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合成具有较强神经细胞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灯盏乙素苷元衍生物.以灯盏乙素苷元与N-取代氨甲基苯甲酸为原料,在偶联剂N,N'-二环己基碳酰亚胺(DCC)/4-N,N-二甲基吡啶(DMAP)的作用下制备了6种灯盏乙素苷元4′-N-取代氨甲基苯甲酸酯衍生物6a~6f,所合成的化合物均经过1H NMR,ESI-MS以及HRMS分...  相似文献   

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灯盏花制剂中灯盏乙素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灯盏花制剂中灯盏乙素含量的方法,运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进行光谱分析确认灯盏乙素,采用C18反相柱,以乙腈:水:醋酸(HAC):2%磷酸(H3PO4)=20.0:77.5:2.0:0.5(V/V)为流动相测定了同一批灯盏花素片剂中灯盏乙素,含量为12.53%,标准偏差0.63,变异系数5.03%,回收率为100.17%.方法快速,精密度及准确度在允许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灯盏乙素在石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及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灯盏乙素在石墨电极上有1对明显的准可逆氧化还原峰,电位分别为0.154 V和0.073 V。灯盏乙素在不同pH值下的伏安行为表明其在石墨电极上的氧化反应为2电子2质子的电化学过程。而灯盏乙素在不同扫速下的循环伏安行为表明其电化学氧化过程在低扫速下受吸附过程控制,而在高扫速下受扩散过程控制。在0.1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0)中,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对灯盏乙素含量进行测定,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5.0×10-7~5.0×10-5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1.5×10-7mol/L。用该方法对灯盏细辛中的灯盏乙素含量进行测定,回收率为98%,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荧光法和分子对接研究4种黄酮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分子对接理论和荧光法研究4种黄酮类天然产物与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作用机理。用FlexX软件研究了黄芩素、黄芩苷、汉黄芩素、灯盏乙素和白蛋白的分子对接,然后用荧光法研究这4种黄酮类天然产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反应,测定了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n等参数。研究表明:4种天然产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位点n≈1,温度对结合位点影响不大;黄芩素和汉黄芩素主要通过疏水作用力与白蛋白结合,而黄芩苷和灯盏乙素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白蛋白结合。荧光实验和分子对接理论研究结果一致,两者相互补充,能够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协同研究天然产物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种球溶胀法合成的粒径为15μm,交联度为80%的聚(苯乙烯-二乙烯苯)微球(PS-DVB),以三氯化铁为催化剂,通过悬挂双键后交联反应,制备出具有较高比表面积的大孔吸附树脂色谱填料;利用上述色谱填料装填成规格为4.6mm×250mm的色谱柱,对灯盏乙素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以分离度、选择因子、柱效和保留时间为考察指标,研究了流动相比例、流动相流速、柱温和进样浓度等对分离过程的影响。在流动相为乙腈:0.4%冰乙酸(27:73,v:v),流速为1.0mL/min,柱温为30℃,进样浓度为300μg/mL的条件下,灯盏乙素和灯盏甲素的分离度为2.20,两组分可完全分离,保留时间为7.1min,为灯盏乙素的大规模制备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建立一种测定兔血浆中灯盏乙素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以芦丁为内标,采用甲醇沉淀蛋白法对血浆样品进行预处理.HPLC色谱柱为Kromasil C18柱(4.6 mm×250 mm,5 μn),流动相为水(用醋酸调pH 3.0)-乙腈(7822),检测波长335 nm,流速1.0 mL/min,柱温为室温;本法的线性范围为0.025~4μg/mL,最低定量浓度为0.025 μg/mL;方法回收率为95.9%~104.8%,日内RSD为1.9%~7.3%,日间RSD为1.9%~8.9%.方法学评价结果表明本方法灵敏、准确,操作简便,可用于深入研究灯盏乙素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郭英  贝玉祥  高云涛 《应用化学》2009,26(9):1045-1049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灯盏花素与DNA的相互作用,考察了扫速对灯盏花素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实验表明,DNA存在使灯盏花素氧化峰的电位正移,灯盏花素的氧化峰峰电流减小,灯盏花素335 nm吸收光谱的吸收峰降低,呈减色效应,且出现2个等电吸收点,说明灯盏花素与DNA的相互作用以嵌插作用为主。双链DNA(dsDNA)与灯盏花素的结合能力大于DNA(ssDNA),结合比为3:1,结合常数β为3.63×1013。  相似文献   

8.
灯盏花素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及吸收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灯盏花素与DNA间的相互作用. 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DNA的存在使灯盏花素的氧化峰电流减小,且峰电位正移. 吸收光谱研究表明,DNA的存在使灯盏花素在335 nm处的吸收峰强度降低,呈减色效应,且出现2个等电吸收点,说明灯盏花素与DNA的相互作用以嵌插作用为主. 通过计算获得双链DNA(dsDNA)与灯盏花素的结合比为1∶ 3,结合常数β=3.63×1013. 灯盏花素与DNA作用强于其它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杨孝容  向清祥  陈稼轩 《色谱》2009,27(3):313-317
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五味子和含五味子的制剂中五味子乙素的流动相体系。用Shim-pack VP-ODS (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在柱温30 ℃、检测波长285 nm、流速1.0 mL/min的条件下,用不同的流动相组成及其不同比例研究了五味子提取液中3种木脂素(五味子乙素、安五脂素和五味子甲素)的保留时间及其分离情况,从中选择测定五味子乙素的最佳流动相体系。结果表明,在甲醇-水、甲醇-冰醋酸-水的流动相体系中,安五脂素和五味子乙素很难完全分离;而在乙腈-甲醇-水和乙腈-冰醋酸-水流动相体系中,3种木脂素可很好地分离。以乙腈-甲醇-水(体积比为17:58:25)为流动相测定五味子和护肝片中3种木脂素的含量,相对标准偏差(n4)为0.95%~5.8%,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4.50%~105.6%。将该流动相体系用于供试品中3种木脂素含量的测定,分离效果好,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贵州冬凌草的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贵州产冬凌草[Isodon rubescens (Hemsl.) Hera]中分离得到12个6,7-断 裂-7,20-内酯-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 其中有7个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贵州冬凌草乙素~辛素(guidongnins B~H, 1~ 7),以及卢氏冬凌草甲素(8)、卢氏冬凌草乙素(9)、贵州冬凌草素(10)、狭 叶香茶菜素(angustifolin, 11)和6-表香茶菜素(6-epiangustifolin, 12)等5个 已知化合物。另外,将作者原命名的贵州冬凌草素(guidongnin, 10)更名为贵州 冬凌草甲素(guidongnin A, 10),并利用二维核磁区振波谱技术修订了卢氏冬凌草 乙素的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