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二咔唑四苯乙烯多功能发光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压致荧光变色效应的聚集诱导增强发光(PAIE)化合物二咔唑四苯乙烯; 通过核磁共振、质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热分析和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化合物的基本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水含量的增加, 该化合物溶液荧光强度增强了171倍, 荧光量子产率提高了100倍, 表现出明显的聚集诱导增强发光效应; 在外界因素作用下该化合物固体样品可实现结晶态与无定形态的相互转变. 结晶态的荧光发射波长为450 nm, 无定形态为480 nm, 相差30 nm, 说明该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压致荧光变色效应; 将该化合物用于制备发光器件, 未经优化的器件亮度达2438 cd/m2, 电流效率为2.87 cd/A, 流明效率为1.81 lm/W. 该化合物是一种多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2.
高聚物担载胶态钯催化剂的一步法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合成高聚物担载胶态金属催化剂的新方法——一步合成法,即从聚合物单体和金属前身化合物一步直接合成高聚物担载胶态金属催化剂。并应用XPS,IR,SEM,TEM,EDS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及活性金属在催化剂中的分散、分布进行了表征。讨论了一步合成法的机制和催化剂形成的微观过程。该方法开辟了合成高聚物担载胶态金属催化剂的新途径,大大缩短了制备过程。实验结果表明,一步法合成的胶态钯催化剂是高度分散,均一型分布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3.
有机体相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有源层形貌直接影响器件能量转换效率.在聚合物/小分子共混体系中,当小分子尺寸小于聚合物侧链间距时,且与聚合物相互作用能形成基态-电荷转移态复合物时能够形成双分子穿插结构.双分子穿插结构改变了共混体系的薄膜形貌,不利于器件的光电转换过程.本文从双分子穿插结构形成过程入手,论述了双分子穿插行为对共混体系结晶行为及相分离行为的影响,以及对器件光电转换过程中激子扩散与分离及载流子传输等物理过程的影响;详细阐述了现阶段抑制双分子穿插行为的化学、物理方面的主要方法及相关原理.同时,我们进一步提出了该领域尚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用2-溴吡啶通过乌尔曼反应修饰9-(4-苯胺基)-9-苯基芴合成了一种具有大体积空间位阻的双极性分子(PFPhDPy),这种化合物因其大的空间位阻、芴优异的双极型传输特性、共轭阻断结构以及吸电子的吡啶官能团而有望获得良好的热稳定性、稳定的无定形态、高的三线态能级和良好的双极性特征.热重分析曲线表明其失重5%的分解温度为336℃.差示扫描量热曲线显示将该化合物加热到190℃既没有熔化现象也没有结晶现象,意味着该化合物具有高的形貌稳定性.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该化合物的最高占有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有轨道(LUMO)完全分离,说明该化合物具有双极性特征,通过磷光光谱得到三线态能级为3.0 eV.紫外光谱显示该化合物不依赖于溶剂效应的三个特征吸收峰分别为276、298和308 nm.荧光光谱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醇和乙腈溶剂中随着溶剂的极性增加光谱发生蓝移,其最大发射峰从390 nm转变为363 nm.另外,该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氢核磁共振(1H NMR)和碳核磁共振(13C NMR)谱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5.
制备了具有氧化还原响应性的无规共聚物聚{1-溴十二烷基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季铵盐-co-N-[2-(吡啶-2-二硫烷基)-乙基]-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甲酯}(PPDM),采用核磁共振波谱、凝胶液相色谱(GPC)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选择性溶剂法制备负载有小分子药物扑热息痛(PCTM)的PPDM载药胶体粒子,通过纳米粒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对胶体粒子的粒径、形貌和载药率进行了表征;最后利用电泳沉积技术将上述载药胶体粒子沉积到316L不锈钢表面制备涂层,对涂层的化学组分、表面形貌、抗菌性能、响应释药性能及细胞毒性等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以响应性载药胶体粒子为构筑单元,利用电泳沉积法可以在316L不锈钢表面制备具有响应性释药功能的抗菌涂层,该涂层在通过季铵盐杀死细菌的同时可在还原性环境中响应性释放药物扑热息痛,从而改善由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疼痛及发热等症状.  相似文献   

6.
将高锰酸钾与活性炭(AC)原位氧化还原制备的活性炭载锰氧化物(MnOx/AC)用作臭氧分解的催化剂. 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X射线衍射、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拉曼光谱以及程序升温还原研究了设计Mn负载量对负载锰氧化物性质(形貌、氧化态和晶体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Mn负载量由0.44%增至11%,负载锰氧化物在活性炭表面由疏松的地衣状变为堆叠的纳米球状体,负载层的厚度由~180 nm增加至~710 nm,结构由氧化态+2.9到+3.1的低结晶β-MnOOH生长为由氧化态+3.7到+3.8的δ-MnO2结晶. MnOx/AC室温催化分解低浓度臭氧的活性与负载锰氧化物的形貌及含量密切相关. Mn负载量为1.1%的MnOx/AC具有疏松的地衣状形貌,催化分解臭氧的性能最高,Mn负载量为11%的MnOx/AC具有紧密的堆积结构,因而表现出最低的催化臭氧分解活性.  相似文献   

