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荧光探针法和表面张力法测定了一类疏水基中含有苯基的新型甜菜碱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烷基-苄基聚氧乙烯醚羧酸甜菜碱(ABECB)的临界胶团浓度(cmc)、胶团微极性和表面张力(γcmc).研究结果表明,荧光探针(芘)法可用来测定这类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团浓度(cmc),且测定结果与表面张力法(吊片法)接近;ABECB具有较低的cmc和γcmc值,表明此类表面活性剂具有优良的表面活性; 胶团的微极性随着疏水链长的增大而略微减小,氧乙烯(EO)单元数的增大对ABECB胶团核内的微极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以芘为荧光探针、二苯甲酮为猝灭剂,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合成的4种具有支链结构的Guerbet醇聚氧乙烯醚羧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和胶团的聚集数.结果表明,用稳态荧光探针法得到的临界胶束浓度(CMC)数值与表面张力法相差不大.结合临界胶束浓度、胶束微环境的极性和胶束聚集数的变化规律,推测了这类表面活性剂形成的胶束聚集体的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无探针荧光光谱法测定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新方法,测定了典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水溶液中的CMC,并与表面张力法和电导率法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荧光光谱法样品用量少,测定的SDS的CMC与传统方法一致,说明采用无探针荧光光谱法能够测定一些物质的临界浓度。  相似文献   

4.
以芘为荧光探针、二苯酮为猝灭剂,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新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团浓度(CMC)、胶团聚集数(Nagg)及胶团微极性.研究了Gemini表面活性剂结构和氯化钠浓度对CMC、Nagg、胶团微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CMC比常规表面活性剂的CMC低1—2个数量级.当疏水基碳原子数增加时,CMC依次降低,Nagg增大,胶团微极性减小.当氯化钠浓度增大时,Nagg增大,胶团微极性减小.  相似文献   

5.
用稳态荧光探针法研究了Ca2+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Ca2+与SDBS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沉淀.将芘探针溶在有沉淀体系中所测得的第一峰荧光强度I1与第三峰荧光强度I3之比(I1/I3)的大小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变化的突变点与用透光率法测得的沉淀点相对应;将沉淀体系离心,把芘溶在离心后所得的上清液中,此时所测得的I1/I3值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变化的突变点则与透光率法测得的沉淀开始溶解的点相对应.且随着盐的加入及盐浓度的增加,芘的I1/I3值减小.在相同盐浓度下,二价金属盐比一价金属盐对芘的I1/I3值影响大.  相似文献   

6.
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三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的胶束聚集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芘为荧光探针, 十六烷基氯化吡啶(CPC)为猝灭剂, 以芘的饱和水溶液为溶剂配制表面活性剂溶液, 根据芘的荧光强度之比I1/I3随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浓度的变化, 测定了三聚季铵盐表面活性剂CTTTA的cmc值, 测定值与表面张力法测定的cmc值一致;当猝灭剂CPC的浓度取0.1~0.3 mmol·L-1范围时, 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CTTTA的胶束聚集数. 实验数据表明, 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为6~10倍cmc时, 胶束聚集数N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大而线性增大, 并用外推法得到CTTTA的临界胶束聚集数.  相似文献   

