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再军  任中洲 《中国物理 C》2007,31(11):1032-1039
应用相对论Eikonal近似计算了用不同模型给出的6,8He的电荷半径和电荷分布的形状因子, 并将结果与6He和4He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模型给出的电荷半径和电荷形状因子差别很大, 表明不同模型给出的晕中子与α核芯的关联有很大的差异. 计算和讨论结果为在下一代电子-原子核对撞机上可能进行的实验提供了理论参考, 同时, 也为现有讨论奇特原子核的理论模型提供了检验.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了3~He 和3~H 实验电荷形状因子的类似性,3~He 电荷密度的中空现象以及50MeV 的П-核双电荷交换反应截面(σ_(DCX)(0°))都是与传统的原子核结构理论相矛盾的.认为这些矛盾是原子核中多夸克集团存在的明显的征兆.夸克强子混合核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观察到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结合原子核的电荷半径的实验数据,详细分析了描述原子核电荷半径的经验公式,表明电荷半径的Z1/3律优于A1/3律.更细致的考察发现,对于远离β稳定线的核素,电荷半径具有近似线性的同位旋相关性.由此得到的同位旋相关的Z1/3公式更适合描述原子核的电荷半径.  相似文献   

4.
郑春开 《中国物理 C》1990,14(8):753-761
本文应用原子核的宏观模型提出了一种比较简单的计算变形核电荷密度的方法.具体计算了192Os、154Gd、152Sm、174Yb、及144,148,150,152Sm等原子核的电荷密度分布.结果表明,宏观模型计算的结果能较好地与实验测量结果相符合.因此,只要根据变形核基态到各转动态跃迁几率或电多极矩的实验值,则可按本文方法,从理论上预言变形核的电荷密度分布.  相似文献   

5.
曾谨言 《物理学报》1975,24(2):151-163
本文仔细调查了近几年来从μ介原子X射线及电子散射实验所确定的原子核电荷分布半径。根据70多个原子核的电荷半径的实验数据分析,核电荷半径系统地偏离国际文献上所习用的A1/3律,而相当好地遵守Z1/3律,即Rp=ropZ1/3 其中rop≈1.64fm。本文还讨论了同位素和同中子异荷素的核电荷半径的变化规律。此外,按照Z1/3律,原子核库仑能差△的变化近似地  相似文献   

6.
原子核电荷半径Rc所有的实验数据都表明, Rc系统偏离A1/3律, 即随A增大Rc/A1/3系统地递减, 而Rc/Z1/3则比较接近于一个常量. 原子核巨单极共振能量Ex ∝ R-1的大量实验数据也支持这一结论. 根本原因在于A1/3律与同位旋无关, 而Z1/3律已部分反映了同位旋的影响. 基于壳模型, 给出了Z1/3律的微观诠释. 壳模型中质子和中子谐振子势强度参数ωp和ωn的差异, 可以用Z1/3律说明. 基于与Wigner的原子核同位旋多重态质量公式(IMME)相似的理论考虑, 提出了核电荷半径改进的Z1/3律.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无限大核子费密气体和有限原子核内电磁场的性质.由于电荷密度算符的基态期待值在核子费密气体内不为零,电荷的U(1)定域规范对称性自发破缺.微扰计算光子的自能可知在核子费密气体内光子有效质量与质子的标量密度有关.在饱和密度ρ0=0.16fm-3的正常核物质中,光子有效质量为5.42MeV;在238U原子核的表面处,光子有效质量约为2.0MeV.在这一问题中,这两种方法是等价的.同时文章指出正是由于原子核表面处有质量光子的两体衰变导致在低能238U+232Th重离子碰撞实验中正反电子对尖锐谱线的发现.  相似文献   

8.
范颖  任中洲 《中国物理 C》2006,30(10):983-987
用相对论平均场计算了26,28,30,32S和22,24,26,28Si的结合能, 均方根半径, 质子皮厚度, 单粒子能级等. 两套参数TM2和NL-SH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比较符合. 用平均场与相对论Eikonal近似结合计算出32S和28Si的形状因子和微分截面的结果, 与实验值也符合得较好. 进一步研究了S和Si的同位素链的基本性质和电子散射, 讨论了电子散射的电荷形状因子对电荷密度变化的敏感性. 电荷形状因子在下一代电子--不稳定原子核对撞机上可以测量, 这将能精确测量不稳定核的电荷半径和电荷密度分布, 本文计算的结果可供未来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9.
邹冰松  姜焕清 《中国物理 C》1989,13(10):916-923
本文给出了从夸克层次计算π核双电荷交换反应短程贡献的理论模型.由此模型具体计算了18O(π+)18Ne(g.s.)在低能区的角分布曲线,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此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双电荷交换反应在低能区的"反常"增大行为.  相似文献   

