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hemoselective,living/controlled polymerizations of allyl methacrylate(AMA) and vinyl methacrylate(VMA) with/without methyl methacrylate(MMA) by using the phosphonium ylide/organoaluminum based Lewis pairs(LPs) have been realized.The P-ylide-2/AIMe(BHT)2(Pylide-2=Ph3P=CHMe and BHT=2,6-iBu2-4-MeC6H2O) was demonstrated to be superior by which homopolymers PAMAs(Mn=27.6-111.5kg/mol and ?=1.14-1.25) and PVMAs(Mn=28.4-78.4 k...  相似文献   

2.
采用(C13H8CH2CH2(NCHCCHN)■)Lu(CH2SiMe3)2 (1)、Ph2P(=NDip)(NDip)Lu■(THF)(Dip=■)、Ph2P(=NDip)(■)Lu(CH2SiMe3)2(THF)(3)和Ph2P(=NDip)(■)Sc(CH2SiMe3)2(THF)(4) 4种稀土催化剂,催化2-对甲基苯基-1,3-丁二烯(2-MPBD)均聚合.通过核磁共振(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等对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催化剂1对2-MPBD聚合活性低,3,4-选择性低(65.2%);催化剂2几乎无催化活性;催化剂3和4表现出非常高的催化活性(2 min转化率达100%)和3,4-选...  相似文献   

