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工作研究了在一次持续百余天的模拟试验中强噪声(95—110分贝,每天8小时)、高室温(35℃)等环境因素对人听觉功能的影响.9名受试者在进入模拟环境后,听力在30多天时下降最多达25—35分贝,以后即趋于稳定.音调辨别阈△F在60天后才开始增大,并有随时间而继续增大的趋势.响度辨别阈、声源定位误差、短期记忆正确率等在整个试验中均无明显的规律性变化.在离开模拟环境后,听力和△F在数天至一月内完全恢复正常.试验结果表明,所给的环境条件对人听觉功能的影响是暂时性的.文中讨论了环境因素对神经系统总功能状态的影响及其评定问题.  相似文献   

2.
脉冲噪声与空气冲击波暴露后豚鼠中耳声阻抗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豚鼠研究了脉冲噪声和空气冲击波暴露后中耳声阻抗的变化和听阈偏移。空气冲击波为100炮实弹射击,其峰值声压级范围为172.9至190.3分贝,每次暴露计7—10个脉冲。脉冲噪声为100炮脉冲的录音磁带重放(通过扬声器系统),每次暴露计400个脉冲,峰值声压级为160分贝。空气冲击波暴露后,大多数动物鼓膜声顺图的变化提示其听阈偏移可能是由于中耳损伤所引起的。至于脉冲噪声,虽然动物的听阈偏移是明显的,但中耳损伤并不十分严重。很可能脉冲噪声所产生的听阈偏移与内耳损伤有关,本实验还讨论了正常和异常的鼓膜声顺图。  相似文献   

3.
本工作在6名受试者身上比较了在有及无连续背景声作用下声音信号感受阈的变化。当信号及背景声为频率相同的纯音时,弱背景声(强度为阈上0—5分贝)能使信号感受阈降低8分贝左右。在有白噪声干扰的条件下,这一作用仍然存在。信号感受阈的降低是弱背景声提高了听觉系统对信号感受能力的结果。当背景声与信号有较大的频率差时,弱背景声即无降低信号感受阈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听觉辨别阈和听阈的加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不同年龄无耳病史受试者对重复短声的频率辨别阈(△f)、相位别阈(△φ)、强度辨别阈(△I)及对不同频率纯音的听阈(HT),分析了△f、△φ、△I及HT与年龄的关系。所选受试者年龄范围为17-67岁,重复短声的基准频率为500pps,听阈测试纯青的频率范围为500-8000Hz。40岁以后△f、△φ、△I及HT的加龄变化甚为明显;40岁以前则只△φ、△I及8kHz的HT经统计处理后可看出随年龄而增大的变化.以实验结果(N=190)中50百分率的函数曲线为基础计算得各种辨别阈的加龄变化方程分别为:△f=0.0024X2-0.116X+2.116(pps),△φ=0.0010X2-0.050X+1.343(度)及△I=0.0004X2-0.0163X+0.455(dB).听阈(8kHz)的为HT=0.0424X2-2,15X+34.94(dBnHL)。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豚鼠在噪声暴露前后吸2atm或latm纯氧对噪声性听觉损伤的影响。暴露噪声是1/3oct窄带噪声,中心频率1000Hz,强度136dB作用1h。在噪声暴露前或暴露后吸2atm纯氧可以减小噪声引起的永久性听阈偏移(对短声)。吸2atm纯氧所起的作用(预防吸氧一次或治疗吸氧六次,每次1h),相当于把噪声强度降低1OdB(从136dB降至126dB。预防吸氧(暴露前吸氧)比治疗吸氧(暴露后吸氧)效果好。吸2atm纯氧比latm有效。文中讨论了吸高压氧或高浓度氧在预防和治疗噪声性听觉损伤中的某些机理。  相似文献   

