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g(Ⅰ)、Au(Ⅲ)、Pt(Ⅳ)离子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中药小檗碱作为探针分子,在0.01mol·L-1醋酸-醋酸钠缓冲体系中,用荧光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贵金属离子Ag(Ⅰ)、Au(Ⅲ)、Pt(Ⅳ)与DNA的相互作用。在三种贵金属离子中,Au(Ⅲ)、Pt(Ⅳ)离子对小檗碱-DNA体系均具有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而Ag(Ⅰ)离子对该体系有强烈的荧光敏化作用。分别求出了三种贵金属离子与DNA的结合常数。三种贵金属离子与DNA结合能力的强弱顺序依次为:Au(Ⅲ) >Ag(Ⅰ) >Pt(Ⅳ)。探讨了三种贵金属离子与DNA的作用机理及导致结合力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应用荧光光谱、荧光显微镜和伏安法研究了乙醇/水体系中Cu(Ⅱ)对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鱼精DNA增强[Ru(bpy)2(dppz)]2+(bpy=2,2′-联吡啶, dppz=邻联二吡啶[3,2-a:2′,3′-c]吩嗪)光致发光的调控。结果表明, 在乙醇/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水 (V乙醇:VTris=1:5)体系中, DNA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均能增强[Ru(bpy)2(dppz)]2+的光致发光, 其与[Ru(bpy)2(dppz)]2+间的键合常数分别为5.5×105和4.2×102 L·mol-1;Cu(Ⅱ)离子能通过DNA和SDS介导的光诱导电子转移淬灭乙醇/水溶液中[Ru(bpy)2(dppz)]2+的光致发光, DNA介导的Stern-Volmer淬灭常数为2.0×105 L·mol-1, 远远大于SDS介导的淬灭常数(9.0×103 L·mol-1)。此外, 结合SDS、DNA和Cu(Ⅱ)对[Ru(bpy)2(dppz)]2+在铟锡氧化物(ITO)电极上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进一步探讨了乙醇/Tris-水中Cu(Ⅱ)对SDS和DNA增强[Ru(bpy)2(dppz)]2+光致发光的调控机理。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DNA嵌入剂的发光和淬灭机制, 为生物分子光开关的构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小檗碱与DNA的键合作用。发现小檗碱插入到DNA双螺旋中使小檗碱较弱的荧光带(λem=520 nm)的荧光强度显著提高。在pH=3.00附近,小檗碱-DNA体系的荧光增强到原来发射强度的69倍(I/I0)。在pH=3.00和pH=7.20时,测得小檗碱与DNA的本征键合常数分别为3.00×105和2.04×105,二者的键合比分别为每分子小檗碱11.05和4.78个碱基对。  相似文献   

4.
Ru(bipy)_2(dppz)~(2+)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荧光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 Ru( bipy) 2 ( dppz) 2 +与 DNA之间的插入键合作用。结果表明 ,Ru( bipy) 2 ( dppz) 2 +是通过 dppz配体插入到 DNA的双螺旋结构中。而且 ,一定浓度的 Fe( CN) 4 - 6 和 Na Cl对 Ru( bipy) 2 ( dppz) 2 +- DNA复合物的荧光无猝灭作用 ,这一结果也证实了 Ru( bipy) 2 ( dppz) 2 +和 DNA之间的插入键合作用  相似文献   

