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钋的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钋的发现 1898午居里夫人在研究铀矿时发现它的放射性大于其中铀含量应有的放射性,她认为必有新的元素存在。经过不断的工作,分解了大量沥青铀矿石,最后用铋载带分离出一种放射性很强的新元素,为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命名此元素为钋。钋也是由于本身放射性的特征而被发现的第一个元素。自然界中的钋 Po~(210)是铀镭系中Bi~(210)衰变的产物,与铀镭伴生在一起,但含量很少,在最富钋的铀矿石中每吨含有约100微克。除Po~(210)外,铀矿中还含有钋的同位素  相似文献   

2.
张清建 《大学化学》1991,6(3):56-60
1896年,H.Becquerel发现物质的一种新的性质——放射性。1898年,Curie夫妇自沥青铀矿发现两个新的放射性元素——钋和镭。次年,A·L·Debierne又从沥青铀矿中分离出锕。这段时间,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密切合作,放射性的研究形成了热潮。不久,又从铀、钍、锕中分离出许多“新”的放射性元素来  相似文献   

3.
周雁翎 《化学通报》2011,74(5):470-473
2010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居里夫人文选>,这本书属于该出版社出版的"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中的一种,以已经出版的三十余种"元典"中,这本书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是非常重视自然科学的。关于自然科学,他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他在早期,还专门写过几篇自然科学的重要论文,“说鈤”(《鲁迅全集》7卷385页)就是其中的一篇。鲁迅的“说鈤”,是我国最早介绍法国居里夫人(鲁迅译为古篱夫人)发现镭的经过的论文。这篇论文写于一九○三年,并于同年十月发表于当时的革命杂志《浙江潮》。鲁迅发表“说鈤”,和居里夫妇发现镭仅距五年时间,而和从沥青矿中提纯镭并  相似文献   

5.
放射性的来源有天然放射性和人工放射性两类。天然放射性的来源有 :宇宙射线和自然界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天然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很多 ,在自然界分布也很广。岩石、土壤、天然水、大气及动植物体内都可能含有天然放射性核素 ,主要有铀2 35、钍2 32 、氡2 2 2 、钾4 0 、碳14 、硼7等。海水中主要是钾4 0 ,其次是铷87及铀系元素 ;地下水主要是铀2 35、镭2 2 6 、氢2 ;大气中主要有氢3、钍射气及其“子系” ;动植物组织中主要是钾4 0 、镭2 2 6 、碳14 、铅2 10 和钋2 10 等。豆类作物含钾4 0 最高 ,约为 1 0微微居里 /克。人工放射性是指用加速…  相似文献   

6.
简要回顾了放射性发现和研究的历史进程,阐明了这一重大发现对原子物理学和核化学及社会发展的伟大意义,歌颂了贝克勒尔、居里夫人、卢瑟福等老一辈科学家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和顽强不息的探索精神,以及坦诚无私造福人类的高尚情操。他们不仅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激励着我们在前辈开辟的道路上披棘斩荆,奋发进取。  相似文献   

7.
(一)放射化学分离法的重要意义和特点自从1898年放射化学诞生直到现在放射化学的分离方法在整个放射化学的发展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放射化学历史里有许多划时代的重大发现,譬如1898年老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1934年约居里·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以及1939年Hahn和Strassman发现铀-235的裂变现象,都借助了放射化学分离方法而实现的。今天,放射化学的各个研究领域里,如核燃料的回收和再生,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和制备,裂变产物的研究,超铀元素和其他新元素的研究等等也都需要和分离工作密切结合起来进行。为什么分离工作在放射化学里起着这样重要的作用呢?放射化  相似文献   

8.
基于稀土矿石中伴生的钍(Th)、铀(U)、镭(Ra)等天然放射性核素在湿法冶炼过程中富集于废渣,它们衰变可释放出氡(Rn)。以活性炭吸附、二甲苯闪烁液静态和动态吸收3种方法捕集Rn,应用液闪系统测定了两种稀土湿法冶炼废渣中Rn的放射性活度。测量结果表明,废渣中Rn的放射性比活度(Bq.kg-1)表现出较高水平,且在不同废渣中具有明显差异,为综合评估稀土厂"三废"的放射性及其危害性提供了依据;从3种方法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以二甲苯闪烁液静态吸收后用液闪法测定Rn的程序。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自然界中许多元素的原子量近乎是整数,但又有些元素不像是整数?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这问题,虽则布特列洛夫曾经预言过:元素内部可能是不均匀的,但直到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镭以前,是无人能够真正地回答的。紧随着镭,用同样的放射化学方法,也发现了铜(Ac)、射钍(RTh)和新钍(MTh),尤其在1907年发现了锾(Io)以后,证明锾和钍的化学性质完全相似,如果这两种元素的盐混和起来,那末即使用任何化学方法,再也不能把它们分离了。以后几年,德国的麦克华德与基特门(Marckwald & Keet-man)用最灵敏的放射化学方法,奥国的威斯巴赫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确切的致病机理尚不清楚,其中环境因素引起的神经毒素假说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提出了关于内源性神经毒素恶性循环导致PD的假说.为了验证该假说,建立了定位注射6-OHDA单侧损毁黑质.纹状体的PD Wistar大鼠模型,并采用HPLC-ESI-TOF分别检测了PD模型大鼠和对照组大鼠脑健侧和受损侧的黑质、纹状体中Sal和NMSal的含量.结果表明,PD模型大鼠受损侧黑质-纹状体中Sal和NMSal的含量都比健侧及其他对照组高,说明PD模型受损侧内源性儿茶酚胺异喹啉类神经毒素导致的恶性循环严重,对假说的验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检测配饰材料中的天然放射性,用γ能谱法测定了钨钢表壳材料中放射性核素镭-226、钍-232和钾-40的放射性比活度;中子活化分析方法研究了作为手表壳体的钨钢配饰材料的基本成分,为科学选择配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氟18是用于临床和临床前研究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放射性药物中最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至今已发现发展出多种标记方法.亲核性18F氟源由于易于操作且具有高放射性比活度,在氟标记反应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引入氟原子可调节药物分子的空间构象和电性,也能影响其极性、亲脂性和解离常数等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芳香环本身代谢稳定性好,是理想的氟标记载体.亲核型氟源参与的芳香环氟-18标记反应为放射性药物的标记,具有高效、操作简便、反应条件温和及原子经济性等优点,为氟-18标记提供了一条新途径.根据标记前体结构的不同,综述了近年来亲核型氟源参与的芳香环氟-18标记方法领域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部分反应的机理,并对本领域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李鸯鸯  袁振东 《化学教育》2022,43(10):124-129
1789年,普鲁士分析化学家克拉普罗特提出黄锆石中含有一种新土质,并将其命名为“锆土”,锆元素假说正式形成。随后,锆的原子重量的测定以及锆元素在元素表中位置的确定,促进了锆元素假说的发展。1914年,荷兰工程师勒利和汉布格首次制得纯度较高的金属锆,这使得锆元素假说得以证实,锆元素概念正式形成。从1924年至2020年,锆同位素的发现使人们对锆元素有了新认识,促使了现代锆元素概念的形成。锆元素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是元素的发现史,也是化学思想和化学方法的演进史。  相似文献   

