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气相流动吸附法制TiO2/γ-Al2O3,复合载体,浸渍法担载一定量MoO3或CoO-MoO3,用XRD,LRS和TPR等技术考察了Mo或Co-Mo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和还原性能。结果表明,覆盖在γ-Al2O3上的TiO2能减弱MoO3与γ-Al2O3之间的相互作用,明显改善Mo催化剂的表面结构,促进MoO3的还原。适量CoO助剂的加入能促进MoO3在载体表面的分散。  相似文献   

2.
V2O5在载体表面的分散状态与表面酸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XRD,XPS研究了V2O5在γ-Al2O3,SiO2,TiO2等载体上的分散状态,测定了最大分散容量。结果表明,V2O5在γ-Al2O3和SiO2上能形成亚单层分散,分散容量分别为理论单层量的60%和45%;V2O5在TiO2上优先形成单层,然后形成多层结构。V2O5在γ-Al2O3上分散可使表面酸性有所增加;V2O5在SiO2上分散使表面酸性剧增,酸位数和表面V^5+的摩尔比高达0.5左右;  相似文献   

3.
应用XPS对MoO3/TiO2-Al2O3体系的MoO3在TiO2-Al2O3载体上的存在状态及其对H2S的吸附和脱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oO3在TiO2-Al2O3表面存在分散状态的不同,这导致了对H2S吸附性能的不同,在相同的条件下,吸附剂的0.15gMoO3/gTiO2-Al2O3时具有最大载硫量,且随吸附温度的升高载硫量也增加,达饱和对S/Mo原子比接近1,较好的氧化脱附温度为15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流动吸附法制TiO2/γ-Al2O3,复合载体,浸渍法担载一定量MoO3或CoO-MoO3,用XRD,LRS和TPR等技术考察了Mo或Co-Mo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和还原性能。结果表明,覆盖在γ-Al2O3上的TiO2能减弱MoO3与γ-Al2O3之间的相互作用,明显改善Mo催化剂的表面结构,促进MoO3的还原。  相似文献   

5.
WO_3在TiO_2/γ-Al_2O_3和在TiO_2/SiO_2复合载体表面的分散状态和最大分散量邓存,陈巧平(宁德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宁德352100)刘英骏(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北京100871)关键词WO_3/(TiO_2/γ-Al_2O_3)催化...  相似文献   

6.
助剂MgO对Pd/γ—Al2O3催化剂上CO氧化反应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O氧化为模型反应,考察了Pd/γ- Al2O3 体系中以不同方式加入MgO 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证实助剂MgO能较大幅度提高Pd/γ- Al2O3 对CO 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MgO能均匀地分散于γ- Al2O3 上,使CO的起燃温度降低达44℃。对样品的XRD、TPR、XPS及氧吸附等表征结果表明,共浸型的Pd- MgO/Al2O3 体系具有最高的Pd 分散度;分浸型的Pd- MgO/Al2O3 体系Pd 分散度亦高于Pd/Al2O3 ,且能提高催化剂表面活性Pd 的含量。表面MgO对氧的浓缩作用有利于CO 的氧化。并讨论了助剂MgO与Pd 的协同作用对其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对负载型Fe2O3-La2O3-γ-Al2O3的XRD、MBS等方法的研究表明,La2O3对γ-Al2O3的改性,提高了载体的热稳定性,增强了活性组份同载体的相互作用,提高了活性组份在载体表面的分散能力。  相似文献   

8.
负载型Fe2O3—La2O3—γ—Al2O3的XRD与MBS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负载型Fe2O3-La2O3-γ-Al2O3的XRD,MBS等方法的研究表明,La2O3对γ-Al2O3的改性、提高了载体的热稳定性,增强了活性组份同载体的相互作用,提高了活性组份在载体表面的分散能力。  相似文献   

9.
改性γ—Al2O3载体上钴和钼的分散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XRD、BET磁性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在磷或钾改性的γ-Al2O3上钴和钼的存在形态,在Co-Mo/γ-Al2O3负载型催化剂中,载体γ-Al2O3的改性处理对钴和钼的分散程度有显著影响.用磷酸处理γ-Al2O3载体时,由于载体的表面形成了类似AlPO4式的结构,从而抑制了Mo-O-Al的生成,使钼以MoO3的形式存在.而在此载体上,弱碱性的钴则与磷酸在γ-Al2O3表面形成了类似磷酸钴式的结构,达到了较均匀的分散.用碳酸钾处理γ-Al2O3载体时,载体表面的强碱性抑制了钴的分散,使之形成了较大的Co3O4晶粒.相反,钼的分散度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0.
用XRD、TG、热重氨吸附法等手段,测定了Al_2(SO_4)_3/γ-Al_2O_3中单层分散相与Al_2(SO_4)_3担载量之间的关系,测定了表面单层最大分散量一阈值。其与用密置单层模型计算所得值接近,这为Al_2(SO_4)_3在γ-Al_2O_3上单层分散行为提供了证据,且将该催化剂的表面行为与其对丁烯齐聚反应活性进行了关联。  相似文献   