5.
光谱法研究加替沙星与 Fe(Ⅲ)和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加替沙星(Gatifloxacin,GTF)、Fe(Ⅲ)与DNA三元体系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Fe(Ⅲ)和DNA均能猝灭GTF分子的荧光。测定了GTF-Fe(Ⅲ)和GTF-DNA形成二元络合物反应的结合常数K,结合位点数n;考察了温度、溶液酸度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及离子干扰情况,发现DNA以静态猝灭的方式猝灭GTF-Fe(Ⅲ)体系荧光。通过离子强度和热变性DNA实验的进一步研究,揭示了加替沙星、Fe(Ⅲ)和DNA之间存在沟槽结合和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法和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全反式维甲酸合钇(Ⅲ)配合物与DNA的作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能在生理条件下比配体和金属离子更有效地切割质粒DNA,体系离子强度和pH值的变化对配合物的切割活性有较大影响,自由基捕捉剂的加入不影响配合物的切割活性。该配合物对DNA的切割可能通过水解机理进行。该配合物可使DNA的粘度增加,使EB-DNA体系的荧光强度和DNA溶液的紫外吸收强度降低。据此推断,该配合物主要以嵌入方式与DNA作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荧光光谱、荧光显微镜和伏安法研究了乙醇/水体系中Cu(Ⅱ)对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鱼精DNA增强[Ru(bpy)2(dppz)]2+(bpy=2,2′-联吡啶,dppz=邻联二吡啶[3,2-a:2′,3′-c]吩嗪)光致发光的调控。结果表明,在乙醇/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水(V乙醇∶VTris=1∶5)体系中,DNA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均能增强[Ru(bpy)2(dppz)]2+的光致发光,其与[Ru(bpy)2(dppz)]2+间的键合常数分别为5.5×105和4.2×102L.mol-1;Cu(Ⅱ)离子能通过DNA和SDS介导的光诱导电子转移淬灭乙醇/水溶液中[Ru(bpy)2(dppz)]2+的光致发光,DNA介导的Stern-Volmer淬灭常数为2.0×105L.mol-1,远远大于SDS介导的淬灭常数(9.0×103L.mol-1)。此外,结合SDS、DNA和Cu(Ⅱ)对[Ru(bpy)2(dppz)]2+在铟锡氧化物(ITO)电极上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乙醇/Tris-水中Cu(Ⅱ)对SDS和DNA增强[Ru(bpy)2(dppz)]2+光致发光的调控机理。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DNA嵌入剂的发光和淬灭机制,为生物分子光开关的构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赵琳  吴宝燕  高丽华  王科志 《化学学报》2006,64(13):1402-1406
合成了一个新的Ru(II)配合物[Ru(bpy)2(H2iip)](ClO4)2•5H2O [bpy=2,2'-联吡啶, H2iip=2-吲哚基-咪唑并[4,5-ƒ][1,10]-邻菲罗啉]. 通过酸碱滴定发射光谱测定了该配合物的表观电离常数; 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稳态荧光淬灭、溴化乙锭竞争键合、粘度测量和DNA裂解实验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性质. 结果表明配合物以经典的插入模式与DNA键合, 键合常数Kb=(5.97±0.27)×105 mol-1•L (50 mmol/L NaCl).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一个新的Ru(II)配合物[Ru(bpy)2(H2iip)](ClO4)2•5H2O [bpy=2,2'-联吡啶, H2iip=2-吲哚基-咪唑并[4,5-ƒ][1,10]-邻菲罗啉]. 通过酸碱滴定发射光谱测定了该配合物的表观电离常数; 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稳态荧光淬灭、溴化乙锭竞争键合、粘度测量和DNA裂解实验研究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性质. 结果表明配合物以经典的插入模式与DNA键合, 键合常数Kb=(5.97±0.27)×105 mol-1•L (50 mmol/L NaCl).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Tween 80水溶液在(NH4)2SO4存在下,水溶性螯合剂1-(2-吡啶偶氮)-2-萘酚-磺酸与金属离子螯合物在该体系中两相间的分配行为.结果表明,Pd(Ⅱ)、Co(Ⅱ)在pH 2.0~3.5缓冲溶液中可被Tween相完全萃取,而Zn(Ⅱ)、Cd(Ⅱ)、Mn(Ⅱ)、Al(Ⅲ)基本上不被萃取.在不同pH条件下实现了Pd(Ⅱ)、Co(Ⅱ)、Ni(Ⅱ)、Zn(Ⅱ)、Cd(Ⅱ)、Mn(Ⅱ)、Al(Ⅲ)混合离子的定量萃取分离.  相似文献   

11.
钯(Ⅱ)三元配合物稳定性及其与DNA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成了[Pd(bipy)(DL-gly)]Cl•2H22O(2)两个钯三元配合物. 配合物1和2的稳定常数对数值lgβ分别为13.81和13.71, 表征常数ΔlgK、lgX高于统计值, 表明在配合物分子内存在d-p π电子协同效应. 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结果表明, 配合物1和2与鱼精DNA主要以插入方式键合, 键合常数分别为2.37×106(1)和4.57×106(2). CD光谱图也显示, 配合物与DNA分子之间发生了作用. 质粒pBR322 DNA的凝胶电泳图表明, 配合物浓度在3.00×10-3~7.50×10-4 mol •L-1范围内对DNA分子有切割作用, 配合物浓度低于3.75×10-4 mol •L-1时则主要以插入方式与DNA键合.  相似文献   

12.
合成和表征了1个新的钌(Ⅱ)配合物[Ru(bpy)2(dpapz)](ClO4)2,其中bpy=2,2'-联吡啶,dpapz=联吡啶并[3,2-a:2,'3-'c]-6-氮杂-吩嗪.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与溴化乙锭的竞争键合实验和粘度测量研究了该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键合性质,并研究了该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的溶剂变色性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是具有键合常数Kb=6.9×105L/mol(50mmol/LNaCl)的DNA嵌入键合试剂和优良的荧光溶剂传感分子.  相似文献   

13.
我们已经报道了一系列插入键合的Ru(Ⅱ)金属配合物及其酸碱性质. 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一个含2-(苯并噁唑基)-二吡啶并[2,3-f: 2′,3′-h]喹喔啉(bdpq)的新型DNA插入键合Ru(Ⅱ)配合物,与同类配合物相比,具有良好的DNA分子光开关性质.  相似文献   

