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中子活化分析(INAA)、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X)和电子探针(EMPA)研究了贵州省普安矿区17号煤层刻槽样中Au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赋存状态及富集机理。结果表明,17号煤层中Au的质量分数为2.61×10-9~9.73×10-9,平均6.29×10-9,大于世界煤和中国煤中Au的平均含量;煤中Au主要以矿物吸附态存在,载体矿物为黄铁矿和黏土矿物;17号煤层Au的物质来源为低温热液流体;在低温热液流体沿断裂带进入煤层的过程中,受到疏松多孔的煤层吸附而使Au元素发生沉淀,加之17号煤层沉积环境为较为封闭的浅海环境的综合作用而富集在煤中。Au的富集类型为深大断裂-热液作用富集型。  相似文献   

2.
高硫煤中各种成因硫的光电子能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煤中不同成因的黄铁矿和高有机硫煤进行ESCA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成因黄铁矿的氧谱峰形差异较大。后生黄铁矿氧谱峰形向高电子伏特方向呈不对称峰,主峰为533.0eV;而原生黄铁矿氧谱则以531.5eV峰为主;成岩期黄铁矿氧谱峰形宽,强度也不如前两种。半定量分析表明黄铁矿氧化比值与铁氧化率、氧含量呈正比,由原生→成岩→后生黄铁矿方向,氧化比值依次增加。高有机硫的四川南桐6号煤和贵州贵定煤的ESCA所测硫与湿式化学分析所测硫是相一致的,其中有机硫有脂类硫化物、噻吩和砜等,且主要为噻吩硫。运用光电子能谱法能较好地判断不同成因的黄铁矿。  相似文献   