14.
何法信  高萍 《化学通报》1996,(12):41-47
简要回顾了放射性发现和研究的历史进程,阐明了这一重大发现原对子物理学和核化学及社会发展的伟大意义,歌颂了见克勒尔、居里夫人、卢瑟福等老一辈科学家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和顽强不息的探索精神,以及坦诚无私造福人类的高尚情操。他们不仅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理财富,而且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激励着我们在前辈开辟的道路上披棘斩荆,奋发进取。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1897年 Dolton 提出了原子假说,标志着做为科学的一个分支——化学的诞生。从那以后,分子结构一直是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按着 Dolton 的原子论,“原子保持它的性质不变,即使当它与其它原子结合时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原子做为客观的实体,它存在于分子之中,并通过键网络把它们联接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单原子催化剂在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光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增值的含碳化学品或燃料是解决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的一种可持续性方法. 开发高效、 廉价及高稳定性的光催化剂是提高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CO2RR)效率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单原子催化剂由于具有原子利用率高及电子环境可调等特性而在催化领域被广泛研究. 在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中, 金属单原子的加入不仅可调节光催化剂的能带结构及吸光性能等物理性质, 还可以有效提高其光生电荷转移效率, 并为研究光催化反应机理提供理想的平台. 近年来, 单原子光催化剂在二氧化碳还原领域的研究发展迅速. 本文综合评述了单原子催化剂在光还原二氧化碳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不同载体的单原子催化剂的典型研究成果, 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单原子催化剂是一类以相互孤立的单个金属原子作为催化活性中心的、 具有高原子经济性及高活性的负载型催化剂, 被广泛应用于能源电催化领域. 近年来, 通过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与活性中心金属原子配位, 构建具有异原子配位结构的单原子材料, 展现了优异的电催化性能. 研究发现, 这种不对称的配位结构有效调控了中心金属原子的电子结构, 优化了催化反应的吸附和脱附能量, 提高了电催化的性能. 本文综合评述了具有异原子配位结构碳基单原子电催化剂的合成策略、 表征技术与方法, 以及在前沿能源电催化应用中的催化剂性能与结构之间的构效关系, 并展望了异原子配位结构碳基单原子电催化剂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8.
实现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商业化应用亟需开发出低成本的高效氧还原(ORR)电催化剂以替代昂贵的Pt基材料.过去十余年,研究人员对由M-Nx活性位点和富缺陷碳质基底组成的热解M-N-C基单原子催化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性能并降低成本.其中, Fe-N-C基单原子催化剂表现出了较好的催化性能和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单原子催化剂中引入另一种金属原子组成的双原子催化剂具有特殊的几何构型和电子结构,有利于反应过程中原子间相互作用,使催化性能进一步提高.其中,在Fe-N-C基催化剂中引入另一种金属原子组成的Fe-M-N-C双原子催化剂(M代表金属)可以进一步激发Fe-N-C催化剂的本征活性,相关研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Fe-M-N-C基双原子催化剂催化ORR过程的研究进展.首先,讨论了双原子催化剂催化ORR的机制,其中引入的第二种金属原子通过协同和/或调制效应发挥作用.其后,系统总结了Fe-M-N-C的合成方法、表征技术和计算方法,以进一步推动双原子催化剂的研究.再后,根据金属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双原子催化剂分为Ma...  相似文献   

19.
董莉  袁振东 《化学教育》2022,43(23):119-122
1781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白钨矿中发现了钨酸,预测其中一定含有一种新金属元素,并将其命名为钨(Tungsten)。1783年,西班牙化学家德鲁亚尔兄弟从黑钨矿中成功提取出了舍勒所说的新金属单质,将其命名为钨(Wolfram)。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原子论的提出,赋予钨元素新的含义:具有一定质量的钨原子。1930年以后,钨同位素的发现使人们对钨元素有了新认识,并逐渐形成了现代钨元素的概念。关于钨元素的认识经历了从假说到客观存在、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历程。钨元素概念的演变体现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水合电子     
18世纪中期,由于氧气的发现建立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彻底推翻了以前的燃素学说,使化学理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发现(电子、原子核、放射性),揭示了原子具有复杂的结构.推翻了原子不可分的理论,奠定了近代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