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测定了乙醇在环氧树脂(epoxy)/氨酯丙烯酸酯树脂(UAR)同步互穿网络(SIN)内的吸收曲线,它们能被所建立的传递模型--络合模型很好地关联.实验结果表明,络合模型所给出的模拟曲线能普遍地关联实验测定的吸收曲线,络合因子ωr的物理意义在于乙醇和SlN中的亲醇基团发生氢键化.ωr和实测的溶解度系数S、平均扩散系数D及渗透量P均与epoxy/UARSIN的组成有关,乙醇的传递主要在UAR相内进行.  相似文献   

2.
由于环氧树脂(epoxy)氨酯丙酸酯树脂(UAR)同步互穿网络(SIN)表现出明显的相分离形态,因此建立了非均相传递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epoxy/UAR SIN质量比范围内(100/0 ̄50/50),两个网络呈现出具有一定相畴尺寸的形态,用非均相模型能更好地关联实测的吸收曲线,关联因子Ψ的物理意义为分散相在连续相中的分散程度。随着epoxy/UAR SIN中UAR相的增加,Ψ增加,表明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通过分子设计技术合成了一系列侧链长度可以控制的接枝乙烯基酯树脂 (接枝VER :BO g VER ,2 0 0 g VER ,390 g VER) ,并用它们与甲苯二异氰酸酯合成的聚氨酯脲 (PUU)形成同步互穿网络(SIN) .通过DSC、SEM等考察了接枝VER的结构对PUU/接枝VERSIN的形态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在PUU/BO g VERSIN中 ,BO g VER网络主要与PUU网络中的硬段相容和互穿 ;对于PUU/ 2 0 0 g VERSIN而言 ,2 0 0 g VER网络与PUU网络中的软段和硬段均有一定的相容性 .由于这两种SIN中两个网络间均有一定的相容性和互穿 ,故这类接枝网络能显著地增强PUU网络 ,使材料的力学性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390 g VER网络本身存在的微相分离结构 ,使PUU/ 390 g VERSIN两个网络也存在显著的相分离形态 ,导致390 g VER网络对PUU网络的增强效果并不明显 .  相似文献   

4.
用微型反应注射成型机制备了以聚氨酯(PU)为弹性相的两类同步互穿聚合物网络(SIN),其刚性相分别采用保留仲羟基的乙烯基酯树脂(VERH)以及封闭仲羟基的乙烯基酯树脂(VERA)。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在线跟踪了这类互穿网络的生成过程,发现刚性网络抑制了PU网络中硬段有序结构的形成,两个网络间有一定程度的互穿,而两个网络间的化学键作用进一步削弱氢键强度。自旋—自旋弛豫时间的测定进一步表明网络间存在一定的互穿以及刚性相对于PU硬段结晶的抑制作用。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其SIN的形态有关。VERA网络对PU表现出明显的增强作用,而由VERH网络形成的SIN则由于体系相分离进程受到严重阻碍而使材料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5.
王贵友  胡春圃 《化学学报》2001,59(11):2012-2017
通过分子设计技术合成了两种侧链种类和长度可能控制的接枝乙烯基酯树脂(VER),并用它们与聚氨酯(PU)形成了同步互穿网络(SIN)。通过DSC,SEM,TEM,FTIR等考察了接枝VER的共聚单体对VERSIN的形态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共聚单体的接枝VER网络中的MMA链段与PU网络中的硬段有较好的相容性,导致这类PU/接枝VERSIN中两个网络间的相容性和互穿程度好于由苯乙烯为共聚单体时合成4SIN。因此,在这两类共聚单体合成的SIN中,由MMA形成的接枝VER网络增强PU网络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一系列液体氯丁二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共聚物(CP-HEMA)聚氨酯-聚苯乙烯互穿网络聚合物(PU-ST-IPN)。表征了物理性能和密度行为。密度效应在体系中较为明显,其增值为0.030g/cm3,同时其抗张强度的提高也是显著的。通过60%PU透射电镜照片,观察了微相分离形态结构。分散于PU相中的ST微区尺寸大约为500-4000Å。与PU-MMA-IPN体系比较,该体系相界分明,相分离程度大。直到60%PU,没有相转变发生,ST相是分散相,PU相是连续相。形成PU相的相对反应速率比苯乙烯的聚合速度快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微区尺寸分布和密度效应证明,此IPN体系在分散相的界面上两个网络是互穿缠结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点击化学(click)反应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聚(丙烯酸丁酯-b-甲基丙烯酸甲酯)(PBA-b-PMMA)环状嵌段聚合物.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凝胶渗透色谱对合成产物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热重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比较了PBA-b-PMMA环状嵌段聚合物与线性嵌段聚合物的热动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相近的玻璃化转变,而环状嵌段聚合物则表现出较高的热分解温度.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发现环状嵌段聚合物呈现的微相结构与线性嵌段聚合物完全不同,环状嵌段聚合物的相分离呈现连续-分散相结构,分散相(PBA)形态类似于蠕虫状,相畴尺寸在纳米尺度;退火后,相畴尺寸也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采用差热扫描分析、红外光谱、固体核磁、小角X光散射等方法研究了聚(β-羟基丁酸酯-co-β-羟基戊酸酯(P(HB-co-HV))/聚(对-羟基苯乙烯)(简称PVPh)共混物的相容性和形态。结果表明两组分间形成较强的分子间氢键,形成完全相容的共混体系。固体核磁结果表明P(HB-co-HV)/PVPh(50/50)在3.4nm尺寸上是完全均相的。小角X光散射结果表明,在等温结晶的共混物中无定形的PVPh分子分散在P(HB-co-HV)片晶之间与非晶的P(HB-co-HV)分子形成非晶区,从而使非晶区加宽,长周期增加。  相似文献   

