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潘明虎  薛其坤 《物理》2002,31(12):800-804
自旋极化扫描隧道显微术是一种新兴的表面自旋分辨技术,文章主要介绍了自旋极化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扫描隧道谱实现表面自旋分辨的原理以及在各种磁性表面研究中的应用,采用自旋极化技术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测量表面磁结构,其空间分辨可以达到原子尺度,分辨率超过其他磁显微技术,而自旋极化扫描隧道谱不但可以分辨空间精细磁畴结构,而且能研究表面态的交换劈裂,文章作者还进一步提出了利用自旋极化扫描隧道显微镜实现自旋注入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光电成像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PSTM)的显微成像机理、成像规律,针对具体的物理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得到了与实际探测相一致的场分布规律。采用自行研制的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PSTM)的显微实验系统对多种样品进行了表面显微成像研究,获得了关于样品表面三维立体图像信息,通过多种图像处理手段对原始图像进行后期处理,得到了更具视觉效果、更为逼真的样品表面图像。  相似文献   

3.
扫描隧道显微镜对表面科学的巨大推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威生  盖峥 《物理》1996,25(9):513-520
扫描隧道显微镜问世于80年代初,并以前所未有的直观性揭示了研究多年而未获答案的Si(111)7×7表面结构,从而引起了包括表面科学家在内的科技界的极大兴趣。在此之前,用于表面科学研究的方法虽不计其数,但能像扫描隧道显微镜那样可给出表面的原子分辨实空间像,能对表面作局域、动态、多功能研究,甚至可以兼作表面制备的方法却几乎没有.文章通过我们近年来研究中的一些实例说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对表面科学的巨大推动。  相似文献   

4.
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研制与样品的显微成像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宁  高崧 《物理》1993,22(12):742-746
采用自行研制的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显微实验系统对多种样品进行了表面显微成像研究,获得了关于样品表面三维立体图像信息,通过多种图像处理手段对原始图像进行后期处理,得到了更具视觉效果,更为逼真的样品表面图像,为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广泛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5.
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光场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振  王克逸 《光学学报》1998,18(6):42-747
采用“分割光束”的方法模拟计算了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样品表面近场光强。用平面波对一维结构光盘进行的初步计算结果表明其表面近场光强分布相当复杂,一般情况下近场光强分布并不能真实地描述表面结构,近场光强受到表面结构很强的调制,当针尖与样品间距增大时,光强分布上会迭加上一些微小的波动。光强分布和样品表面结构之间会产生位移,这可能影响利用扫描近场光学显微进行纳加工和定位,将数值计算结果与他人的实验结果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了室温下十八醇(1-C18H37OH)和十四烷(C14H30)在石墨表面的吸附行为.十八醇在石墨表面自组装形成条状结构.实验发现了十八醇分子在石墨表面的两种不同的密排方式,它们形成并列的不同宽度的条状结构.还发现,由于溶剂(正十四烷C14H30)的完全蒸发,留下的十八醇分子在石墨表面吸附的自组装结构与固液界面中十八醇分子在石墨表面的吸附形成的结构在分子方向、表面分子晶体的晶格常数及条状结构宽度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此外,实验中也发现溶剂十四烷在某种情况下也能在石墨表面吸附形成可供STM观察的有较长时间稳定性的条状周期结构.实验观察到的十四烷在石墨表面形成的晶体结构与固液界面中观察到的有序结构的晶体结构常数和分子排列方向也是不同的.根据STM图像,提出了十八醇和十四烷在石墨表面吸附的结构模型. 关键词: 十四烷 十八醇 石墨 扫描隧道显微镜  相似文献   

7.
方晔  魏莹 《物理学报》1995,44(4):599-605
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详细研究了银胶的表面结构和NaCl对其凝聚状态的影响,并与透射电子显微镜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胶颗粒表面原子处于有序与无序状态之间,部分原子以聚集体的形式存在,另一部分原子则处于松散状态。  相似文献   

8.
吴超明  VirgilElings 《物理》1990,19(2):98-99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1-3](STM)探测原子量级的表面结构,是大家熟知的.除了观察材料表面的原子和分子外,在工业上人们常用STM来研究样晶的表面特征,扫描范围可以从0.01μm到 200.00 μm..这样的分辨率,扫描电镜(SEM)也能达到.不过,SEM测不出Z方向的微小距离,而STM却可保持在Z方向有较高的分辨率.因此,在工业上用STM观察在Z方向有微小高差特征的表面结构,例如光滑轴承表面的抛光情况,衍射光栅上锯齿形刻槽的深度,圆珠笔中圆珠表面的粗糙程度等,是十分有效的.这里,我们将介绍用STM测量袖珍唱片(CD)和集成电路(IC)所得到的结果. CD片…  相似文献   

9.
蒋平  梁励芬 《物理》1994,23(10):582-584
介绍了一项扫描隧道显微术的最新成就。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操纵吸附在Cu(111)表面的铁原子,形成由48个铁原子组成的空心围栏,这一量子围栏能将所包围的表面态电子禁锢在其内部,从而可以用STM与STS同时研究禁锢电子的状态密度对空间和能量的分布。预期这一成果将在许多方面促进今后研究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严隽珏 《物理实验》1989,9(4):177-179
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简称STM)是80年代初由IBM苏黎世实验室的Binnig、Rohrer、Gerber和Weibd发明的.这是一种近几年发展迅速的研究物质表面结构的新技术.1982年Binnig和Rohrer用他们研制的STM进行了第一次成功的实验,1983年又第一次用它看到了Si(7×7)重构表面的原子分  相似文献   