10.
报告了25MeV/u 6He在9Be靶上的弹性散射和弹性转移的实验结果. 用光学模型和一阶DWBA的方法计算了弹性散射和3He集团转移的截面, 计算结果和实验测量基本一致. 计算表明3He在9Be中的谱幅度应该明显大于壳模型的理论计算值0.70.  相似文献   

11.
用组态混合的方法,对原子核Pb205的M1γ跃迁进行比较仔细的分析,结论是在定性上与实验完全没有矛盾,可以解释全部理论上存在、而实验上尚未观察到的能级;在定量上,也与实验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72MeV 3He与12C原子核弹性散射的分析,对两种不同的折叠模型光学势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3.
孟祥飞  刘玉斌 《中国物理 C》2006,30(12):1222-1224
应用格点QCD理论对电荷涨落和夸克数密度敏感性进行了研究. 研究选取了 两个轻味夸克, 应用staggered作用量, 并选取了16×82×4格点. 对电荷涨落和夸克数密度敏感性在V=(2a)3~(8a)3(这里a=\kou\dfrac{1}{4T})区间进行了数值计算. 结果显示, 在相变温度以下的区域内, 上述参数对体积V具有依赖性, 这表明了可以通过对上述参数的研究来确定强子的尺度. 在高于相变温度的区域内, 对体积V没有表现出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刘希明  吴华友 《中国物理 C》1990,14(11):1001-1006
本文假定e+e湮没时产生的胶子的强子化,胶子首先劈裂成一对等效的夸克、反夸克对.夸克之间的色相互作用,碎裂成末态强子.由此计算的e+e→3jet事例中的带电粒子多重数,胶子与夸克jet中多重数比率,以及e+e三胶子事例中的重子比率,都与实验结果一致.解释了e+e→3jet末态粒子的角分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小x区原子核内邻近核子间海夸克空间重叠行为,给出了核遮蔽因子R(x,Q2,A)与空间重叠程度因子ΔVA(x)/VA(x)的关系.并据此计算了12C、63Cu和116Sn的平均核结构函数与氘核结构函数之比,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甚好.  相似文献   

16.
利用HIRFL 50MeV/u 13C束流在Be靶上碎裂,RIBLL选择出丰中子放射性次级束流8He,实验测量了25—40MeV/u 8He在28Si靶上的反应总截面.采用双参数HO密度分布形式,通过微观Glauber模型拟合8He实验数据,发现8He具有扩展的中子密度分布.实验结果与Warner反应总截面实验和Alkhazov弹性散射实验结果较好地符合.  相似文献   

17.
李清润  周金礼 《中国物理 C》1993,17(10):918-924
对整个中能区现有的质子与4He原子核散射的实验数据(微分截面和极化能力)进行了系统的振幅分析,给出了一组参数化的唯象振幅.这些振幅对于利用中能质子研究原子核的α粒子结构问题是必要的输入量.  相似文献   

18.
K+核散射与非线性密度相关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计及K+N二体振幅的非线性密度相关修正,对入射动量为800MeV/c的K+介子与原子核4He,12C,40Ca和120Sn的弹性散射微分截面进行了微观计算,考察了不同质量数原子核的非线性密度相关修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系统研究了30MeV/u 40Ar+112,124Sn反应中的轻粒子同位素产额比随角度和初始激发能的变化关系.对于两个反应体系,均观察到3He/4He和6Li/7Li的产额比随角度的增加而增加,6He/4He和8Li/7Li随角度的增加而减小.统计发射的运动学效应不能完全符合实验结果.各种单同位素产额比与靶核的N/Z比有关,表现出同位旋效应,而由双同位素比提取的核温度几乎没有靶核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以轻重离子4He散射作为手段,对16O原子核的集团结构进行了检验.并与传统的核子结构模型做了对比.本文结果对16O集团结构提供一个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