11.
NiO在γ-Al_2O_3及 TiO_2/γ-Al_2O_3载体上的表面存在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 LRS, XRD, UV-DRS, TPR考查了γ-Al2O3上 TiO2的分散容量,分散态 Ti4+离子的配位环境; NiO在经 TiO2改性后的γ-Al2O3载体上的分散容量。结果表明:( 1) TiO2在γ-Al2O3表面的分散容量约为 0.62 mmol/100m2γ-Al2O3,当 TiO2含量低于该分散容量时 Ti4+在γ-Al2O3载体表面以嵌入形式呈离子态分布;而含量高于分散容量时还有结晶态的 TiO2出现。( 2) NiO在 TiO2/γ-Al2O3载体表面的分散容量约为 1.1 mmol/100m2γ-Al2O3,比之在γ-Al2O3载体表面的分散容量 (1.5mmol/100m2γ-Al2O3)要低,这是由于γ-Al2O3表面上部分空位被 Ti4+离子占据。用表面相互作用的“嵌入模型” (Incorporation Model)讨论了这些结果。  相似文献   

12.
将Ti(SO4)2溶于稀盐酸合成酸性钛溶胶,再将其与铝溶胶和六次甲基四胺溶液混合后采用油柱成型法制备了球形TiO2-Al2O3复合氧化物。通过XRD、低温氮吸附-脱附与NH3-TPD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600℃焙烧得到的球形TiO2-Al2O3中TiO2以无定型形式存在;随TiO2含量的增加,球形TiO2-Al2O3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平均孔径呈增加趋势;TiO2的引入没有对球形TiO2-Al2O3的强酸和弱酸中心的强度产生影响,弱酸中心数量显著增加,强酸中心数量稍有增加;球形TiO2-Al2O3的堆密度和压碎强度随TiO2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颗粒直径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3.
钛铝载体的合成及负载CuO对NO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TiCl4为原料合成了TiO2/[[alpha]]-Al2O3载体. 在色谱-微反流动法反应装置上考察了CuO/15%(w, 下同)TiO2/[alpha]-Al2O3系列催化剂对NO+CO 的反应性能. 结果表明上述催化剂对NO+CO 反应表现出较好的活性, 其中12%CuO/15%TiO2/[alpha]-Al2O3反应活性最佳. 空气和H2 预处理后, NO 完全转化的温度分别为300C[[deg]]和275C[deg].通过H2-TPR、XRD 和FT-IR 等技术表征, 发现适量TiO2能促进CuO 在钛铝载体上的分散. TPR 结果显示12%CuO/15%TiO2/[alpha]-Al2O3在整个TPR 过程中出现四个还原峰, 琢和酌还原峰分别是钛铝载体表面裸露的TiO2上高度分散的CuO 和晶相CuO 的还原;茁和啄还原峰为钛铝载体上高度分散的CuO 和晶相CuO 的还原. FT-IR实验表明NO和CO 在经H2气氛预处理的催化剂表面上吸附较强, 且生成了N2O 和NO2等物种;NO+CO混合气在经空气和H2预处理的催化剂表面吸附时, 出现了N2O吸收峰, 峰温分别为200C[deg]和150C[deg].  相似文献   

14.
将Ti(SO4)2溶于稀盐酸合成酸性钛溶胶,再将其与铝溶胶和六次甲基四胺溶液混合后采用油柱成型法制备了球形TiO2-Al2O3复合氧化物。通过XRD、低温氮吸附-脱附与NH3-TPD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600 ℃焙烧得到的球形TiO2-Al2O3中TiO2以无定型形式存在;随TiO2含量的增加,球形TiO2-Al2O3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平均孔径呈增加趋势;TiO2的引入没有对球形TiO2-Al2O3的强酸和弱酸中心的强度产生影响,弱酸中心数量显著增加,强酸中心数量稍有增加;球形TiO2-Al2O3的堆密度和压碎强度随TiO2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颗粒直径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TiO2含量的TiO2-Al2O3复合载体,并通过浸渍法制备了NiO/TiO2-Al2O3催化剂。分别考察了不同TiO2含量的NiO/TiO2-Al2O3催化剂及反应温度对CO甲烷化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复合载体中TiO2质量分数为30%,反应温度为350~450 ℃时,催化剂催化活性较高。利用N2吸附-脱附(BET)、X射线衍射(XRD)及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手段对催化剂物化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的TiO2能抑制镍铝尖晶石NiAl2O4物种的生成,改善NiO的表面分散性能,避免大晶粒NiO的形成,也改善了催化剂的还原性能,从而提高催化剂的CO甲烷化活性。  相似文献   