3.
高东静  胡泓梵  崔春明 《化学学报》2013,71(8):1125-1128
制备了芳基亚胺-脒基稀土二烷基化合物[NNN]Ln(CH2SiMe3)2 {[NNN]=[2-C(H)NDippC6H3NHC(Ph)NDipp], Dipp=2,6-i-Pr2C6H3, Ln=Y (2), Sm (3)}, 2和3通过了1H NMR, 13C NMR, IR和元素分析测试, 通过X-ray确定了化合物2的晶体结构. 加入[Ph3C][B(C6F5)4]和烷基铝, 两个化合物均能高效催化异戊二烯聚合, 具有较好的3,4-选择性(88%), 中等的立体选择性(rr=50%), 较高的分子量(Mn=6.8×104)和较窄的分子量分布(Mw/Mn=1.15). 同时发现, 烷基铝和[Ph3C][B(C6F5)4]的比例影响催化聚合的区域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赵华  孙宏建  王麟  李晓燕 《化学学报》2015,73(12):1307-1310
利用CoMe(PMe3)4或者CoMe3(PMe3)3与[PCP]-钳式配体,[Ph2P(ortho-C6H4)]2CH2(1),室温下反应,在实现碳氢键活化的同时,合成了钴的钳式配合物[PCP]Co(I)(PMe3)(2).配合物2与卤代烃C6Cl6, EtBr, n-BuBr以及CH3I反应,分别生成了单电子氧化加成产物3~5,[PCP]Co(II)X(PMe3)[X=Cl(3), Br(4), I(5)]. 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了配合物2~6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3个β-羟亚胺配体(2,6-emPr2C6H3)N=C(Ph)CH2CH(Ph)OH(1a), (2,6-emPr2C6H3)N=C·(Ph)CH2C(Ph)2OH(1b)和(2,6-emPr2C6H3)N=C(Ph)CH2C(C12H8)OH(1c)及其二(β-羟亚胺)二氯化钛配合物[(2,6-emPr2C6H3)N=C(Ph)CH2CH(Ph)O]2TiCl2(2a), [(2,6-emPr2C6H3)N=C(Ph)CH2C(Ph)2O]2·TiCl2(2b)和[(2,6-emPr2C6H3)N=C(Ph)CH2C(C12H8)O]2TiCl2(2c)的合成, 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在助催化剂甲基铝氧烷(MAO)作用下, 以化合物2b为主催化剂, 研究了Al/Ti摩尔比、 反应时间、 温度和聚合压力等对乙烯聚合的影响, 发现该催化体系在较宽的反应条件下均可得到很高分子量的聚乙烯, 熔点均在140℃左右. 以化合物2a~2c为主催化剂对乙烯进行催化聚合, 发现在β碳位上取代基的立体位阻对催化剂活性有很大影响. 当化合物2b上引入2个苯基取代基时, 催化剂显示出最佳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李波  周海燕  马海燕  黄吉玲 《化学学报》2023,(10):1280-1294
设计并合成了12个亚乙基桥联双茚类锆、铪配合物meso-/rac-1~7[ansa-C2H4-(3-R-4,7-Me2-C9H3)2MCl2:M=Zr R=nBu (meso-/rac-1),iPr (meso-2),CH2Cy (meso-/rac-3),Bn (meso-/rac-4),CH2C6H4(4-CH3)(meso-/rac-5);M=Hf,R=CH2C6H4(4-CH3)(meso-/rac-7);ansa-C2H4-{2-Me-3-Bn-5,6-[1,3-(CH2)3]C9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此报道了一种未曾发现的有趣现象:尽管[Au23(SC6H11)16]、Au24(SC2H4Ph)20 (Ph:苯环)、Au36(TBBT)28 (TBBTH:对叔丁基苯硫酚)、Au38(SC2H4Ph)24、混合Aux(SC2H4Ph)y团簇及3 nm的金纳米粒子有不同的组成、结构、尺寸和保护性硫醇配体,但它们在三苯基膦(PPh3)作用下,均能统一地经由亚稳的[Au11(PPh3)8Cl2]2+最终转化为稳定的双二十面体[Au25(PPh3)10(SR)5Cl2]2+ (SR:硫醇配体)。换句话说,三苯基膦是这些硫醇保护的纳米粒子的统一转化器。然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柠檬酸盐(Citrate)保护的金纳米粒子和[Ag25(SPhMe2)18] (Me:甲基)在同样的条件下,却不能转化为[Au25(PPh3)10(SR)5Cl2]2+或[Ag25(PPh3)10(SR)5Cl2]2+,暗示了硫醇保护的金纳米粒子具有与三苯基膦反应的独特性能。另外,我们考察了配体对双二十面体[Au25(PPh3)10(SR)5Cl2]2+团簇荧光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The N,N,N’-ferrous chloride complexes,[2-{CMeN(2,4-(CHPh)2-6-FC6H2)}-6-(CMeNAr)C5H3N]FeCl2(Ar=2,6-Me2C6H3 Fe1,2,6-Et2C6H3Fe2,2,6-iPr2C6H3 Fe3,2,4,6-Me3C6H2 Fe4 and 2,6-Et2-4-MeC6H2 Fe5),each possessing one N-2,4-dibenzhydryl-6-fluorophenyl group,were readily...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4种Sm3+配合物, 即{[SmZn(2,5-pdc)2(tp)0.5(H2O)]·2H2O}n(1), [Sm2Zn2(C6H5COO)10(Imh)2(H2O)2](2), {[Sm2(NO2C6H4COO)6(H2O)4]·H2O}n(3)和{[SmN(CH2COO)3(H2O)2]·H2O}n(4)[2,5-pdc=2,5-吡啶二羧酸根, tp=对苯二甲酸根, C6H5COO=苯甲酸根, Imh=咪唑, NO2C6H4COO=对硝基苯甲酸根, N(CH2COO)3=氨三乙酸根]. 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 在室温下测定了其红外光谱、 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以及在近红外区和可见区的发射光谱. 结果表明, 4种配合物在近红外区或可见区均出现Sm3+离子的特征发射. 这是形成配合物后, Zn-配体部分和配体对Sm3+离子发光的敏化作用所致. 此外, 讨论了不同有机配体或d过渡金属离子对Sm3+离子发光的影响, 并分析了配合物中Sm3+离子的近红外发射带位移、 劈裂和加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于凤丽  王睿 《化学学报》2014,72(1):105-113
合成了四种有机-无机型杂多酸催化剂,包括[π-C5H5NC16H33]3[PW4O16],[π-C5H5NC16H33]3[PMo4O16],[π-C5H5NC12H25]3[PW4O16]和[π-C5H5NC12H25]3[PMo4O16]. 以有机硫的正辛烷溶液为模拟油品,H2O2为氧化剂,乙腈为萃取剂,在两相体系中,考察了上述四种催化剂对模拟油品中二苯并噻吩(DBT)氧化脱硫的催化活性. 结果表明,[π-C5H5NC16H33]3[PW4O16]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 采用[π-C5H5NC16H33]3[PW4O16]进行后续研究发现,反应完毕,[π-C5H5NC16H33]3[PW4O16]以沉淀的形式析出,可以重复利用且脱硫效果很好. 研究表明,上述有机-无机型杂多酸属于相转移催化剂,氧化脱硫反应体系属于反应控制相转移催化体系. 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由于电子云密度和空间位阻效应共同的作用,DBT、噻吩(TH)、苯并噻吩(BT)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DMDBT)脱硫由易到难的顺序为DBT >4,6-DMDBT >BT >TH,并分别通过GC-MS分析确定它们的氧化产物. 将[π-C5H5NC16H33]3[PW4O16]进一步应用于柴油氧化脱硫,其中硫含量由355 mg/kg (mg/kg等同于ppmw)降至26 mg/kg,去除率达92.7%. 利用上述四种有机-无机型杂多酸作催化剂,研究DBT氧化反应过程动力学,确定DBT的表观反应级数均为一级,表观活化能为47.9~55.4 kJ/mol.  相似文献   

