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ATP生物发光法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定量微生物检测分析技术之一,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等特点,已在食品、化工、环境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是通过间接测定活菌总数来监测样品清洁度或卫生状况.文章利用ATP生物发光法建立了E coliO157;H7与光源计数值的定量线性模型,研究了pH 7.4下四种不同的缓冲液(KH2PO4-NaOH,NazHPO+-C6H8O7,PBS、Tris-HCl)、质量浓度为10 g·L-1下五种不同的化学物质(NaOH,NaCl,NaH2PO+4KCl,MgCl2)对E coliO157:H7光源计数值的影响.结果表明:Tris-HCI缓冲液对茵液的稀释效果最好,其对不同稀释浓度的区分能见度好,并且背景信号最小;MgCl2对发光有明显的增强作用,而NaOH,NaCl,NaHz PO4,KCl对发光有较大的抑制作用,其中NaOH对发光的抑制作用最大,达60.56%.同时,ATP生物发光法与传统的培养法相关性良好(r=0.9608),检测限可达103cells·mL-1.  相似文献   

2.
以ZnSO4·7H2O和K3PO4·3H2O为原料采用固相反应合成磷酸锌钾,应用均匀设计和数据挖掘技术设计实验方案,采用XRD、SEM和EDS等方法对产物进行表征,并对产物的长余辉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产物的产率和锌的含量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建立2个数学模型,对模型进行优化处理可以得到固相法合成磷酸锌钾的最优工艺条件。在n(K3PO4·3H2O)∶n(ZnSO4·7H2O)=1.01、研磨时间31 min、保温温度750℃、保温时间3.2 h的最优条件下制备的KZnPO4纳米片,在紫外光照后可产生蓝绿色长余辉发光,最强发光峰的波长范围为415~530 nm。  相似文献   

3.
杨志平  赵引红  梁晓双  刘鹏飞  吕梁 《发光学报》2013,34(10):1279-1282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a10Li(PO4)7∶Dy3+发光材料,研究了Dy3+在Ca10Li(PO4)7基质中的发光特性。XRD测量结果表明,烧结温度为1 050℃时所制备的样品为纯相Ca10Li(PO4)7晶体。从激发谱可以看出样品主激发峰位于349 nm(6H15/2→6P7/2),363 nm(6H15/2→6P5/2),385 nm(6H15/2→6M21/2),样品可被UVLED管芯有效激发。发射谱由位于481 nm(蓝)和572 nm(黄)的两个峰组成,对应的能级跃迁为4F9/2→6H15/2、6H13/2。研究了不同Dy3+掺杂浓度对发光强度的影响,当Dy3+的摩尔分数为10%时发光最强。掺入Ce3+作为敏化剂,Ce3+→Dy3+发生共振能量传递,当掺杂量为10%Dy3+、14%Ce3+时,样品发光最强,其强度为单掺10%Dy3+时的13.4倍,发光颜色由黄白变为蓝白。  相似文献   

4.
SPR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原理的生物传感器方法,实现了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研究选用BIACORE 3000系统及葡聚糖修饰的CM5芯片,先用EDC/NHS将芯片活化,然后抗体直接通过酰胺键固定在金表面,再用乙醇胺封闭,这样处理之后的芯片就可用于检测大肠杆菌O157∶H7。利用NaOH溶液对芯片再生,实现对多个不同浓度样品检测,采用时间对响应单位(RU)记录数据。该法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限为3×105CFU.mL-1,RU变化值和大肠杆菌O157∶H7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相关性良好,相关系数达到0.99。检测时间短,一个样品仅需5~7 min,再生效果好,芯片可重复使用50次以上。可快速、在线、稳定地检测大肠杆菌O157∶H7,有望成为一种在线检测食品致病性微生物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5.
免疫磁分离技术在E.coli O157:H7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免疫磁分离(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技术因其具有选择性好、特异性强、能起到浓缩的作用,已与其他快速检测方法如电化学、光学等方法连用,应用于食品、环境卫生检测等领域.免疫磁分离技术是目前最有推广价值的技术之一.文章通过比较不同的E.coli O157:H7-免疫磁珠(immunomagnetic beads,IMB)浓度配比、E.coli O157:H7与Bacillus subtilis不同的体积比下的免疫磁分离的捕获率,得出当E coli O157:H7-IMB浓度配比为1:30时,捕获率近100%,即所有的目标菌均可被捕获到;在总体积不变、IMB的加入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Bacillus subtilis比例的增加,捕获率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情况.同时,将IMS与ATP生物发光法结合起来,对不同浓度的E coli O157:H7进行了检测,得出该方法与传统的平板培养法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则R2=0.988 2,检测限可低达102 CFU·mL-1.  相似文献   