6.
在适当剂量强噪声暴露后,豚鼠听皮层由较强短声诱发的电位振幅可以增大。脉冲噪声峰值150dB脉宽50ms100—500次,或146dB脉宽10ms2000次,或持续白噪声105dB15min,可使暴露后的最大电位比暴露前的增大30—120%,其潜伏期平均约延长15%,5—20min内的暂时性阈移为16—48dB。过大的暴露剂量则使电位变小。在皮层诱发电位增大的同时,耳蜗电位、内膝体及小脑诱发电位均不增大。皮层电位的增大现象不受麻醉、掩蔽及皮层表面放置马钱子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代高速喷气飞机喷口附近的噪声级高达155分贝.由于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飞机尾部处在强噪声环境中,薄板结构因声致振动而产生声疲劳和断裂。我们用气流扬声器直接耦合到行波管,在测试段产生165—170分贝的无规噪声场。对 Ly_(12)-CZ-δ_(0.8),Ly_(12)-CZ-δ_(1.0)和RIT-0.6三种薄板进行了实验研究:观察了裂纹出现和扩展的全过程,比较了不同结构的声疲劳特性,并由实验初步归纳出表述0.8毫米和1.0毫米铝合金板和0.6毫米不锈钢板的噪声场声压级和断裂时间(L_p-t)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噪声暴露对豚鼠耳蜗内毛细胞下传入神经末梢的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观察噪声暴露对耳蜗内毛细胞下传入神经末梢的损伤,探讨引起损伤的过量谷氨酸兴奋毒性机制,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噪声暴露后8小时、1天、3天和 7天组。正常对照组不给噪声;实验组暴露于 120 dB Lp及 1/3倍频程的 4 kHz窄带噪声中 4小时。测试噪声暴露前、后不同时间各组动物耳蜗微音器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s,CM)幅度和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阈值;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噪声暴露后耳蜗形态学及内毛细胞中谷氨酸免疫金颗粒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1)噪声暴露后,豚鼠CM非线性特性减弱,CAP阈值升高;外毛细胞胞浆和内毛细胞下传入神经末梢有空泡形成。随着噪声暴露后时间的延长,上述改变逐渐减轻,但当CM非线性特性与外毛细胞形态学变化基本恢复时,CAP仍有显著阈移,内毛细胞下传入神经末梢空泡仍存在。(2)内毛细胞中谷氨酸免疫金颗粒密度在噪声暴露后8小时降低,在噪声暴露后1天、3天和7天恢复。从而说明:(1)噪声暴露不仅损伤外毛细胞,而且损伤内毛细胞下传入神经末梢。(3)噪声暴露后内毛细胞传入神经递质谷氨酸过度释放引起内毛细胞下传入神经末梢的兴奋毒性损伤。  相似文献   

9.
在强噪声暴露后豚鼠听皮层对纯音调频的诱发电位振幅增大,对多数载波频率及在多数情况下调频诱发反应阈(△F_m)则明显地降低。以反应阈降低的全部数据计算,暴露后△F_m平均约降至暴露前的一半,在少数例子中降至暴露前的1/5,甚至更低。噪声暴露后诱发电位振幅的增大可以认为是由噪声引起的皮层活动某种易化的表现△F_m的降低则倾向于提示,此种皮层易化反映暂时的功能变化,它使听觉分辨暂时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1990年5月28—30日在法国博恩举行了第四届“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参加者有来自美、法、意、英、德、瑞典、荷兰、澳大利亚等十余国的科学家约60人。会上共宣讲了47篇报告,内容涉及噪声致听觉损伤的耳蜗机理、听觉中枢的变化、在听觉损伤中噪声与非噪声因素的相互作用、伴随噪声性耳聋的行为变化、发育与老年化因素的作用、噪声暴露参数与损伤的关系、听觉防护、声学背景和暴露方式的影响、军事与职业噪声标准的评议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听觉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听觉初级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的声反应特征和方向灵敏度。这些神经元有基本上相同、并与蚱蝉鸣声的主能峰一致的调谐频率。它们对声强编码的动态范围为阈上0-40 dB,声强每提高10dB神经脉冲发放约增加两个。它们有较好的方向灵敏度,在最佳反应频率处听觉神经元对对侧声源刺激与同侧声源刺激的反应阈差达10—12dB。  相似文献   

12.
徐唯义 《应用声学》1988,7(3):43-45
34.GB 7582-87 声学——耳科正常人的气导听阈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 本标准规定了耳科正常人的气导听阈随年龄和性别变化的关系,用于听力测试、劳动保护和其他研究工作中评价听力损失时的修正,本标准是参照国际标准ISO 7029-84《声学——耳科正常人的气导听阈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制定的. 本标准给出的数据是从125Hz—8000Hz测听频率范围、年龄18—70岁的耳科正常人的各年龄组得到的相对于18岁年龄的听阈阈移中值的期望值和位于中值上下的期望统计分布.其数据适用于不同年龄人  相似文献   

13.
为了医学生物理实验的改革创新,我实验室引进了BD-Ⅱ-116型听觉实验仪,为学生开设"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的医用物理实验,在此给出声强级、听阈曲线、响度等概念,设计目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内容与步骤等,学生通过本实验掌握了实验理论,同时对医学内容也有了一定了解。  相似文献   