7.
高分子液晶态有序性对其结晶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退偏振光强度法、SALS和POM测定了高分子液晶态有序微区结构随体系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DSC法研究具有不同有序微区结构尺寸的液晶态的结晶过程.结果发现,高分子液晶态有序性或有序微区结构是随着体系退火温度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从相应的不同有序性为起始态进行结晶时,其结晶速率明显不同.并讨论了高分子液晶态的结晶机理  相似文献   

8.
光响应药物释放体系具有非侵入性、远程可控且时空分辨率高等特点, 在杀菌、抗癌等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但目前近红外光响应的光裂解药物递送体系报道较少且光响应效率还有待提高. 本工作将稀土纳米颗粒包覆介孔二氧化硅, 逐步偶联近红外染料cypate、金刚烷胺和β-环糊精来封堵孔口, 利用cypate的自敏光氧化断键作为光响应开关, 成功构建了一种新型近红外光响应稀土上转换纳米载药系统. 该纳米载药系统负载抗生素氧氟沙星表现出极低的药物流失率和较高的808 nm光照释放效率, 并且通过控制光照时间可以满足不同的给药量需求. 体外抗菌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该纳米载药系统的光响应药物释放性能. 此外, 该纳米载药系统在980 nm激光激发下的上转换发光较强且不影响药物释放, 可以实现纳米载药系统的药物定位和生物成像功能. 本研究为发展高效光响应载药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基于乙醇/水溶液体系结晶纯化制备了Fmoc-L-亮氨酸.通过HRMS,IR和1 H NMR对该化合物进行了化学结构分析.被测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Fmoc-L-亮氨酸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一致,含有芴环、酰胺键和苯环等Fmoc-L-亮氨酸特征基团,其结构与目标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一致.  相似文献   

10.
刘秋田  黄梁仁  杨瑜  卢嘉锡 《化学学报》1988,46(11):1075-1080
在二甲胺基二硫代甲酸钠、氯化亚铁及四硫代钼酸铵的自兜反应体系中, 以分步结晶法分离出MeFe3S4(Me2NCS2)5.CH2Cl2及MoFe3S1(Me2NCS2)6.2CH3CN等单立方烷簇合物, 并测定了后者的结构. 它的分子含两个Me2NCS2并具有最高核心氧化态[MoFe3S4]^6^+. 本文报道该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指出在自兜反应体系中, 可能存在几种不同氧化态的单立方烷原子簇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了基于电荷转移作用的具有特定组装结构的功能分子体系的合成、自组装过程和性质.易于组装且结构-性能关系清晰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可以用来开发新颖的功能体系.我们阐述了通过在π共轭体系中引入杂环或杂原子或通过使用其他芳香环扩展芳香体系的共轭长度等方法合成分子内电荷转移化合物.分子内电荷转移化合物的给体/受体以及其连接基团极大地影响有机聚集体的形貌、尺寸和其光化学性能.非中心对称的超细纤维结构的独立非线性光学响应能够在光谱上和空间上被分离和调控;分子内电荷转移化合物的另一个应用是发展基于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效率调控的分子传感器.通过分子内电荷转移化合物的可控自组装将获得新的或改进的化学和物理性质,该方法将被广泛应用于光学、电学和光电子领域.  相似文献   

12.
摘要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包载地塞米松(Dex)的聚L-丙交酯-b-聚乙二醇(PLLA-PEG)微球, 以热致相分离/粒子洗去法制备聚乙交酯-co-丙交酯(PLGA)多孔支架, 通过复合溶结法将载药微球固定于PLGA多孔支架中, 制得载药微球-支架(记为MS-S). 另外, 在支架制备过程中将Dex直接加入PLGA溶液中, 制得对比的直接载药支架(记为D-S). 以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和支架的微观形貌, 在循环压应力与水浴摇床两种环境下分别对上述两种载药支架进行控制释放Dex的实验, 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Dex的累积释放量. 结果表明, Dex及微球的载入对PLGA支架的整体形貌影响较小; 循环压应力显著提高了Dex从载药支架中的释放速率, 与D-S相比, MS-S延缓了药物的释放. 研究模拟体内循环压应力下支架控制释放药物规律对于实现理想的临床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退偏振光强度法、SALS和POM测定了高分子液晶态有序微区结构随体系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DSC法研究具有不同有序微区结构尺寸的液晶态的结晶过程。结果发现,高分子液晶态有序性或有序微区结构是随着体系退火温度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从相应的不同有序性为起始态进行结晶时,其结晶速率明显不同,并讨论了高分子液晶态的结晶机理。  相似文献   