7.
以共价酯键方式将长链十二烷基与十六烷基引入羧甲基化香豆胶的大分子骨架上,制得了不同取代度的两亲性香豆胶衍生物(HmCmFG).采用稳态荧光法,通过探针芘的发射光谱与激发光谱研究了HmCmFG在NaCl溶液中的疏水缔合行为.结果表明:增加疏水烷基链长、提高烷基取代度或增大NaCl浓度均有利于疏水缔合作用的增强,使由芘激发谱中荧光响应值显著变化得出的临界缔合浓度降低.在一定HmCmFG浓度(cP)范围内,芘在疏水微区与水相中的浓度比值(cm/cw)与cnp成正比关系(n为幂指数),拟合计算的荧光响应曲线与实验结果相符合,得出芘的分配系数(KP)随疏水烷基取代度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同步荧光光谱法测定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建  邱宇  于道永 《应用化学》2009,26(12):1480-1483
采用表面张力、电导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恒波长同步荧光光谱法分析了典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在水溶液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结果表明,同步荧光光谱法测定CMC时的样品用量少,检测灵敏度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测定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第一临界胶束浓度和第二临界胶束浓度分别为1.48和6.90 mmol/L,与传统的表面张力法和电导率法的测定结果一致。 验证了同步荧光光谱法测定表面活性剂CMC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芘作为外源荧光探针,对4种类型表面活性剂(RL,SDS,CTAB和Tween 80)的胶束化过程及其与纤维素酶、漆酶缔合的特征进行探讨。在各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变化范围为0.01~4倍CMC(临界胶束浓度)条件下,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所引起的芘荧光行为变化存在差异。结果表明:芘荧光强度的变化与表面活性剂的性质、浓度和荧光猝灭因子有关。纤维素酶因与表面活性剂和芘发生疏水性吸附,使芘荧光I1/I3值减小。而在漆酶介入下,芘的荧光强度显著减小,但I1/I3值与不含酶体系的特征相似,这与漆酶中含有Cu2+以及漆酶的强亲水性有关。在高于临界胶束浓度时,生物表面活性剂RL与酶缔合的稳定性高于SDS。  相似文献   

10.
N-辛基-β-D-吡喃葡萄糖苷与BSA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稳态荧光法、紫外-可见光谱法和表面张力法研究了N-辛基-β-D-吡喃葡萄糖苷(OG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缓冲液中的相互作用. 根据OGP溶液和OGP/BSA混合溶液的表面张力曲线可以看出, 蛋白质的加入改变了单一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曲线. 蛋白质的加入还使混合体系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大于单一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这主要是由于OGP与蛋白质结合减少了单体OGP分子的浓度所致. 加入荧光探针芘测量了OGP和OGP/BSA溶液的I1/I3值, 结果也表明BSA的加入增大了OGP的聚集浓度, 其原因与表面张力的变化原因是相同的. 在OGP/BSA体系中, 随着OGP浓度的增大, 紫外吸收减弱、荧光强度有规律的降低, 而且荧光发射峰位发生蓝移, 说明它们的结合部位趋向于Trp残基上|同时通过同步荧光和I猝灭实验, 进一步证明了OGP与BSA的结合部位是在BSA的疏水空腔内的色氨酸残基上.  相似文献   

11.
稳态荧光猝灭法确定胶束聚集数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选用芘作为荧光探针, 二苯酮作为猝灭剂, 以稳态荧光猝灭法测定了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演化铵的胶束聚集致, 并对其测定胶束聚集数方法的有效范围进行了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 选择的探针-猝灭剂体系适用于稳态荧光猝灭法确定阴离子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胶束浓度和聚集数.  相似文献   

12.
以芘为荧光探针、二苯甲酮为猝灭剂,用稳态荧光探针法测定了合成的3种高纯的烷基苄基聚氧乙烯醚丙烷磺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下的胶团聚集数和胶团微极性.研究了链长变化对烷基苄基聚氧乙烯醚丙烷磺酸钠聚集性质的影响.考察了胶团聚集数的浓度效应,并由胶团聚集数与表面活性剂浓度关系方程外推求得了它们各自的临界胶束聚集数.  相似文献   

13.
杨芳  黎钢  刘荣  张彬  刘洋  王中旭 《化学学报》2009,67(8):723-728
合成了系列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型Gemini季铵盐表面活性剂(GNPQA), 用核磁、红外和元素分析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考察了反应条件对转化率的影响, 并用表面张力法和稳态荧光探针法对GNPQA的表面性能及胶束聚集数(N)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较优的反应条件: 反应时间为12 h, 反应温度为70 ℃, 反应原料摩尔比为n(双聚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三乙胺)∶n(环氧氯丙烷)=1∶1∶1; GNPQA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较相应的单体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型季铵盐表面活性剂(NPQA)降低了1~2个数量级, 显示了较高的表面活性; 当GNPQA溶液浓度为5~9倍CMC时, N值随浓度增大而线性增大; 随着氧乙烯(EO)单元数的增长, GNPQA的CMC和N值均逐渐减小; 结合GNPQA的表面性能参数和N值的变化规律, 探讨了这类表面活性剂表面及胶束聚集体的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4.
醇对水中DDAHPS分子聚集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稳态荧光猝灭技术和时间分辨荧光方法研究醇对两性表面活性剂 (十二烷基羟基磺化甜菜碱 ,DDAHPS)在水中聚集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 4.0 0× 1 0 - 2 mol·L- 1DDAHPS水溶液中 ,随着正丁醇浓度的逐渐增大 ,表面活性剂的聚集数 (N)逐渐降低 .恒定醇的浓度为 2 .1 4× 1 0 - 2mol·L- 1时 ,醇碳链越长 ,N值越大 .与无醇体系相比 ,正丙醇和正丁醇使N值变小 ,正戊醇、正己醇和正庚醇使N值变大 .本文同时还测定了醇对微环境的极性 ,芘的荧光寿命及胶束内芘的激基缔合物形成效率的影响 .  相似文献   