14.
在清醒豚鼠记录了声音调幅诱发的皮层慢反应(SCR),并测定了反应阈(△I,以加幅的dB数表示)。调制波是时程200ms的准矩形波,每秒一次。调幅诱发的典型SCR呈正负正三相波,出现在调制开始或结束后40—200ms内。用白噪声、重复短声和纯音作载波,在基幅强度30—90dBSPL的范围内△I仅0.5dB左右,和人的心理物理测试结果相近,表明用SCR测得的△I能代表动物的强度辨别阈。本实验所得的豚鼠△I与I的函数曲线,可算是动物第一条较完整的△I曲线。  相似文献   

15.
次声对人血压和脉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高于听阈20dB的声级对40名男人和20名女人进行了次声暴露。试验对部分受试者的血压和脉博均有影响。特别在频率为4Hz时,血压的异常概率出现了最大值。再用125dB的固定声级对另外20名男人进行的次声暴露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表明除听党外次声可影响一些非听觉系统,特别象心血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别研究了43名及60名正常人的声源定位偏差及声源位置辨别阈.声源定位的水平偏差平均为3.1°,垂直偏差平均为4.7°,总偏差平均为5.7°.当声源在正前方水平位置、与受试者相距1.15米时,正常人的声源位置辨别阈平均为3.5°.用双耳强度差法测得的声源位置辨别阈平均为0.70分贝.用双耳时相差法测得的声源位置辨别阈平均为28.5微秒.文中对声源定位水平偏差及用几种方法测得的声源位置辨别阈进行了比较,并讨论了它们的一致或不一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纯音段的强度差阈与强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不同持续时间纯音信号的强度差阈与强度的关系,采用计算机控制D/A合成在开始、结束处没有在传统测试中普遍存在的倾斜的上升沿和下降沿的测听信号,对持续时间为1ms、10ms、100ms、1000ms、5000ms、10000ms的1kHz纯音在声压为20dB、30dB、40dB、50dB、60dB、70dB、80dB、90dB、100dB时的强度差阈进行了测量,测试方式为2AFC。所得Weber比随强度的变化趋势与Riesz的纯音调制测试结果及饱和内部泊松噪声理论的预期有很大差别。所得不同持续时间信号的Weber比随强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只是Weber比随信号持续时间增加而减小,随着信号持续时间的增加Weber比随强度的变化曲线趋于相同。这表明脉冲段比较法所得结果与Riesz的纯音调制测试结果及饱和内部泊松噪声理论的预期之间存在差别并不是因为脉冲段比较法采用长度有限的测听信号,并可能为听觉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18.
在光四相相移键控系统中,相位噪声主要源于激光器的线宽、激光器的相位偏移、同相支路(I路)和正交支路(Q路)相位不匹配、90°混频器的相位不平衡以及光纤和器件等引起的相位变化。这些相位噪声对相干光通信系统性能影响很大。提出一种改进的相位估计算法,采用前向反馈方法对信号取n次方后再取对数。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案可以消除7.5 MHz的激光器线宽、30°激光器相位偏移、20°调制器I路/Q路的相位偏移或90°混频器的相位不平衡对系统误码率的影响,并能提高1 dB的光信噪比,显著改善了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种噪声抑制方法,设计了基于3×3光纤耦合器迈克尔逊干涉仪的频率传递系统,使用嵌入式系统进行控制,通过调整光纤长度,实时补偿由温度变化等环境因素引起的时延变化,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启用时延补偿后,实验用的30 m长传输光纤在环境温度变化21℃条件下长度变化量小于±1μm,对应时间延迟变化量小于10 fs,所传输的光梳重频信号的频率稳定度没有明显变化。本文工作有望为空间条件下的光钟信号向比对设备的传输路径噪声抑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苏肇冰  高崇寿  周光召 《物理学报》1963,19(10):649-672
本文建议作π+p→Λ+π+K反应的实验,其中质心系总能量固定为1900MeV。在末态K介子动能0—90MeV的变化范围内,观察末态Λ-π共振和在∑πk道产生阈附近的近阈效应。通过共振-近阈效应关联和共振的角分布可以确定Y1*的自旋和Y1*,和∑之间的相对宇称。按照先处理T短阵的么正性,后处理解析性的思想,本文引入了T矩阵在道空间上的对角表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唯象描述近阈效应、共振现象和末态相互作用,特别是近阈效应和在阈附近共振的关联的一个新方法。并且应用这个方法,处理了所建议实验中的末态共振-近阈效应关联。 关键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