3.
义马煤中几种微量污染元素的赋存形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微量元素在煤转化过程中的变迁行为和其向环境的释放能力主要取决于它们的原始赋存形态。由于微量元素赋存形态的多样性和煤本身的复杂性,煤中微量元素赋存形态的研究尚没有十分成熟的方法。采用密度分离、脱灰处理、逐级化学提取等间接方法研究了义马煤中As、Pb、Cd、Cr等几种微量污染元素的宏观赋存形态。研究表明,义马煤中As、Pb、Cd主要与矿物质伴生,Cr主要赋存在有机质当中。As主要与黄铁矿相伴生;Cd部分与黄铁矿类矿物质伴生,部分与其它难溶矿物质伴生;Pb在硫酸盐、硫化物、硅酸盐等矿物质中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4.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原子荧光光谱(AFS)对中国西北部石嘴山电厂的原煤、底灰和飞灰中Hg、As、Se、Pb、Cr、Cd、Mo、Ni、Co、U和Th 11种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根据底灰和飞灰的产率, 结合微量元素在底灰和飞灰中的含量计算了电厂燃煤过程中微量元素的挥发性。结果表明, Hg、Cd、Se、As四种元素在燃煤过程的挥发率均在50%以上, 最高可达70%。通过对底灰和飞灰在酸性介质下的柱淋滤实验研究了底灰和飞灰中微量元素在60h内的迁移释放行为。Mn、Ni、Co、As四种元素的最大淋出率均超过2.0%, 最高接近10.0%, 并且还未达到淋滤平衡。根据微量元素的挥发和淋滤释放特性建立了电厂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在燃烧和淋滤过程中的释放分配模型。结果显示, 燃煤过程中的挥发是微量元素释放的主要形式, 部分元素的淋滤释放也可对周围水环境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5.
从贵州产冬凌草[Isodon rubescens (Hemsl.) Hera]中分离得到12个6,7-断 裂-7,20-内酯-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 其中有7个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贵州冬凌草乙素~辛素(guidongnins B~H, 1~ 7),以及卢氏冬凌草甲素(8)、卢氏冬凌草乙素(9)、贵州冬凌草素(10)、狭 叶香茶菜素(angustifolin, 11)和6-表香茶菜素(6-epiangustifolin, 12)等5个 已知化合物。另外,将作者原命名的贵州冬凌草素(guidongnin, 10)更名为贵州 冬凌草甲素(guidongnin A, 10),并利用二维核磁区振波谱技术修订了卢氏冬凌草 乙素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贵州冬凌草的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贵州产冬凌草[Isodon rubescens (Hemsl.) Hera]中分离得到12个6,7-断 裂-7,20-内酯-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 其中有7个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贵州冬凌草乙素~辛素(guidongnins B~H, 1~ 7),以及卢氏冬凌草甲素(8)、卢氏冬凌草乙素(9)、贵州冬凌草素(10)、狭 叶香茶菜素(angustifolin, 11)和6-表香茶菜素(6-epiangustifolin, 12)等5个 已知化合物。另外,将作者原命名的贵州冬凌草素(guidongnin, 10)更名为贵州 冬凌草甲素(guidongnin A, 10),并利用二维核磁区振波谱技术修订了卢氏冬凌草 乙素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煤中有害元素的洗选洁净潜势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基于8个洗煤厂实采煤样的测试分析以及2个煤样的模拟洗选实验,对煤炭洗选过程中灰分、硫分及20种有害微量元素的脱除率进行了研究,并系统地探讨了这些有害元素的洁净潜势。结果表明:物理洗选不但能降低煤中的灰分与硫分,还能不同程度地脱除煤中有害微量元素;预测在物理洗选过程中,多数煤中灰分以及有害微量元素As、Co、Cu、Cr、Hg与Mn的脱除率大于50%,硫分的脱除率大于30%,其它有害微量元素Ba、Be、Cd、Cl、Mo、Ni、P、Pb、Sb、Se、Th、U、V与Zn的脱除率相对较低或表现出一个宽的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8.
采用SCC-DV-Xα方法对α-Keggin结构硅钼二电子还原态杂多蓝阴离子[SiMo2(V)Mo10(VI)O40]6-和它的混合型钒取代物[SiV2(V)Mo10(VI)O40]6-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获得了轨道能级、费米能级、各原子价电子布居、自由价态密度分析和分子轨道成分等信息.理论分析表明该杂多阴离子中所有原子Si、Mo、V、Oa、Ob、Oc和Od都参与反应,Oc和Od的成键能力较强,化学活性较大,有力地支持了实验结果.中心硅氧四面体结构发生畸变很小,但构成三金属簇的八面体结构都发生了较明显的畸变,其整体仍然保持α-Keggin结构.钒的取代增强了Mo2VO13三金属族中Od的活性.预测这两种杂多阴离子都有被继续还原和取代的趋势,[SiMo2(V)Mo10(VI)O40]6-的趋势更强.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六枝、遵义矿区煤中汞和硫的赋存相关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贵州省六枝(LZ)、遵义(ZY)两不同矿区的高汞高硫煤为研究对象,对煤样进行煤浮沉、逐级化学萃取等实验,利用低温灰化(LTA)和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分析研究煤中汞和硫存在形式和两种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LZ煤中,硫主要以黄铁矿硫的形式存在,汞主要赋存于黄铁矿中,煤中硫和汞有很好的相关性;在ZY煤中,硫主要以有机硫的形式存在,汞主要赋存于黏土矿中,汞与硫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微波消解样品,ICP-MS同时测定食品级润滑油(脂)中Pb,Cd,As,Se,Sb,Hg 6种微量元素的分析方法。通过优化实验条件,方法测试食品级润滑油(脂)样品中6种微量元素的检出限在0.001~0.020μg/g之间,Pb,Cd,As,Se,Sb在5.00~100.00μ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Hg在0.50~10.0μ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回收率在93.3%~11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10)在2.3%~4.2%之间。方法能够满足食品级润滑油(脂)中微量有毒有害元素的定量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11.
超细煤粉吸附苯胺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筛分和高能球磨得到不同粒度煤粉,进行吸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粒度较大的四种煤粉对苯胺的吸附符合Lagergren一级吸附速率方程,较小的三种超细煤粉对苯胺的吸附符合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并求出了一级、二级吸附速率常数和有效扩散系数,表明煤粉吸附苯胺的过程由颗粒内扩散控制;煤粉对苯胺的吸附量随煤粉粒径的减小呈指数关系增加。平均粒径d50为9.30μm、4.28μm、和4.82μm煤粉对苯胺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单层饱和吸附容量为109.05×10-3、246.31×10-3和90.91×10-3。超细煤粉对苯胺的吸附性能量明显好于其他煤粉。  相似文献   

12.
应用电离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反射光谱(ICP AES)和X射线荧光光谱(XRF),对新疆准噶尔六道湾侏罗纪低熟煤中36种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同时作岩石热解分析,有机碳测定,并对获取的各种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考察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除个别具有一定化学催化能力的元素外,多数常量元素及其所形成的矿物质,由于其对成煤有机物质的负增量作用,会明显降低煤的生烃潜力;微量元素对煤的生烃性能影响则较为复杂,既与其对煤的各种化学组成的有机亲和性之差异有关,亦与其在煤的大分子热裂解成烃中的某种化学催化作用有关。此外,由于某些微量元素所特有的古气候、古成煤沼泽类型的“指相”作用,亦能间接地指示煤的生烃潜力。其中Cu既是一个有着与煤的大分子物质较强亲和力的元素,又是一个可以显示古气候古成煤沼泽类型的“指相”元素,因而在指示煤的生烃潜力方面可能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3.
应用仪器中子活化(INAA)、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 AES)和原子吸收光谱(AAS)对神华集团马家塔露天矿2-2#煤层中Hg、As、Se、Pb、Be、Cr、Cd、Ni、Th、U、Mn、Mo、Co、Sb和Br共15种有害痕量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痕量元素的质量分数都明显低于中国煤中元素质量分数的平均值,只有Hg和Mn的质量分数偏高,其中Hg的质量分数异常高;通过分析痕量元素在煤层垂向剖面上的质量分数变化特性,揭示出痕量元素在煤层中分布的非均一性,分析了影响痕量元素分布与富集的因素;通过痕量元素之间以及与黄铁矿硫、Fe、Al、Ca、P的聚类分析,研究了痕量元素之间以及与煤中不同矿物组分之间的亲和特性。  相似文献   