6.
多晶硅表面酸腐蚀制备绒面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张发云  叶建雄 《光子学报》2011,40(2):222-226
采用各向同性腐蚀法制备多晶硅绒面,腐蚀液为HF和HNO2的混合溶液,缓和剂为NaH2PO.2H2O溶液.利用SEM、AFM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硅片绒面进行检测和分析,初步探讨了酸腐蚀机理.结果表明:采用NaH2PO4.2H2O溶液作为缓和剂,腐蚀后的硅片表面具有均匀的腐蚀坑,表面陷光效果较好,通过优化各种参量,反应速度可...  相似文献   

7.
H2O+KCl(饱和)+NaCl+NH4Cl的等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98.15K条件下采用等压实验方法对KCl饱和的四元水溶液体系H2O+KCl(饱和)+NaCl+NH4Cl及其两个三元亚系H2O+KCl(饱和)+NaCl和H2O+KCl(饱和)+NH4Cl进行了研究.以NaCl或CaCl2水溶液为参考溶液,测定了不同水活度条件下该四元水溶液的渗透系数及水活度.实验结果表明,该四元系与其两个三元亚系之间存在着简单的共性,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之内,该四元系的等压行为符合类理想溶液模型.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a9Al(PO4)7∶Eu2+蓝色荧光粉,研究了Ca9Al(PO4)7∶Eu2+的发光、浓度猝灭及温度稳定性.Ca9Al(PO4)7∶Eu2+的激发光谱覆盖200~350 nm紫外区;发射光谱为一主峰位于445 nm的宽谱,对应Eu2+的4f6 5d1--→4f特征跃迁.研究发现,随Eu2+掺杂量的增大,Ca9Al(PO4)7∶Eu2+的发射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大发射强度对应的Eu2+掺杂量为0.01,即存在浓度猝灭效应,对应的机理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依据晶格常数,得出临界距离为2.297 nm.在25~300℃范围内改变光谱测量温度,发现温度升高到150℃时,Ca9Al(PO4)7∶Eu2+的发射强度变为25℃时的81.0%,对应的激活能为0.268 eV,说明材料具有较好的温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燃烧法合成了新型红色纳米发光材料La3PO7∶Eu3 ,并用X射线粉末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XRD分析证实样品La3PO7为单斜相。测定了其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光谱数据表明:对应于Eu3 的5D0→7F2跃迁的发射强度远大于5D0→7F1跃迁的发射强度,La3PO7∶Eu3 形成红色发光材料。推测是由于基质结构的不对称性,Eu3 在基质La3PO7中占据非对称中心的格位所致。在不同温度下退火后,发现退火温度越高,Eu3 的5D0→7F2跃迁辐射越强,表明样品结晶越好。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型的白光LED用绿色荧光粉Ca_8MgLu(PO_4)_7∶Tb~(3+)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一种单一纯相绿色荧光粉Ca8Mg Lu(PO4)7∶Tb3+,通过X射线衍射(XRD)、荧光光谱(PLE,PL)和荧光寿命曲线研究了Ca8Mg Lu(PO4)7∶Tb3+的发光性能。Ca8Mg Lu(PO4)7∶Tb3+能被378nm的近紫外光激发,Tb3+发生5D4-7F5跃迁发出绿光,色坐标为(0.324,0.592)。Ca8Mg Lu(PO4)7∶Tb3+的量子效率可达84%,热猝灭性能良好:在150℃和200℃的发光强度积分分别是25℃的90.71%和86.36%。研究结果表明Ca8Mg Lu(PO4)7∶Tb3+是一种理想的适于NUV-LED芯片激发的白光LED用绿色荧光粉。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温固相法在N2-H2还原气氛下合成了一系列Sr3(PO4)2∶Eu2+蓝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荧光光谱仪(PL)对荧光粉的晶体结构、激发和发射光谱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量的Eu2+掺杂不会改变其晶体结构;Sr3(PO4)2∶Eu2+荧光粉在310~390nm范围内可以有效的被激发,激发峰位于359nm;发射光谱为主峰位于438nm宽带发射(带宽约为150nm),对应于Eu2+的4f65d1→4f7跃迁.通过高斯拟合发现,Eu2+至少占据了Sr3(PO4)2两种不同的Sr2+格位,形成两个发光中心(430和459nm).当Eu2+的掺杂浓度为7%时,其具有最大的发光强度,继续增大Eu2+的掺杂浓度,Sr3(PO4)2∶Eu2+的发射光谱会出现浓度猝灭现象,且其发射峰会随着铕离子浓度增加而发生红移。Sr3(PO4)2∶Eu2+荧光粉在近紫外区有着强而宽的吸收带,与近紫外LED芯片发射相匹配,相对发光强度是蓝色荧光粉BaMgAl10O17∶Eu2+(BAM)的1.3倍,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白光LED用蓝色荧光粉材料。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NaZnLa(PO4 ) 2 中掺杂Ce3 +、Tb3+的荧光体 ,对其晶体结构、发光行为进行了研究 ,并尝试对NaZnLa(PO4 ) 2 ∶Ce ,Tb荧光体进行调制。NaZnLa(PO4 ) 2 是LaPO4 的同构物 ,为单斜晶系独居石结构 ,从XRD谱数据得到NaZnLa(PO4 ) 2 基质的晶胞参数为a =0 6 82 3nm ,b =0 70 45nm ,c =0 6 497nm ,β =10 3 9° ,V =0 30 3nm3,其晶胞参数与单斜LaPO4 的晶胞参数相似。在NaZnLa(PO4 ) 2 ∶Ce ,Tb荧光体中 ,Ce3 +对Tb3+有良好的敏化作用 ,掺杂适量的BO3 -3 、Al3 +、Dy3 +,可以增强发光亮度  相似文献   