14.
马慧荣  李梅  徐清钢  李文光 《合成化学》2011,19(1):118-120,132
以吡咯为单体,FeCl3为氧化剂,在KNO3晶体悬浮液中采用化学氧化法合成了聚吡咯,其结构、形貌和电导率经IR,SEM和四探针电导率仪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硝酸钾在悬浮液中的结晶速度和晶体形貌对聚吡咯的形貌有不同的影响,通过控制硝酸钾的结晶速度和晶体形貌,能够合成出具有山谷状的微纳米结构特征的聚吡咯;其电导率比本征态聚吡...  相似文献   

15.
利用层层组装技术构建了基于天然高分子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的阻隔层, 并研究了该阻隔层对磁性载药聚乳酸微球的药物释放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 阻隔层能够有效抑制模型药物的突释, 具有延缓药物释放的效果. 具有阻隔层的磁性载药体系具有药物释放平缓和生物相容性高等特点, 是理想的磁靶向载药体系.  相似文献   

16.
聚乳酸/纳米SiO_2复合材料的熔融和冷结晶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乳酸(PLLA)/纳米SiO2复合材料;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了该复合材料的熔融行为和非等温冷结晶行为;利用Jeziorny法和Mo法研究了PLLA及其复合材料的非等温冷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纳米SiO2在PLLA基体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异相成核作用,使得PLLA基体的结晶峰向低温方向移动;复合体系的熔融温度和熔融焓的变化与SiO2的加入量密切相关.采用Jeziorny法和Mo法均可以很好地处理复合材料的非等温冷结晶过程.  相似文献   

17.
根据热力学微扰理论研究了Aa型Patchy胶体的相态结构,考察了Patch之间的缔合强度及Patch数目对体系相态结构的调控机制.利用相平衡原理给出了Patchy胶体的流体、玻璃态固体和面心立方晶体之间转变及溶胶-凝胶转变的相图,讨论了玻璃态和晶态固相的成核机制、临界现象和相变问题.研究结果表明,Patchy胶体粒子之间的缔合作用和Patch数目可以显著地调控体系的三相点、临界温度和临界密度等特征.在高温条件下,Patchy胶体以一次成核方式结晶;而在低温条件下则以两步成核方式逐步成核结晶,中间经过非晶态的玻璃态固相作为过渡.说明Patchy粒子之间的缔合作用对其相态结构具有决定性影响,因而成为调控体系聚集态结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为了降低癌症治疗中药物对正常细胞的副作用,发展响应癌细胞特定微环境变化,并实现药物靶向输送的功能化载药体系,引起了化学和药物学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以非共价作用构筑的超分子载药体系,在外界刺激下,可实现结构、形貌和功能的动态可逆性转变,从而为设计和发展智能超分子纳米药物载体提供平台。超分子自组装一直是超分子化学和纳米科学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和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大环主体构筑新的识别机理,在超分子自组装及相关应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通过特异性修饰主体或客体,可将功能化基团引入超分子体系,从而满足在不同领域应用的要求。通过非共价修饰,超分子纳米体系不仅可以作为理想的药物载体,改善药物水溶解性和稳定性,而且可以实现药物的可控释放。本文根据大环骨架的不同,分类介绍了基于大环主体构筑的超分子载药体系的最新研究进展,并结合该体系的研究现状,对超分子载药体系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Lil+2。TiZ。Mg。P3012是一种具有较高离子导电车的快离子导体材料,其结晶化学和电导性能都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表明化合物具有规整的三维骨架结构,h离子位于骨架间隙中,并且其离子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作者曾应用”P固体高分辨NMR技术对该固港体系统的微观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Mg’“离子部分替代Ti‘“离子后,化合物骨架结构的特征*.但对该体系的Li离子微观动态行为的研究还没有开展,在这里我们应用、i固体NMR技术研究了L计的状态及其动态行为,在此基J由上分析了Li离子可能的迁移机理.1实验部分’LiNMR…  相似文献   

20.
利用溶液法预先制备壳聚糖(Cs)-蒙脱土(MMT)复合材料(Cs-MMT),以Cs-MMT、Cs为原料,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得一种新型药物缓释体系阿司匹林-蒙脱土-壳聚糖载药微球(Asp-MMT-Cs)。采用FT-IR、SEM表征了Cs-MMT和Asp-MMT-Cs载药微球的结构及形态;设计正交实验优化了Asp-MMT-Cs载药微球的制备工艺;通过体外释放实验探讨了载药微球在不同模拟释放液中的释药规律。结果表明:所得微球球形度好,粒径分布较均匀;最优工艺制得的载药微球平均粒径为81.20μm,载药量为9.61%,包封率为76.78%。该缓释体系具有pH敏感性,更倾向于在pH较高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