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烷羧酸(PFOA)是两种典型的全氟有机酸类化合物,也是全氟化合物(PFCs)前体物的最终降解产物,具有肝毒性、胚胎毒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检出率最高。在各种被污染的介质中,PFOS和PFOA含量往往很低,基体复杂多样,快速高效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成为测定的关键环节。目前,国际上对PFOS和PFOA的测定无统一标准,而我国关于PFCs的分析研究落后于国际发展水平。该文介绍了PFOS和PFOA的特性,系统总结和评述了前处理技术(液液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超声萃取和QuEChERS法)及分析方法(色谱-质谱方法、光谱法、酶联免疫法和电化学法),以期为PFOS和PFOA的分析监测及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全氟和多氟化合物环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亚利  蔡亚岐 《化学进展》2014,26(4):665-681
全氟和多氟化合物(PFASs)是一类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含氟有机化合物,许多全氟和多氟化合物难以光解、水解和被生物降解,因此具有环境持久性,并可沿食物链累积放大。2009年5月9日,全氟辛烷磺酸(PFOS)及其盐和全氟辛烷磺酰氟被正式列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名单,由此全氟和多氟化合物成为近年最受关注的新型污染物,其环境问题研究进入到了新的广度和深度。本文将就其分析方法、环境存在、生物累积放大效应、人体暴露和健康效应、新型全氟和多氟化合物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2009年PFOS等被纳入POPs公约以来取得的研究新进展,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超声波辅助萃取-气相色谱-微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纺织品中全氟辛酸(PFOA)及全氟辛磺酰基化合物(PFOS)的方法。通过单因子选择实验、正交实验等方法建立了纺织品中PFOA和PFOS的超声波萃取方法和PFOA的衍生反应条件。并采用加大流速和降低温度的方法,实现了3种PFOA和PFOS混合物的气相色谱分离及测试。方法的检测限为0.00591~0.02319μg/g;精密度为2.1%~9.7%;加标回收率为92.2%~101.9%。方法适用于纺织品中痕量PFOA和PFOS的监测分析。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电子电气产品中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分析方法。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提取样品中PFOA和PFOS,二氯甲烷作溶剂,外标法定量,LC-MS/MS分析时间1 m in。电子电气产品中PFOS不同加标质量分数(0.25,0.75和1.25 mg/kg)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1.6%、92.8%和94.7%;PFOA不同加标质量分数(0.50,1.25和2.25 mg/kg)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0.1%、91.5%和93.4%;PFOS和PFOA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8%~3.3%和4.2%~4.9%。测定了金属框架涂层和氟聚合物材料中PFOS和PFOA的含量,PFOS含量分别为16μg/m2和0.89%,PFOA未检出  相似文献   

5.
沙敏  张丁  潘仁明  邢萍  姜标 《化学学报》2015,73(5):395-402
全氟辛酸/全氟辛基磺酸(PFOA/PFOS)类氟表面活性剂因不易被生物降解且对环境有毒害作用, 被列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采用引入氟碳支链的策略作为PFOA/PFOS替代物的研发取向, 以六氟丙烯二聚体为原料合成了新型阳离子型、两性型、双子型和非离子型氟表面活性剂, 并对它们的表面活性和急性毒性性能进行了测试. 结果表明, 所合成的支链型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高且毒性低. 因此, 基于六氟丙烯二聚体(HFPD)合成PFOS/PFOA替代物是一种简单、经济且环保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的污染现状与研究趋势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所造成的污染已经逐渐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发达国家非常重视PFOS等全氟化合物的研究,已经成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的又一个热点。本文对目前PFOS研究的现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做了简要回顾,并且对今后研究重点做了预测,希望对PFOS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全氟辛酸(PFOA)紫外光化学降解特性与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氟辛酸(PFOA)因其在环境介质中的稳定性、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常规方法很难将其降解,或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近几年,一些研究者利用紫外光化学降解环境介质中的PFOA,显示出了优良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者近年来的工作,介绍了紫外光化学降解PFOA的原理与特性,对各体系中关键介质的作用与机理进行了讨论,针对紫外光化学降解PFOA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见解,并对该领域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北京城区降雪中全氟化合物的污染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检测北京城区降雪中16种全氟化合物的浓度,考察了北京地区大气中全氟化合物的污染状况.2009年11月10日,在城区采集了共计43个地点的雪样.降雪中全氟化合物的平均总浓度范围为0.47~7.94ng/L.其中全氟庚酸(PFHpA)、全氟辛酸(PFOA)、全氟壬酸(PFOS)、全氟癸酸(PFNA)的检出率均接近100%.PFOA是最主要的全氟化合物,平均浓度为0.85ng/L.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南城雪样中的全氟化合物总浓度要明显高于北城地区.  相似文献   

