250-320 K 范围内, 计算得到的k1的数值与已有的实验值比较吻合. 由初始反应物生成产物P1 (·CH2CN+H2O)只需要克服一个14.2 kJ·mol-1的能垒. 而产物·CH2CN+H2O生成后要重新回到初始反应物CH3CN+·OH, 则需要克服一个高达111.2 kJ·mol-1的能垒,这就表明一旦产物P1生成后就很难再回到初始反应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明了(RO)_2S=P(S)_nS=P(OR)_2 (R=CH_3,C_2H_5;n=2,3,4)与R_2~'NH(R'=C_2H~6,iC_6H~7)的反应。从几个方面证明其反应产物之一,就是相应二硫代磷酸酯的胺盐:(RO)_2S=PS~-·H_2+NR_2~'。反应过程中所有S-S键断裂,从而证明上述有机磷多硫物不是R_n~'NH的烷基化试剂。反应提供了合成(C_3H_5O)_2S=P SN(C_2H_5)_2,(C_2H_5O)_2S=PS~-·H_2+N(C_2H_5)_2和(C_2H_5)_2NSN(C_2H_5)_2的新路线。  相似文献   

17.
用各种钴化合物与烷基铝组成催化体系聚合丁二烯,研究其催化活性以及对高聚物链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1.卤化钴呲啶络合物,有机酸钴盐呲啶络合物、乙酰基丙酮合钴等外轨型钴络合物均能与(i-C_4H_9)_2AlCl,(C_2H_5)_2AlCl,(C_2H_5)_2AlBr组成高活性催化体系,聚合所得到的高聚物的链结构,顺式-1,4含量大于92%,但都不能与(C_2H_5)_2AlI组成定向催化剂。 2.用内轨型的钴络合物与(i-C_4H_9)_2AlCl,(C_2H_5)_2AlCl,(C_2H_5)_2AlBr,组合为催化剂时,对高聚物的链结构没有影响,但其活性比外轨型钴络合物差得多。 3.当一卤代二烷基铝上卤素改变时,所得高聚物平均分子量的大小变化的顺序是Cl>Br>I。 4.在适当的水量存在下,(i-C_4H_9)_3Al或C_2H_5AlCl_2始能与CoCl_2·4C_5H_5N组成高活性的定向催化剂。  相似文献   

18.
采用淬火法研究CaF_2-Al_2O_3体系的相平衡关系,并作出相图。氟化钙与氧化铝构成简单共熔二元系,共熔点是1290±5°,7分子%Al_2O_3。氟化钙与氧化铝的固溶体(Pascal)以及CaAl_2O_3F_2与CaAl_(10)O_(15)F_2化合物(Günther等)在本工作中均未能证实。在空气中,氟化钙与氧化锚生成CaAl_4O_7(1275°),反应主要按 CaF_2+2Al_2O_3+H_2O→CaAl_4O_2+2HF或 3CaF_2+7Al_2O_3→3CaAl_4O_2+2AlF_3 2AlF_3+3H_2O→Al_2O_3+6HF进行。热力学计算的结果支持氟化钙与氧化铝的共存现象及上述氟化钙与氧化铝之间的化学变化。  相似文献   

19.
K_2Co〔Fe(CN)_6〕·H_2O和Co_3〔Fe(CN)_6〕_2·7H_2O的热分解经过脱水、放出(CN)_2和HCN或C≡N~-键断裂,最终固相产物中有铁钴合金生成。CN~-的多重键在加氢时断裂,生成NH_3和CH_4。以CN~-作为加氢反应的探针,考察了C≡N~-键在金属双端基间的配位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流动余辉实验装置上,研究了F~2,F与I~2的化学发光反应。首次在F+I~2反应体系中观察到较强的IF(B→X)发射光谱,采用简单碰撞理论对IF(B)的振动驰豫进行估算后,得到了其振动布居,发现与F~2+I~2反应体系有明显的不同,从而推测这两个反应的激发态产物IF(B)是由不同的反应通道形成的。前者由初级反应产物I~2F与F原子进一步作用产生,而后者则由激发态的I(^2p~1~/~2)与基态的F(^2p~3~/~2)碰撞复合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