14.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滴定、稳态荧光猝灭和溴化乙啶竞争键合实验研究了Ru(Ⅱ)配合物[Ru(bpy)(H2iip)2](ClO4)2{bpy=2,2′-联吡啶, H2iip=2-(吲哚-3-基)-咪唑[4,5-f][1,10]-邻菲罗啉}的酵母RNA键合性质. 结果表明, 二者键合模式为嵌入键合, 其键合常数为7.09×106 L/mol, 比小牛胸腺DNA的键合常数大, 且比同类配合物[Ru(bpy)2(H2iip)](ClO4)2的酵母RNA键合常数大.  相似文献   

15.
线性共轭高分子P-1是由单体1,4-二溴-2,3-二正丁氧基萘(M-2)和5,5′-二乙烯-2,2′-联吡啶(M-3)通过Pd催化Heck偶合反应合成得到,高分子配合物P-2P-3由高分子P-1和Eu(TTA)3·2H2O和Gd(TTA)3·2H2O反应生成。高分子P-1能发射强蓝绿色荧光。高分子配合物P-2P-3发光性能测试表明,含有Eu(Ⅲ)的高分子配合物P-2不仅显示高分子荧光,而且还显示了Eu(Ⅲ)(5D07F2)特征荧光,含Gd(Ⅲ)的高分子配合物P-3仅发射高分子的荧光,其荧光波长相对P-1而言,呈现13 nm红移。  相似文献   

16.
吐温80-硫酸铵-水固液体系萃取分离Rh(Ⅲ)和Ir(Ⅲ)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铑;铱;液固萃取分离;氯化亚锡;吐温80-硫酸铵-水固液体系萃取分离Rh(Ⅲ)和Ir(Ⅲ)  相似文献   

17.
溴化钾-溴化十六烷基吡啶-水体系浮选分离金(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和KBr分离金(Ⅲ)的行为及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在水溶液中,Au(Ⅲ)与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和KBr形成不溶于水的三元缔合物AuBr4-.CPB+,此三元缔合物沉淀浮于水相上层形成界面清晰的液-固两相。当溶液中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和KBr的浓度分别为5.0×10-4mol/L和7.0×10-3mol/L时,Au(Ⅲ)可与Ce(Ⅳ),Ni(Ⅱ),Ru(Ⅲ),Cr(Ⅲ),Ga(Ⅲ),Rh(Ⅲ),Co(Ⅱ),Fe(Ⅲ),Zn(Ⅱ),Cu(Ⅱ),Al(Ⅲ),Sn(Ⅳ)和V(Ⅴ)进行分离,对合成水样中的Au(Ⅲ)进行了分离和测定,Au(Ⅲ)的浮选率达到99.8%以上,其他金属离子的浮选率都在3.3%以下。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两种新型三齿多吡啶钴(Ⅲ) [Co(PhTPY)(H2Bzimpy)]3+(A)和钌(Ⅱ) [Ru(PhTPY)(Bzimpy)](B)混配配合物, 用元素分析和1H NMR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测定了配合物B的晶体结构. 用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以及配合物对pBR322DNA的断裂作用. 结果表明, 两种配合物均是通过静电作用与DNA结合的. 凝胶电泳实验结果表明, 配合物A经波长310 nm光辐射15 min, 配合物B经450 nm光辐射4 min, 可使超螺旋pBR322DNA断裂为开环缺口型和线型DNA.  相似文献   

19.
用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水-乙醇体系析相萃取分离和富集PdBr42-的行为及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NH4)2SO4能使乙醇的水溶液分成两相,在分相过程中,Pd(Ⅱ)与KBr生成的PdBr42-与质子化乙醇(C2H5OH2+)形成的缔合物[PdBr42-][C2H5OH2+]2能被乙醇相完全萃取.当乙醇、KBr和(NH4)2SO4分别为30%、6.0×10-3 mol/,L、0.3 g/mL,pH 3时,PdBr42-的萃取率达到98.6%以上,Fe(Ⅲ),Al(Ⅲ),Cr(Ⅲ),Ag(Ⅰ),Cu(Ⅱ),Ni(Ⅱ),Zn(Ⅱ),Co(Ⅱ),Mn(Ⅱ),V(Ⅴ),U(Ⅵ),Pb(Ⅱ),Ru(Ⅲ),Rh(Ⅲ)和Hg(Ⅱ)基本不被萃取,实现了Pd(Ⅱ)与上述金属离子的分离.  相似文献   

20.
在水溶液中Ru(Ⅲ)与硫氰酸铵、结晶紫形成不溶于水的三元缔合物,在少量氯化钠存在下,此三元缔合物沉淀浮于盐水相上层形成界面清晰的液-固两相.当溶液中氯化钠、硫氰酸铵、结晶紫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0 g·L-1、0.04 mol·L-1、2.5×10-4mol·L-1,pH 4.0时,Ru(Ⅲ)被定量浮选.Rh(Ⅲ)、Mn(Ⅱ)、Al(Ⅲ)、Ni(Ⅱ)、Cr(Ⅲ)、Cd(Ⅱ)、V(Ⅴ)、Fe(Ⅱ)离子在该体系中不被浮选,实现了Ru(Ⅲ)与这些离子的定量分离,对合成水样和纯镍中钌进行定量浮选分离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