11.
为使不对称Ru-Fe化合物能在表面上自组装形成单分子膜,对trans-RuCl(dppm)2(C≡CFc)[Fc=C5H4FeC5H5,dppm=(C6H5)2PCH2P(C6H5)2](1)进行修饰,得到Ru(dppm)2(C≡CFc)(C≡CPhOCH3)(2),[Ru(dppm)2(C≡CFc)(N≡CCH2CH2NH2)][PF6](3)和[Ru(dppm)2(C≡CFc)(N≡CCH2CH2NHC(O)·(CH2)10SH)][PF6](4),并详细研究了该系列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循环伏安结果显示出Ru周围配体得失电子能力的差别,直接影响了Ru中心的氧化-还原性,但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共轭的炔键传递到二茂铁中的Fe中心.化合物4可以在Au表面上自组装形成稳定、有序的单分子膜.还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单分子膜的形成过程及其表面覆盖率.  相似文献   

12.
[Ru3(CO)12]与Lawesson试剂[(MeOC6H4PS2)2]反应,合成、分离并用谱学表征了产物三核钌羰合簇[(μ-H)2Ru3(CO)93-P)](Ⅰ)和四核钌羰合簇[(Ru4(CO)103-S)(μ3-PC6H4OMe)](Ⅰ).X射线衍射测定了的晶体分子结构,表明含有1个裸磷原子作为面桥基配体,并具有颇短的Ru-Ru键距,该价电子数为49e的簇合物对氧和水稳定.谱学分析表明,化合物具有四面体型的Ru4簇心,其三角形面上分别具有面桥基μ3-S和μ3-PC6H4OMe基配体.  相似文献   

13.
周朝晖  洪麒明  邓远富 《化学学报》2004,62(24):2379-2385
在pH=2.5~4.0的条件下,以四氯化钛、过氧化氢和氨三乙酸为原料反应得到四种过氧酸钛配合物(NH4)4[Ti2O~(O2)2(ta)2]·4H2O (1), K4[Ti2O(O2)2(ta)2]·6H2O (2), Sr2[Ti2O(O2)2(ta)2]·10H2O (3)和Ba2[Ti2O(O2)2(ta)2]·10H2O (4) (H3ta=C6H6O6N).配合物的EA, UV-vis, IR和X射线单晶分析表明它们含有相同的双核过氧氨三乙酸钛的阴离子结构,钛原子与过氧基团、四齿氨三乙酸和桥氧七配位.3和4中的阳离子锶和钡分别与周围的水分子和羧基氧形成九配位和十配位.配合物1, 3和4在空气中600℃分解,XRD分析表明分别得到金红石型TiO2, SrTiO3和四方BaTiO3纯相.  相似文献   

14.
四核钴羰基簇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Co2(CO)8与有机杂环二硫代次膦酸盐SP(C6H4OR)(S)N(C6H5)NC(Me)(R=Me,Et)反应,得到两类4个含S,P桥基配体的四核钴羰基簇合物Co4(CO)104-S)[μ4-P(C6H4OR)](1:R=Me;3:R=Et)和Co4(CO)103-S)[μ2-P(C6H4OR)N(C6H5)NC(Me)](2:R=Me,4:R=Et).在反应中,前配体中的PS键以及C-S,P-S,P-N键劈开,产生的分子片与金属钴原子配位,组建成新的羰基钴簇.对这4个簇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IR,1HNMR和MS谱学表征,并测定了簇合物4的晶体结构,该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a=1.9065(4)nm,b=1.0081(2)nm,c=1.6663(3)nm,β=97.36(3)°,V=3.1704(11)nm3,Z=4,Dc=1.743g/cm3.Co1Co3Co4呈三角形分布,其中Co-Co平均键长为0.251nm,而Co2在该三角平面的一侧,Co2-Co3键为0.269nm.该簇合物分子骨架为三角钉型结构,每个Co原子的立体几何均为变形八面体,但配位环境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生物活性含硅有机锡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近年来含硅有机锡化合物的进展进行了综述,结构和活性关系的研究表明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主要取决于硅原子上的取代基,生物活性大小顺序为:(Me3SiCH2)3SnY>>(PhMe2SiCH2)3SnY>(Ph2MeSiCH2)3SnY,(PhCH2Me2SiCH2)3SnY.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p-CH3OC6H4)2TeO存在下M2(CO)10(M=Mn,Re)的CO取代反应速率及活化参数。其表观速率常数分别与M2(CO)10和(p-CH3OC6H4)2TeO的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本文所建议的缔合机理与前人用(CH3)3NO作氧原子转移试剂的相应反应所提出的机理相似。讨论了在(CH3)3NO和(p-CH3OC6H4)2TeO存在下影响M2(CO)10的CO取代反应速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系列Ln(Ⅲ)配位聚合物(Ln=Eu,Sm,Tb,Pr,Gd)的合成及其荧光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艳红  李野  牛淑云  金晶  迟玉贤 《应用化学》2010,27(9):1055-1060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4个具有1D结构的Ln(Ⅲ)配位聚合物,[Eu2(C9H7O2)6(C9H7O2H)(C2H5OH)]n(1)、[Sm(C9H7O2)3]n(2)、[Tb(C9H7O2)3]n(3)和[Gd(C9H7O2)3]n(4)(C9H8O2=肉桂酸)。 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它们的结构。 这4个Ln(Ⅲ)配合物中,Ln(Ⅲ)的配位数均为9,桥配体均为肉桂酸根,但其配位方式有差异。 对配合物进行了IR、UV-Vis-NIR和荧光光谱等表征。 分析了各配合物的荧光发射,结果表明,在可见区,配合物1发射较明显的红光,配合物2、3发射绿光,配合物4发射蓝光,但很弱。 讨论了具有刚柔相混杂性质的肉桂酸配体对配位聚合物的构筑及稀土离子发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赵一新  崔孟忠  唐小真  王曙光 《化学学报》2005,63(14):1257-1262
在B3LYP/6-31+G(d)的水平上, 对两种含有手性Si原子的新型有机硅单体Si2(CH3)2H2N2(C2H5)4和Si4(CH3)4H4N2(C6H5)2的几种异构体进行了研究, 在全参量几何构型优化的基础上, 进行了简谐振动频率计算, 同时对所研究的体系进行了热力学性质和低能激发态的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计算. 理论计算表明, 构象异构体之间的红外光谱差异不大, 热力学和低能激发态性质也相似; 顺/反结构相似的异构体之间红外光谱差异不大, 但热力学和低能激发态性质却呈现差异; 旋光异构体或顺/反结构相差较大的异构体之间, 红外光谱和热力学及低能激发态性质有明显的差异. 从理论上解释了实验红外光谱中Si—H振动峰的裂分是由异构体的存在所致, 并找到裂分峰所对应的异构结构. Si—H键振动频率与其键长相关.  相似文献   