13.
将SiO2纳米粒子作为添加剂用于溶菌酶、牛血清白蛋白、牛血红蛋白的毛细管电泳(CE)分离研究.对影响3种蛋白质分离的因素如缓冲溶液的浓度,SiO2纳米粒子、聚合物PVP、乙腈的含量,及分离电压、温度等进行了考察,得到最佳分离条件,即50mmol/L NaH2PO4-10mmol/L H3PO4缓冲溶液(pH=2.8),...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温固相法在还原气氛下合成了Ca9(1-x-y)Al(PO4)7:xCe3+,yDy3+荧光材料,并对其发光特性进行了研究。XRD测试表明所合成样品为纯相Ca9Al(PO4)7晶体。在268 nm紫外光激发下,Ca9Al(PO4)7:Ce3+呈现峰值位于363 nm的宽带发射。在350 nm近紫外光激发下,Ca9Al(PO4)7:Dy3+发射光谱为窄带谱,主峰分别位于483 nm和574 nm,对应Dy3+的4F9/2→6H15/2和4F9/2→6H13/2特征跃迁,呈黄白光发射。荧光光谱表明:Ce3+,Dy3+共掺之后,Ce3+不仅对Dy3+的特征发射有明显的敏化作用,而且通过调节Ce3+和Dy3+的掺杂比例,可实现从黄白光到白光的颜色变化。研究发现:Ca9(1-x-y)Al(PO4)7:xCe3+,yDy3+样品中,掺杂离子的最佳摩尔分数为x=0.02,y=0.02,此时色坐标为(0.306,0.313)。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用NH4H2PO4,PdCl2,Ni(NO3)2,Mg(NO3)2作基体改进剂对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测定葡萄酒中Pb的影响,实验表明NH4H2PO4,Ni(NO3)2具有明显的基体改进作用,NH4H2PO4效果最好,选择NH4H2PO4为基体改进剂,采用标准加入法,建立一种直接测定葡萄酒中痕量Pb的快速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用于白光LED的Na2Ca4(1-x-y)(PO4)2SiO4:xEu3+,yBi3+红色荧光粉.研究了助熔剂H3BO3、二次煅烧时间和稀土掺杂量等制备条件对样品发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200℃、助熔剂H3BO3加入量为样品质量的3.8%时可得到更有利于发光的α-NCPS基质,而且掺入Eu3+...  相似文献   