9.
长江三角洲地区污水厂污泥中全氟有机酸污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污泥的分析结果表明:脱水剩余污泥中总全氟有机酸(PFAs)的浓度范围为122-1098ng/g,其中三氟乙酸(TFA)和五氟丙酸(PFPrA,除S13未检出外)一般是污染水平最高的两种PFAs,分别为107-562ng/g和4.41-395ng/g,占总PFAs的12%-93%和0.7%-61%,这充分说明在以后的监测中需要将超短链PFAs纳入检测范围.尽管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磺酸(PFOS)的浓度一般低于超短链的TFA和PFPrA,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低于部分中长链PFCAs,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依然是两种主要的PPAs类污染物,浓度分别为2.78-66.9ng/g和1.27-80.4ng/g,占总PFAs的0.7%-8.8%和1%-20%.一般而言,全氟羧酸(PFCAs)的检出率较高,可达92.3%-100%,但是对全氟烷基磺酸(PFSAs)而言,除PFOS的检出率为100%外,全氟丁磺酸(eFBS)和全氟己磺酸(PFHxS)的检出率较低,仅分别为15.4%和7.8%.此外,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可能会严重影响污水处理过程中PFAs污染水平和归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不同工艺条件下污泥的吸附性能不同,也可能是不同处理工艺对其前体物的降解转换率不同.  相似文献   

10.
王媛  石晓燕 《化学学报》2014,(6):682-688
以全氟辛酸(PFOA)为代表的全氟化合物是环境水体中新出现的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Fe3+的存在促进了其在254 nm紫外光下的有效降解.在此基础上,主要考察了溶液初始pH值对Fe3+诱导PFOA光化学降解的影响,并以全氟丁酸(PFBA)、全氟戊酸(PFPeA)、全氟己酸(PFHxA)和全氟庚酸(PFHpA)为对象,研究了Fe3+诱导短链全氟羧酸(PFCAs)的降解,通过对降解中间产物的分析,进而推断了其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强酸性条件有利于PFOA的降解,弱酸性或中性反应条件下,PFOA的降解和脱氟均受到明显地抑制,进一步证实PFOA的降解主要是溶解性铁作用的结果,此时Fe(OH)2+则是铁(III)-羟基配合物的主要分配形态.Fe3+诱导PFCAs的降解表明:当碳原子数大于5,长链的PFCAs更易于降解,但对于碳原子数小于6的PFCAs,其降解没有明显的规律.降解中间产物主要是链更短的PFCAs,由此推断,PFCAs的降解遵循逐级降解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三价金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鹏飞  姜琴 《化学进展》2009,21(4):644-653
三价金配合物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是目前金属药物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按配位原子的不同总结了稳定三价金配合物的结构特征,按其生物活性的构效关系、生物靶点和作用机制综述了三价金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研究的最新成果:配体的结构特点以及离去基团对三价金配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性影响较大;介绍了用于检测三价金配合物与可能的生物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多种物理和生物学方法,重点关注了相互作用的模式,如嵌入/静电吸引/共价结合等,并解释了三价金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些研究新思路,以期有助于设计得到靶标明确的具有良好药理活性的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12.
SOD模拟及其抗氧化和抗炎症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平  吴耿伟  夏青  毛宗万 《化学进展》2009,21(5):873-879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简称SOD) 作为生物体内超氧离子自由基的清除剂, 具备有效抗氧化、抗炎症、抗衰老之功效, 并用于临床, 其化学模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研究兴趣。本文将简要介绍近年来SOD 人工模拟酶及其生物医学活性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 特别是Cu,Zn-SOD 模拟物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Mn-SOD 模拟物的生物活性及其医学应用。  相似文献   