15.
以芘丁酸(PBA)为荧光探针测定了30℃时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C12-2 -En-C12·2Br水溶液的临界预胶团浓度(cpc)分别为0.029 5(n =1)、0.037 3(n =2)和0.050 1(n=3)mmol/L.结果表明,与通常方法(例如电导等)相比,荧光探针方法能更灵敏地反映二聚表面活性剂的预...  相似文献   

16.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在一定浓度及混合比范围内,可以形成两个互不相溶、平衡共存的水相,称为表面活性剂双水相.其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过量的双水相体系,称为阳离子双水相.本文分别以芘和罗丹明B作为探针,用荧光探针法研究了摩尔比为1:6:1的C_12NE和SDS混合体系所形成的阳离子双水相,测定其上层和下层的胶束微环境的极性和微粘度,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用荧光探针(芘)法测定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烷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以及复配乳化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并首次把荧光探针技术应用到硅/丙核壳乳液聚合反应的研究中.利用芘的I1/I3值,结合胶束微环境的极性变化规律和乳液聚合机理,探讨了乳化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荧光探针(芘)法可用于研究硅/丙乳液的聚合行为和确定乳化剂配比.通过粒径分析、透射电镜(TEM)对产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8.
采用荧光探针技术,根据芘的第一振动峰I1(373 nm)与第三振动峰I3(384 nm)荧光强度的比值(I1/I3)随乳化剂浓度的变化,对十二烷基磺酸钠(AS)与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π-10)复配乳化剂的CMC值进行了测定,并与十二烷基磺酸钠(AS),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π-10)的CMC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复配乳化剂的CMC介于两者之间.以二苯甲酮为猝灭剂,用稳态荧光法测定了不同比例复配乳化剂的胶束聚集数,实验结果表明,复配乳化剂浓度为4—9倍CMC时,测定的胶束聚集数随复配乳化剂浓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且Oπ-10:AS<2:1时,随着复合乳化剂中Oπ-10比例的增大,复配乳化剂胶束聚集数增大.利用芘的I1/I3值,结合胶束微环境的极性变化规律,探讨了复配乳化剂的聚集行为对硅丙乳液聚合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系列壬基酚聚氧乙烯醚二聚表面活性剂(DNP)和三聚表面活性剂(TNP), 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并用表面张力法和稳态荧光法对DNP和TNP的表面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随着氧乙烯(EO)单元数的增长, DNP和TNP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逐渐增大; DNP和TNP的cmc值较相应的单体壬基酚聚氧乙烯醚表面活性剂(NP)明显降低, 显示了较高的表面活性、吸附能力和润湿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内在的荧光探针及外加荧光探针,研究了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溶液中的构型,烷基三苯基鱗盐及N-烷基吡啶盐对芘的单体荧光猝灭服从Stern-Volmer方程,是扩散控制的碰撞猝灭,但不同链长的猝灭剂的荧光猝灭行为呈反常状态,即链越长,猝灭速率常数越大,在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MAB)水溶液中观察到了芘的激基缔合物荧光,同时观察到了CTMAB对芘的荧光猝灭的阻碍(阳离子猝灭剂)和促进(阴离子猝灭剂)作用,提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呈绕曲状的分子构型,且是一种动态构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