17.
基于萤火虫萤光素酶生物发光反应体系,以SpectraMax M5酶标仪为发光强度测试设备,建立了测定化学物对萤光素酶抑制毒性的微板发光测试薪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萤光素酶浓度、萤光素浓度、ATP浓度、pH、温度、反应时间等实验条件对发光强度的影响.发现ATP对发光呈现双相响应关系,最大发光度出现在ATP浓度为1.1×10-4 mol·L-1.应用该方法成功地测定了NaF,NaC1,KBr和NaBF对萤光素酶的发光抑制毒性效应,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化学物对萤光素酶毒性的剂量-效应曲线(DRC),拟合效应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9.通过拟合的DRC参数,准确地计算了化学物的半数效应浓度EC50.对比有关文献方法,萤光素酶毒性测试的微板发光法具有更简便快捷,节省试剂药品,便于多次平行测定从而提高准确度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利用黄海不同季节实测生物发光数据,结合同步测量的固有光学性质数据,基于辐射传输模拟,分析了生物发光所致离水辐亮度(Lw-bio)的数值变化和光谱变化,并讨论其与固有光学性质及生物发光所处深度的联系。主要结论如下:(1)黄海水体Lw-bio幅值不仅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同时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化特征,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除水体本身发光生物的丰度和发光能力外,与水体自身固有光学性质和发光生物所处深度有关。(2)在光谱变化方面,Lw-bio最大峰值波长漂移不仅随着生物发光所处深度加深而增大,同时与固有光学性质有关,在固有光学性质其值较大的水体,当生物发光的光源深度位于表层以下,Lw-bio峰值波长可由蓝光波段(474 nm)变为绿光波段(最大可移动至578 nm);在固有光学性质其值较小的清澈水体中,辐亮度光谱变化较弱,其Lw-bio峰值波长仍在蓝光波段范围内(最大可移动至500 nm)。(3)黄海海域宽泛的固有光学性质对生物发光光源的几何深度反演影响较大,但可通过Lw-bio的光谱信息,反演光源的几何深度。  相似文献   

19.
利用同步辐射光源(德国HASYLAB实验室的SUPERLUMI实验站)和真空紫外激光(157.6nm)对新型蓝光发射长余辉材料Sr2MgSi2O7∶Eu2 (0·2%),Dy3 (8%)进行了光谱研究。在170nm同步辐射光源激发下,观察到对应Eu2 :5d-4f跃迁的477nm发射带和对应Dy3 :4f-4f跃迁的两组线谱发射,其中只有来自Eu2 的5d-4f发射对长余辉光谱有贡献。在157.6nm激光激发下,除了上述发射外,还明显观察到对应Eu3 的红色线谱(590,614,626nm)。结合这些光谱特性,对Sr2MgSi2O7∶Eu2 ,Dy3 中稀土离子的发光特性以及长余辉发光机理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Eu2 充当空穴陷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多晶硅表面酸腐蚀制备绒面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发云  叶建雄 《光子学报》2014,40(2):222-226
采用各向同性腐蚀法制备多晶硅绒面,腐蚀液为HF和HNO3的混合溶液,缓和剂为NaH2PO4.2H2O溶液.利用SEM、AFM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硅片绒面进行检测和分析,初步探讨了酸腐蚀机理.结果表明:采用NaH2PO4.2H2O溶液作为缓和剂,腐蚀后的硅片表面具有均匀的腐蚀坑,表面陷光效果较好,通过优化各种参量,反应速度可以控制在2 μm/min左右,适合工业生产的要求.在富HF时,硅片表面易形成尖锐边缘的腐蚀坑,出现或多或少的小孔,反射率最低可达16.5%~17.5%|在富HNO3时,硅片表面易形成腐蚀坑较浅、尺寸偏大的气泡状绒面或光面,反射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