16.
汪颖军  刘成双  罗洪君  李小辉 《应用化学》2010,27(10):1182-118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Al2O3复合载体,用分步浸渍法制备了NiO/WO3/TiO2-Al2O3催化剂。 在常压连续流动固定床反应器上考察了NiO/WO3/TiO2-Al2O3对正庚烷临氢异构化反应的催化性能。 研究了催化剂中WO3含量、Ni含量、焙烧温度和还原温度及催化反应温度对临氢异构化反应的影响。 采用XRD和BET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当w(WO3)=25%、w(Ni)=10%时,所制备的NiO/WO3/TiO2-Al2O3催化剂对正庚烷异构化反应的催化性能最好,活性可达15.50%,选择性可达84.06%。  相似文献   

17.
采用色谱-微反流动法反应装置考察了w%CuO/15%TiO2/γ-Al2O3催化剂对NO+CO的反应活性;催化剂经空气氛或氢气氛预处理后,NO转化率达100%的反应温度分别是325和275 ℃;XRD仅能检测到γ-Al2O3晶相,负载15%CuO后可以检测到微弱的CuO晶相;H2-TPR能检测到2个CuO的还原峰(α和β峰),将其归属于高度分散的CuO分别在裸露的γ-Al2O3和TiO2/γ-Al2O3载体上的还原;原位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剂经空气氛或氢气氛预处理后,吸附NO+CO反应气后,反应的中间产物N2O出现的温度分别为200和150 ℃。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出复合载体TiO2-Al2O3,用N2-吸附、XRD和吡啶吸附红外光谱等手段进行表征。采用原位硫化法制备Ni-Mo-S/TiO2-Al2O3负载型催化剂,以苯酚为模型化合物研究其加氢脱氧催化性能。主要研究铝源和沉淀剂对TiO2-Al2O3复合载体性能的影响以及其作为载体对Ni-Mo-S/TiO2-Al2O3催化苯酚加氢脱氧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氯化铝为铝源制备的复合载体具有较大的孔容和孔径,孔容达1.12cm3/g,孔径达18.0nm;以硫酸铝为铝源和以碳酸氢铵为沉淀剂制备的复合载体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高达295m2/g;氨水沉淀制备的复合载体具有较多的L酸;以硫酸铝为铝源制备的复合载体形成少量的B酸。TiO2-Al2O3作为载体影响Ni-Mo-S/TiO2-Al2O3负载型催化剂加氢脱氧性能的主要因素是载体的酸性和载体的比表面积。在300℃,4.0MPa条件下Ni-Mo-S/TiO2-Al2O3催化苯酚的转化率达81.9%,产物中无氧化合物的总选择性达100%,脱氧率达79.4%。  相似文献   

19.
MoO3在低比表面载体α-Al2O3上的分散容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固体化合物如无机氧化物、盐类及有机物等在高比表面载体上呈现自发分散,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在催化剂和吸附剂及材料科学研究方面已有许多研究报导['-'].然而,相应固体化合物在情性小比表面载体上的分散还没有人研究过.小比表面载体的结构比高比表面载体稳定,结构较易确定·本文通过表面灵敏的X射线光电子能借(XPS)和X射线衍射方法(XRD)首次测定了Moo。在小比表面。-AI。O。上的分散容量,发现它与在高比表面载体7-AI。Oa上单位面积的分散容量不同,说明a-AI。O。与7-AI。O。的表面结构不同,为研究小比表面…  相似文献   

20.
The dispersion and physicochemical behaviors of CuO-CoO binary metal oxides supported on γ-Al(2)O(3)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 LRS, XPS, H(2)-TPR, and in situ FT-IR techniques. Their activities were evaluated by NO-CO model reac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for lower loadings, CuO and CoO were able to be highly dispersed on the surface of γ-Al(2)O(3) support; (b)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spersed CuO and CoO upon γ-Al(2)O(3) was discussed in the view of incorporation model. According to this model and obtained results, the surface dispersed Cu-O-Co species were considered to exist on the surface of γ-Al(2)O(3); (c) CO or/and NO adsorption FT-IR results evidenced that the surface dispersed copper species could be reduced to lower valence by CO and the NO adsorption species converted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temperature; (d) the surface dispersed Cu-O-Co species could be reduced to active Cu-□-Co species by CO among the mixture atmosphere. The formation of the surface synergetic oxygen vacancy (SSOV) was a crucial factor in the process of the NO-CO reaction. And a possible reaction pathway was tentatively proposed to discuss the NO-CO reaction based on all of these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