19.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20(8):1172-1178
利用Co2(CO)8与[Cl3CC(O)OCH2]2的反应合成了以C(O)OCH2CH2OC(O)桥联两个Co3C四面体骨架为特征的新型双四面体簇合物[(CO)9Co33-C)C(O)OCH2]2(1);1与不同物质的量比的Na[M(CO)3C5H4R](M=Mo,W;R=H,C(O)Me)反应,得到一步交换的产物(CO)9Co33-C)C(O)OCH2CH2OC(O)(μ3-C)Co2M(CO)8(C5H4R)[M=Mo,R=H(2);M=Mo,R=C(O)Me(3);M=W,R=H(4);M=W,R=C(O)Me(5)]或两步交换的产物[(C5H4R)(CO)8Co2M(μ3-C)C(O)OCH2]2[M=Mo,R=H(6);M=Mo,R=C(O)Me(7);M=W,R=H(8);M=W,R=C(O)Me(9)].5或9分别与Na[Mo(CO)3C5H5]以12的物质的量比反应得到含一个手性四面体骨架(CoMoWC)的(C5H5)(CO)8Co2Mo(μ3-C)C(O)OCH2CH2O·C(O)(μ3-C)CoMoW(CO)7(C5H4C(O)Me)(C5H5)(10)或含两个手性四面体骨架(CoMoWC)的[(C5H5)(C5H4C(O)Me)(CO)7CoMoW(μ3-C)C(O)OCH2]2(11);对化合物1_11进行了CH元素分析、IR和1HNMR等表征.结果表明,在金属交换反应中处于不同簇环境下的Co(CO)3基团反应活性不同.对化合物1进行了晶体X射线衍射分析.化合物1的晶体属单斜晶系,P21/n(#14)空间群,晶胞参数a=0.933 0(2)nm,b=1.519 7(4)nm,c=1.178 3(4)nm,=91.16(2)°,Z=2,F(000)=972.分子结构呈中心对称.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以2种V形羧酸[1,3-苯二甲酸(H2BDC)和5-羟基-1,3-苯二甲酸(H2OIP)]与钼酸铵进行反应, 得到了 2种有机酸根与无机酸根缩合构成的杂化砷钼酸盐: (NH4)17H4[(AsMo6O21)2(AsMo6O23)(BDC)4]·28H2O(1)和 (NH4)5Cs8H6[(AsMo6O21)3(OIP)5]·40H2O(2). 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对2种化合物进行了结构分析, 发现二者均为三聚结构. 对2种化合物的光致变色及热致变色性质进行了研究, 发现在氙灯照射下2种化合物均可在5 min内变色. 当将2种化合物的样品加热到373 K时, 均出现颜色变化, 并随着温度升高颜色逐渐加深. 光致变色与热致变色过程前后的EPR检测结果均提示化合物的颜色变化与MoVI转化为MoV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