11.
葛四平  朱星  杨威生 《物理学报》2005,54(2):824-831
在超高真空环境下使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吸附有双甘氨肽分子的Cu(001)表面.在一定的 偏压条件下,针尖在该表面扫描后会形成纳米尺度的Cu团簇,这些团簇可以根据意愿排列成 字母或图形.团簇的高度同偏压、隧道电流以及时间等条件有密切关系.在室温下可以稳定存 在的团簇为制造纳米器件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形成团簇的Cu原子不是来 自Cu衬底表面或是针尖.化学吸附在Cu表面的双甘氨肽分子,受到隧道电场的作用会在Cu表 面形成张应变场,Cu亚表面自间隙原子在张应变场作用下迁移到表面是形成团簇的原因.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纳米尺度Cu团簇 自间隙原子  相似文献   

12.
石墨单晶表面原子的扫描隧道显微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直接观察物质表面微观结构的仪器.利用量子隧道效应,将极细的金属针尖接近样品表面扫描,从而获得样品表面的三维图象,可以反映表面原子排列和原子形态.图1是我们设计制造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原理图.采用压电陶瓷管P作为x,y和z方向的三维扫描器件.管表面等分为相邻90°的四个电极,针尖T固定在其中的一个电极上.尖端曲率半径为100nm左右的金属针尖,可用化学腐蚀法制备.两对电极上施加扫描电压时,针尖便在垂直于管轴z的x-y方向扫描,而z方向的高低变化则由加在内管壁上的电  相似文献   

13.
利用STS测量并结合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扫描图象,给出一组沿石墨单晶表面原子分辨的STM图象上某一线段各点处的扫描隧道谱.d(lnI)/d(lnV)~eV由测量谱给出的样品表面E附近局域态密度分布与由体能带结构计算得到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相符合,将各条曲线中E附近的态密度峰能量对相应的空间位置作图,给出石墨表面EF附近能态密度在测量区域内实空间的变化。通过对表面不等价A,B类原子处局域电子结构的分析并利用简单模型进行计算,给出了与实验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对Cu(111)-Au和Cu(111)-Pd表面的局域功函数进行了研究.通过 测量隧道电流对针尖样品间距的响应,得到了与STM形貌图一一对应的表面局域功函数图像. 实验发现,Au/Pd覆盖层和Cu衬底间的功函数有明显的不同.Pd薄膜的功函数甚至超过了其体 本征值,且功函数在台阶处变小.用偶极子的形成解释了台阶处功函数的降低.这一工作表明 ,用测量局域功函数的方法容易区分表面上不同的元素,并具有纳米尺度的空间分辨率.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 局域功函数 台阶  相似文献   

15.
扫描隧道显微术最新进展与原子搬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春礼 《物理》1995,24(6):321-324
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问世以来,已陆续发展了一系列新型扫描探针显微仪器,如原子力显微镜、磁力显微镜、摩擦力显微镜等等,这些显微仪器不仅能以极高分辨率研究样品表面的形貌和物理化学性质,而且最近几年还被成功地用于操纵单个的原子和分子,文章着重介绍了STM在这方面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郭宁  高崧 《应用光学》1994,15(5):34-39
阐述一种新型激光近场扫成像系统──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实验成像显示技术。利用本系统对多种光学表面、聚合物、生物病毒等透光样品进行三维显微成像分析,获得了样品表面结构的纳米级空间化辨。  相似文献   

17.
陈虞峰 《物理》1990,19(1):14-18
本文介绍了金属-绝缘体-金属结构中隧道效应的转移哈密顿理论,讨论了非弹性隧道效应和弹性共振隧道效应以及它们的某些实验应用。最后简要介绍了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表面分析技术——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及其转移哈密顿理论给出的一些重要结果。  相似文献   

18.
二维磁结构的扫描隧道显微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霞  王兵  王丽娟  吴自勤 《物理》2002,31(9):572-576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术(STM)对表面和薄膜磁结构的研究进展。二维或表面磁结构可以通过在非磁性单晶上外延磁性单原子层薄膜形成,也可以在清洁的磁性单晶表面形成。利用磁性的STM针尖可以观测到原子分辨的表面磁结构。这将增进人们从纳米尺度对磁性的理解,并推动磁电子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发光隧道结表面粗糙度的隧道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在空气中观测淀积在100nm厚的CaF_2薄膜上的Al-Al_2O_3-Au发光隧道结表面的研究成果.在观测中首次发现结表面呈现出横向相关长度分别为30~70nm和3~5nm的两种粗糙度;横向相关长度小的粗糙度被横向相关长度大的所调制.这种横向相关长度为3~5nm的表面粗糙度的存在与Laks和Mills预期的表面随机粗糙隧道结发光理论值一致.  相似文献   

20.
单畴的单原子In纳米线阵列的制备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i(001)向[110]方向偏4°角的斜切表面作为衬底,成功地制备了分布均匀的单畴的单原子In链阵列.扫描隧道显微镜分析表明,沉积的In原子优先吸附在台面上沿着台阶内边缘的位置,并在两个Si的二聚体链之间形成稳定的In二聚体.In二聚体组成直的单原子链,其生长机理与Car提出的“表面聚合反应”相一致.另外,衬底具有非常窄的台面和双原子层台阶边的特殊结构是形成单畴的单原子链的关键. 关键词: 铟单原子链 硅邻近面 扫描隧道显微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