13.
溴系阻燃剂在环境及人体中的存在和代谢转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溴系阻燃剂的广泛使用及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在环境与生态系统及人体中存在的三种主要溴系阻燃剂:多溴联苯醚、六溴环十二烷和四溴双酚A,重点评述了它们在环境介质(污水、淤泥及沉积物)、生物体(微生物及动物)、人体中及光热作用下的代谢与转化,并详细介绍了其代谢途径及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14.
交叉脱氢偶联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现高效高选择性的有机合成反应是有机合成化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传统的有机合成化学是建立在官能团相互转化基础上的,又称官能团化学。非活泼化学键(如C-H键)的直接官能团化省去了一步甚至多步制备官能团化的反应底物,因此,非活泼化学键活化是提高有机合成反应效率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交叉脱氢偶联(Cross-Dehydrogenative-Coupling,CDC)反应就是直接利用不同反应底物中的C-H键,在氧化条件下,进行脱氢偶联反应形成C-C键。交叉脱氢偶联反应实现了更短的合成路线和更高的原子利用效率,为直接利用简单的原料进行高效的复杂的有机合成任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大豆蛋白的中红外和近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艳  武培怡 《化学进展》2009,21(4):705-714
大豆蛋白在各领域的应用已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大豆蛋白及其改性材料在结构性能方面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中红外光谱(mid-infrared spectroscopy,MIR)和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正是对蛋白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有力手段。中红外光谱可以有效地分析大豆蛋白在溶液和薄膜中的二级结构以及大豆衍生材料内蛋白质的结构变化情况。近红外光谱则在蛋白质定量分析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介绍了运用这两种光谱技术进行研究的一些工作,这些实例表明了中红外和近红外光谱在大豆蛋白研究领域的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陈润锋  郑超  范曲立  黄维 《化学进展》2010,22(4):696-705
高分子发光二极管(PLED)因其巨大的科学和商业价值而得到了广泛关注,近年来各种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和深入研究使PLED器件日益走向实用化。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的结构设计是新材料开发的灵魂,本文结合我们的工作概述了高分子发光材料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要点,详细介绍了单分子结构设计方法及其相关的基本思路和理论,分析了聚集态结构对材料及其器件性能的影响,概括了聚集态结构设计的一些基本方法。最后提出了高分子发光材料结构设计的一般性思路,并展望了其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亚铜催化的碳杂偶联反应以其高效、低成本和易制备等优点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工业生产,有机合成及生物活性分子的制备中。目前对于这些碳杂偶联反应机理的探究仍然处于探索性阶段。本文主要评述了近年来亚铜催化的碳杂偶联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重点综述近年来研究相对较多,对机理认识较为完善的碳-氮偶联(特别是酰胺类化合物的芳基化过程),碳氧偶联以及碳硼偶联(不饱和有机化合物的硼化、二硼化反应)机理等方面的进展。最后,基于目前这些机理研究工作的现状,展望了未来机理探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Caco-2细胞模型用于毒害污染物转运与吸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co-2 细胞来源于人类结肠癌细胞,其单层细胞模型常用于体外模拟肠道上皮细胞转运与吸收外源性物质的研究,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毒理学研究等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Caco-2 单层细胞模型的培养、细胞特性及常用功能指标;详细综述了环境毒害污染物在Caco-2细胞中转运与吸收机制以及污染物细胞毒性对其转运与吸收的影响,并对Caco-2 单层细胞模型在环境毒害污染物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燃料电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芳  郑碧娟 《化学进展》2009,21(6):1349-1355
微生物燃料电池 (Microbial Fuel Cells,MFCs) 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作为催化剂,将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MFCs 的发展简史和基本原理,针对MFCs 产电性能低的现状,分别从产电微生物、电池结构、质子交换膜(PEM)、电极以及电解液等方面着重综述了近几年有关提高MFCs 产电性能的研究进展。最后介绍了关于MFCs 的另一些有趣的研究方向:植物MFCs,生物阴极MFCs,以及污水脱氮和有毒废水处理。  相似文献   

20.
朱敦如  齐丽  程慧敏  沈旋  卢伟 《化学进展》2009,21(6):1187-1198
自旋交叉配合物具有理想的分子双稳态,可用作新型的热开关、光开关和信息存储器件。本文对近三年来Fe(II)自旋交叉分子材料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讨论了转变温度在室温附近的Fe(II)自旋交叉配合物以及具有光致激发自旋态捕获(LIESST)效应和多功能的Fe(II)自旋交叉分子材料,并对Fe(II)自旋交叉分子材料的应用前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