9.
采用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对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P/PET)共混体系进行增容,研究了增容前后复合体系的相形态和流变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共混体系中当PP组分为分散相时,增容剂能够显著减小PP液滴尺寸,使其形状松弛时间减小,变形与破裂的剪切敏感性降低;当共混体系两组分配比处于临界相反转点周围时,增容剂则会导致其内部部分双连续与“海-岛”结构共存的复杂相形态消失,低频区模量频率依赖性的增加表明体系内部界面结合程度的增加;而当共混体系中的PET组分为分散相时,增容剂的引入对体系结构流变学影响较小,表明增容效果不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Ziegler-Natta催化剂进行丙烯多相共聚是制备聚丙烯多相共聚物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线性乙丙橡胶(EPR)极易发生流动会影响聚合物的颗粒形态和橡胶相的相形态,因此,本文通过在聚合中引入氯硅烷功能化非共轭α,ω-双烯烃,使其参与乙丙无规共聚并使EPR发生同步交联,以解决上述问题.结果显示,氯硅烷功能化非共轭α,ω-双烯烃引入后EPR分子链之间形成交联结构,有效抑制了EPR液滴的流动和聚集,使聚合物具有良好的颗粒形态,EPR相以较小的相畴尺寸均匀地分散在PP基体中,而且硅氯基团遇水发生缩合反应可进一步提高支化/交联效率,进一步稳定聚合物的相形态,聚合物的力学性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乙酯互穿网络体系(PMMA/PEALIPN)相分离和组分配比对其相逆转、相态结构及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对LIPN与其相应的混合乳液体系的结构和阻尼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LIPN体系由于存在网络的相互贯穿,与混合体系相比其相分离程度低,出现精细结构,密度较高.当丙烯酸乙酯(EA)含量低时,PEA呈细胞结构分散在PMMA连续相中,随EA量的增加,体系出现相逆转并在EA体积含量为48%至86%范围内呈两相连续,各种性能发生突变和具有高阻尼特性.实数模量的实验点服从用Halpin-Tsai-Nielsen模量上、下限方程和描述两相连续的对数混合律三个方程结合计算的理论曲线.  相似文献   

12.
PMPS/PMAc相容性与同步互贯聚合物网络的阻尼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互贯聚合物网络是一种聚合物合金 ,其组分的热力学性质决定组分间的相容性和微相结构 ,从而影响材料的阻尼性能 .采用同步互贯聚合物网络 (SIN)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聚苯基硅氧烷 (PMPS) 聚甲基丙烯酸酯 (PMAc)阻尼材料 ,用DMA和AFM等表征研究了其玻璃化温度转变行为与微观相态结构 .结果表明 ,由相容性好的组分制备的SIN材料阻尼值最高 ,tanδmax 可达 1 4,只有一个玻璃化温度转变峰 ,其微相结构为双相连续 ;组分介于相容与不相容之间时 ,所构成的SIN样品的tanδ≥ 0 3的温度区间最宽 ,可达 170℃ ,微相结构为单相连续 ;由相容性差的组分制得的SIN阻尼材料的内耗峰裂分为两个区间 .PMPS PMAcSIN材料的阻尼性能可以通过调节组分的相容性进行控制 .  相似文献   

13.
选用钛酸四丁酯作为聚乳酸(PLA)/聚碳酸酯(PC)的酯交换反应催化剂,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研究了流场中不同组分比的PLA/PC共混体系酯交换反应机理及酯交换反应对不同组分比的共混体系相形态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在PLA/PC共混体系中是否含有催化剂,酯交换反应次数、参与酯交换反应的PC的含量、生成的共聚物中PC链段的含量及生成的共聚物的总质量和总摩尔数均随组分中PL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催化剂的加入更拉大了这种差距.主要原因是与PC作为连续相相比,当PLA作为连续相时PLA链段沿界面的取向程度更高,从而导致进行多次酯交换反应的几率增加.添加催化剂后,影响酯交换反应的主导因素发生变化,从而导致PLA/PC 30/70体系界面反应的机理发生改变.钛酸四丁酯有效地促进了PLA/PC体系的酯交换反应,使分散相的尺寸都得到不同程度降低,尤其当PLA为连续相时催化产生的共聚物的总摩尔数更多,从而使PLA为连续相时的分散相粒径较PC为连续相时降低的更多.  相似文献   