14.
开滦煤洗选过程中稀土元素的迁移和分配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河北开滦矿区晚古生代煤及其洗选产品为研究对象,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逐级化学提取的方法,对稀土元素的质量分数及其在洗选过程中的迁移和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开滦矿区煤中稀土元素没有明显富集;稀土元素在入洗原煤及其洗选产品中,以煤泥中质量分数最高,尾煤次之,在尾煤和煤泥中均相对富集;稀土元素在精煤中的质量分数最低;同原煤相比,中煤的稀土元素质量分数没有明显变化。原煤及其洗选的4种产品中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基本相同,主要差别是质量分数的不同。稀土元素在洗选过程中的分配行为和赋存状态主要受控于黏土矿物,其次是有机质。  相似文献   

15.
燃煤过程中碱金属迁移规律的模拟研究与预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ASPEN PLUS 平台,对燃煤过程中碱金属迁移规律进行了模拟研究和预测。模拟结果表明,在850K~1650K气态碱金属物质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1400K以下,气相中以NaCl、KCl为主,Na2SO4蒸气量明显高于K2SO4;1500K以下,气态碱金属释放量随着煤中氯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一定温度下,气态碱金属质量分数随压力的升高而降低;常压下煤中氯的质量分数0.1%,温度降到972K时气态碱金属的质量分数可降到2.4×10-8;而当氯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5%和0.01%时,为达到同样的气态碱金属质量分数,温度需分别降到990K和1025K。模拟结果为燃煤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煤中矿物质及其燃烧后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以淮北煤田6煤层煤为样品,采用中子活化法、化学方法、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等方法对煤及其灰样品中的矿物质、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样品中主要矿物的种类及其形成时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它们在燃烧前后的主要变化。通过分析可知,样品中主要含有高岭石、石英、方解石和黄铁矿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在燃烧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及矿物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并形成高温稳定的矿物种类。  相似文献   

17.
陶福芳  郑建斌 《电化学》2003,9(4):471-474
利用胱氨酸在NaOH底液中产生灵敏切口的示波特性,建立了测定胱氨酸片剂中胱氨酸含量的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法,其校正曲线的线性范围为2.5×10-6~3.5×10-5mol/L,检出限为1.0×10-6mol/L.以2.0×10-5mol/L胱氨酸为例,5次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8%.该法具有分析速度快,仪器装置简单以及药片中的赋形剂不干扰测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采用化学热力学平衡分析方法,应用真实煤质数据预测了煤燃烧过程中国内六种具有代表性的煤种有害易挥发性痕量元素As和Se的化学形态分布。计算中考虑了痕量元素和卤素(如氯元素)的相互作用,也考虑了痕量元素与主量矿物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煤级、不同产地的煤中痕量元素As的化学形态分布有较大差异。As的热力学平衡计算中,数据库中是否忽略AsO形态对结果影响非常显著,忽略AsO形态的限制性模拟结果似乎更能反映真实煤燃烧过程中As的化学形态分布。煤级和煤的产地对Se的化学形态分布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Wang J  Nakazato T  Sakanishi K  Yamada O  Tao H  Saito I 《Talanta》2006,68(5):1584-1590
A microwave digestion method with HNO3 alone was conducted at a temperature as high as 250 °C for determination of 19 trace elements (Li, Be, V, Cr, Mn, Co, Ni, Cu, Zn, Ga, As, Se, Rb, Sr, Cd, Cs, Ba, Hg, and Pb) in coal jointly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OES),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 and flow injection ICP-MS (FI-ICP-MS). The validity of determination was assessed by using three standard coals, SRM 1632c, BCR 180, and SARM 19. It was found that the high-temperature digestion led to an extensive decomposition of the organic matrix and clay in coal, and no dissolved and solid carbon remained in the final solution after evaporation. Good recoveries were observed for all trace elements in three coals, with the exception of V, Rb, and Cs in high-ash SARM 19. Additionally, FI-ICP-MS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digestion without evaporation pretreatment was proved to be a rapid and efficient approach for determination of ultra-trace elements such as Se, Cd, and Hg in co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