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蒯世定 《化学教育》1984,5(3):47-47
将光亮的紫红色铜丝(或光洁的紫铜片)绕几圈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等铜丝变黑后,趁热将铜丝插入疏松的氯化铵晶体里,立即发现有白色烟雾生成;拿出铜丝后,铜丝又转变为光亮的紫红色。  相似文献   

2.
刘力 《化学教育》1991,12(3):34-34
查阅贵刊1984年第4期的《氨气的还原性实验》一文,发现作者由实验受热变黑的铜丝趁热插入疏松氯化铵晶体,产生白色烟雾,拿出铜丝后,又复变光亮的紫红色。  相似文献   

3.
实验技巧3则     
傅尚奎  于清江 《化学教育》2000,21(Z1):75-75
1用新制的三氧化二铬(Cr2O3)做催化剂进行氨气(NH3)的催化氧化实验,为防止反应管中的催化剂被气流吹散,往往在催化剂两端用铜丝团或玻璃棉堵住。  相似文献   

4.
装置如图:将橡皮塞上直穿过两根粗铜丝(普通导線单股铜丝),上面留约3厘米长,卷成圆圈,以便实验时接上电池两极,皮塞下面露出的铜丝约长2厘米左右,各相向弯曲成120°的角。使两极尖端能互相接触为度,实验前使两尖端分离(注意不要使水珠停留其间)。实验时将外部铜丝接上电源,使一极固定不动,再用手旋转另一极,使与他极相接触,则马上发生火花,点燃混合气体。这样可以连续使用,既省时也省力,而电源只要有一个45伏特的干电池(B电)即足够使用。  相似文献   

5.
初中化学第140页74图“在圆铁片上放有铅、锡、锡和铅的合金小块加热使它们熔化来比较它们的熔点”一项实验,在课堂演示时全体学生不能明显看出。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改进教学起见。我先取锡、铅及软蜡各一粒,放在铁片上加热至熔,然后在它们开始冷凝时各插入一段细铜丝(长约4公分),铜丝上端再糊上不同颜色的小纸旗;这样放到铁片上加热。合金先熔,它上面的小旗先倒,全班学生都可以明显看出。实验的直观效果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6.
郑自铨 《化学教育》1983,4(6):50-50
初中化学课本第169页[经验5-2],不易达到实验要求。我们的作法如下,效果较好。一、实验装置见下图。二、实验步骤1.:干试竹里装入硝酸钾晶体,配上插有两根铜丝的单孔胶寒。2.将试竹竖直的固定在铁架台上,串联导线、小灯泡、电源,指导学生观察。  相似文献   

7.
潘志勇 《化学教育》1994,15(10):29-29
初中化学课本中CO还原CuO的实验,用到盯实验仪器较多,操作繁琐。针对这一情况。我作了如下的改进:1.收集满一试管CO;2.向试管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3.塞子上插有螺旋状的铜丝,将铜丝加热至黑。  相似文献   

8.
王玉莲 《化学教育》1990,11(4):29-29
一、实验原理铜丝在硫蒸气里燃烧生成黑色的硫化亚铜。二、实验步骤1.制做一个反应容器。  相似文献   

9.
孙树彭 《化学教育》1985,6(3):39-39
现行中等师范学校化学课本制取NO2(或NO)气,采用第333页的装置。此装置无法控制反应,且污染空气。若改为下图装置,则效果较好。取一蒸馏烧瓶,支管用短胶管与玻璃管相联,在其胶塞中间用粗锥钻一孔,然后插入一端弯成螺旋状的细铜丝(φ=1—1.5mm),铜丝上方涂一薄层甘油,使之能在孔内上下移动。  相似文献   

10.
陆军 《化学教育》1991,12(3):33
《化学教育》1984年第3期第47页介绍了《氨气的还原性实验》。经笔者反复实验发现,蒙有一薄层黑色氧化铜的热铜丝插入疏松的氯化铵晶体里,不仅有白色烟雾生成和铜丝恢复光亮的紫红色的现象,而且在氯化铵晶体里同时有少量绿色物质生成。  相似文献   