14.
熔融共混制备了不同组分比的聚乳酸(PLA)/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共混物,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溶剂选择性蚀刻和旋转流变仪研究了共混物不相容的相形态及其黏弹响应.研究结果表明,PLA/EVA共混物为典型的热力学不相容体系,两基体组分间的界面张力约为2.2 mN/m;因此随组分比的不同,共混物表现出"海-岛"分散和双连续的不相容相形态;体系中EVA的相反转浓度约为50 wt%~60 wt%,这与黏性模型对相反点预测的结果一致;与双连续相形态的体系相比,乳液模型能够更好的描述具有"海-岛"分散形态的体系的线性黏弹响应,共混体系相对较宽的相反转区域主要源于两组分间较大的弹性比以及EVA自身的屈服行为.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乙酯互穿网络体系(PMMA/PEALIPN)相分离和组分配比对其相逆转、相态结构及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对LIPN与其相应的混合乳液体系的结构和阻尼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LIPN体系由于存在网络的相互贯穿,与混合体系相比其相分离程度低,出现精细结构,密度较高.当丙烯酸乙酯(EA)含量低时,PEA呈细胞结构分散在PMMA连续相中,随EA量的增加,体系出现相逆转并在EA体积含量为48%至86%范围内呈两相连续,各种性能发生突变和具有高阻尼特性.实数模量的实验点服从用Halpin-Tsai-Nielsen模量上、下限方程和描述两相连续的对数混合律三个方程结合计算的理论曲线.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光学显微镜(OM),小角X射线散射(SAXS)等方法研究了聚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在聚乙烯(PE)膜上辐射接枝物的形态结构.观察了微相结构随接枝条件变化规律.HEMA为支链的接枝共聚物的基本形态是高度分散的HEMA微区(约几百A)存在于PE连续相中的两相体系.随接枝量增加,微区形态发生变化.SAXS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接枝共聚物相分离的形态结构,并利用Tsvankin-Buchanan公式计算了共聚物的长周期、无定形层厚及一维结晶度.  相似文献   

17.
聚氨酯脲—丙烯酯酯水分散液的粒径及形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羰基含量、异氰权酯指数(〖-NOO〗/〖-OH〗、聚氨酯脲与聚丙烯酸酯组成比(PUU/PA)以及一系列制备江艺因素对聚氨酯脲-丙烯酸酯(PUA)水分散液粒子尺寸及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羰基含量和PUU/PA组成比增大或异氰酸酯指数减小都会导致分散液粒径减小;PUA中PA含量越大,PUA水分散液粒子形态越不规整;工艺因素如搅拌强度、升温速率等对PUA水分散液粒子尺寸及形态的影响不符合传统乳液聚  相似文献   

18.
在T形微通道中,以错流剪切的分散方式实现了微米级分散气泡的制备,并以NaOH水溶液吸收CO2为对象,考察了气.液微分散体系的分散规律和传质性能.通过考察两相流速对气泡分散尺寸的影响,建立了预测气泡形成尺寸的数学模型.根据气泡的初始分散尺寸、流动阶段的体积变化以及传质完成后的尺寸,首次测定和区分了气泡形成阶段和运动阶段的传质量,建立了原位测定气泡分散流传质系数札的方法,并考察了两相流量对札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微通道中气泡的形成时间很短,形成阶段的传质量在总传质量中所占的比例很低.气泡分散流的传质系数主要受液相流量的影响,气相流量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基于实验结果,建立了计算传质系数鼠的无因次准数关联,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9.
无皂乳液聚合制备光敏聚合物微球及其光响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丰  于媛媛  汪长春 《化学学报》2008,66(7):697-701
利用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1H NMR)对所制备的光敏可聚合单体重氮萘醌苯磺酸甲基丙烯酸羟乙酯(DNQMA)进行了表征.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制备DNQMA与甲基丙烯酸叔丁酯(t-BMA)的共聚合光敏微球. 利用紫外光谱(UV/Vis)、动态光散射(DLS)、扫描电镜(SEM)对光敏微球在光照前后形态的变化进行了表征. DLS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分散液中, 光敏微球的尺寸随光照时间的增加, 先增大, 然后达到平衡. 这与紫外光谱中DNQMA特征吸收达到饱和的时间相一致. SEM研究结果表明光敏微球的形态在光照后破坏很严重, 并基本解体.  相似文献   

20.
不完全相反转乳化过程分散相水滴形态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反转乳化技术是制备高分子树脂水基分散体系的新方法[1~4].相反转指多组分体系(如油/水/乳化剂)中的连续相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如在油/水/乳化剂体系中,其连续相由水相向油相(或从油相变为水相)的转变.在连续相转变区,体系的界面张力最低,因而分散相的尺寸最小.同理,可利用相反转技术直接将高分子树脂乳化为尺寸很小的水基微粒,即制备高分子树脂的水基分散体系.由于高分子树脂的粘弹性及相反转过程的复杂性,对高分子树脂的相反转乳化过程的机理研究较少.杨振忠[5]等通过调节高分子非离子型乳化剂浓度,可以有效地控制相反转完善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