11.
电解铜箔表面电沉积Zn-Ni-P-La合金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缓解我国高性能铜箔依靠进口的局面,进行了将类金属(P)和稀土金属(La)引入电解铜箔锌镍合金镀层中以获得高耐腐蚀性铜箔的实验。 利用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手段分析镀层质量。 在最佳工艺下获得非晶态Zn-Ni-P-La合金镀层,镀层表面平整均匀、结晶致密,未钝化的情况下,铜箔镀件在180 ℃烘箱中保持1 h不变色,表现出较理想的抗氧化和抗腐蚀能力。 表明镀层中适量的P和稀土La对改善镀层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乙醇脱氢生成乙醛实验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热(黑)铜丝成分及其在乙醇脱氢实验中的作用,运用乙醇脱氢原理,设计了乙醇脱氢实验新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参考了格林卡著“普通化学”第二册第二六六页之后,我在讲解电离学说的时候演示了如下的实验:在一玻管中盛入一种电解质溶液(如硫酸铜溶液),并于管的两端焊入铜丝(也可在盛有电解质溶液的玻管的两端用穿有铜电极的橡皮塞塞好来代替),将这玻管两端的铜丝连结在固定于转盘上的两根粗铜丝上(可采用十六号皮线剥开后之铜丝),这两根  相似文献   

14.
龚行三 《化学教育》1984,5(4):37-37
现行统编高一化学(试用本)第117页[实验4—3]效果欠佳,我们在催化剂和装置方面做了某些改进,现已获得极为满意的效果。做法是,将该实验的铂丝竖直式改为载有康铜丝(含镍39—41%,锰1—2%,其余为铜)的水平式催化管,输入空气的装置改为市售养金鱼用的电动鼓泡器。  相似文献   

15.
苗伟俊  张余宝  古宁宇  刘峰 《电化学》2012,18(4):359-364
用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APS)溶液对铜箔表面硅烷化处理,采用动电位极化和电化学交流阻抗研究不同pH的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溶液自组装铜箔电极在0.1 mol.L-1NaCl溶液的腐蚀防护效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自组装膜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自组装铜箔有较好的腐蚀防护效果,其中pH=7的γ-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溶液自组装膜的抗腐蚀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宋志贵  陈春丽 《化学教育》2011,32(12):72-72
在苏教版高中《化学2(必修)》中,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的做法是:向试管中加入3~4mL无水乙醇,浸入50℃左右的热水中,以保持反应所需的温度。将铜丝烧热,迅速插入乙醇中,反复多次,观察并感受铜丝颜色和乙醇气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肖修锋  符昕 《化学教育》2015,36(3):73-74
针对乙醇催化氧化实验装置的不足,紧扣新课标,本着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易推广的原则,用铜片代替铜丝,使得改进后的实验具有美、趣、省、简、易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铅树实验是利用硫化钠与铜丝在电池中反应生成硫化铜沉淀,改变铜的电极电势而实现铜置换出铅的反应.以此验证生成沉淀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本文使用固体硫脲(H_2N-C-NH_2,下文反应式中用tu代表)代替0.5mol/dm~3硫化钠与铜丝接触,在酸介质(1mol/dm~3醋酸或2mol/dm~3盐酸)中反应生成无色的配合物硫脲络铜(Ⅰ);在碱介质(2mol/dm~3氢氧化钠)中反应生成黑色沉淀硫化铜,均因改变铜的  相似文献   

19.
张盛昌 《化学教育》1984,5(4):37-38
仪器装置由两只试管和一导气管组成(见图)试管1长20厘米,底层a装有2厘米高的高锰酸钾制氧气,接着b层装2厘米高的等量的氯化按和硝石灰的混和物制氨气,c层3厘米高,e层1厘米高,装有石棉或玻璃丝,d层高3厘米,装有细铜丝、二氧化锰和适量的石棉(或玻璃丝)的混和物,经试验铜丝和二氧化锰重分别为1克5克时,效果较好,装入药品和填充物时,试管竖直,不可塞得太紧,注意使氯、氧混和气能均匀透过d层,防止混和气都从a层的某一空隙中通过。试管2中装入约5毫升蓝色石蕊溶液。  相似文献   

20.
林永盛 《化学教育》1988,9(2):33-33
在高中化学课本中,有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书中讲的是用小铜片与硝酸反应。我们从实践中发现,尽管所用铜片很小,反应后铜片仍有剩余,现在我们只用一根比试管长些的铜丝,头上略加弯曲一下(防止戳穿试管底)。先在试管中加入半毫升稀硝酸,随即把此长铜丝插入硝酸中,当看到反应已明显发生,溶液已变成蓝绿色,试管下部已充满 NO2但还未从试管口逸出时,就把铜丝从浓硝酸中取出洗净,反应也就停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