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核磁共振成像系列实验教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蒋莹莹  张洁天  吕斯骅 《物理实验》2007,27(1):20-23,33
超小型核磁共振成像仪已经应用在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中,该仪器可以研究各种样品的脉冲核磁共振.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核磁共振成像实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自制了一种核磁共振微成像系统,本系统只需4根通用的I/O并行口线,就可以利用常规的NMR谱仪进行核磁共振微成像实验. 文中给出了相关的控制软件、螺旋(Spiral)快速成像相关软件以及实现过程,最后给出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核磁共振成像现今已经成为临床神经影像的常规工具.在诊断、评估和监测中风从急性到慢性的各个阶段的脑组织的变化过程中,核磁共振成像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该综述提供了多种核磁共振成像方法的描述,以及选择性地展示了作者在美国亨利福特医院神经科核磁共振成像实验室所获得的大白鼠栓塞中风模型的核磁共振成像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对基于高温超导量子干涉仪的低场核磁共振成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首先对低场核磁共振系统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使得装置能够用于成像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维、二维成像实验并取得了成功.二维成像分别采用了直接背投影成像法和傅里叶变换重建法.采用直接背投影方法成功获得了不同水样品分布的图形并与实物符合较好,同时还尝试对生物样品如青椒和芹菜的切片进行了成像,也得到了符合原物的二维投影像.尝试用傅里叶变换法对水样品进行成像,得到的图形能够显示样品轮廓,但信噪比偏低.对两种二维成像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核磁共振成像教学实验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利用超小型核磁共振成像仪,完成了核磁共振空间编码成像的一系列实验.研究了超小型核磁共振成像仪的性能,并对2种观赏植物、动物骨骼、蛔虫、蚯蚓等生物样品进行了核磁共振成像以及T1加权和氢核密度加权成像.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利用核磁共振成像的办法获得一般光学方法难以得到的水-破璃-油界面、水-玻璃-苯界面影像的实验工作,并利用得到的图像拟合了其界面接触角的值.实验中首次将核磁共振断面成像的办法应用到接触角影像分析中去,并且作了从气-固-液接触角测量到液-固-液接触角测量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小型核磁共振仪的成像特点作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相关参数的变化对所成图像的影响,得到了小型核磁共振成像的优化规律。随后利用GYCTNMR-10小型核磁共振成像仪,对两种植物样品进行了核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非常符合。  相似文献   

8.
核磁共振成像一维空间编码教学实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洁天  让庆澜 《物理实验》2006,26(10):3-8,13
利用梯度磁场实现检测信号的空间编码,是核磁共振成像(MRI)的关键技术.本文采用ccc系列样品将二维问题简化为一维,使用超小型教学用核磁共振成像仪进行了一维空间编码实验研究,并对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进行了计算模拟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新进展(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磁共振成像出现至今不过20年左右。由于它在医学的诊断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它在短短的20年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本文在简述了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和典型的实验方法──场梯度回波方法和自旋回波方法之后,分别介绍了近年来在快速成像,流体成像,化学移位成像和磁化率成像等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孟丽艳 《物理通报》2001,12(6):46-47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用磁共振成像的方法研究人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它是磁共振成像的一种应用和深入发展.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核磁共振成像的简称,它是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这一物理现象发展起来的.1946年物理学家首先发现核磁共振现象,直到70年代初,它一直沿着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的方向发展.1972年达马迪安(R.Damadian)提出磁共振成像的设想,并指出可以用磁共振成像仪扫描人体检查疾病.1973年劳特伯(P.Lauterbur)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用试管样品得到的磁共振截面像,显示了磁共振成像的可能性.从此开始了磁共振成像的发展时期.1980年在实验室中获得了足够清晰的有医学诊断意义的人的头部磁共振图像.磁共振成像仪逐渐形成产业,开始进入医院,主要用于观测人体内部解剖学结构,确定肿瘤和其他疾病的位置.1990年对动物的实验表明,有可能用磁共振成像研究大脑功能.1991年发表了第一幅有意义的人的大脑功能的图像,显示出视觉刺激在大脑的反应,开始了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至今刚刚过了几年的时间,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得到了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学文 《物理》1995,24(10):619-625
核磁共振成像出现至贪不过20年左右。由于它在医学的诊断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它在短短的20年中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本文在简述了核磁共振成像的基础原理和典型的实验方法-场梯度加波方法和自旋回波方法之后,分别介绍了近年来快速成像,流体成像,化学移位成像和磁化率成像等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一种通用的核磁共振微成像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一种通用的核磁共振微成像系统,只需4根通用并行I/O口线,就可以附加在常规的NMR谱仪上,进行磁共振微成像实验.详细讨论了各个部件的研制问题,最后给出了本实验室利用此微成像系统做的MRI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核磁共振波谱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工具和医疗诊断手段,但是仪器复杂、价格昂贵. 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AD607芯片的模拟接收机设计. 相对于传统的模拟接收机,此设计可以减少接收机使用的外围器件的数量,从而简化设备. 而相对于全数字接收机,本文提出的设计结构简单,并且可以工作在较高的频率. 文章最后给出了核磁共振成像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熟悉核磁共振的人也许会注意到,虽然在医学成像中没有对人体组织"显微",就是说,没有很强的分辨本领,但看过核磁图的人都知道,它通常能显示出人体中毫米量级的颗粒.那么这可不可以不受量子物理中的不确定关系的约束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相似文献   

15.
地面核磁共振反演导电层状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翁爱华  高丽娟 《计算物理》2008,25(2):203-207
提出不同于常规线性规划的广义线性迭代反演成像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任意层状导电介质的地面核磁共振数据分析.在这种方法中,初始振幅强度的平方作为反演成像的对象,它可以表示为含水量分布的二次型形式,并且在反演成像迭代过程中,对应的Jacobian矩阵元素可以用解析形式显式表示出来.反演成像可以从均匀半空间模型开始迭代,理论上,2次迭代就可以完成成像过程.用实际数据对提出的反演成像理论进行了验证.与常规方法相比,新方法的成像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更好的一致性,证明了广义线性迭代反演成像不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收敛性,还特别适合任意良导层状模型的地面核磁共振数据反演成像.  相似文献   

16.
核磁共振快速成像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海滨  邬学文 《物理》1997,26(10):595-600
快速成像为当前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焦点之一。人体器官的运动、被验者的移动,均造成图像的缺陷,速度慢亦增加了成像成本,限制了核磁共振成像的普及。快速的核磁共振成像可能会给核磁共振成像带来实质性的变化,文章回顾了核磁共振快速成像技术发展的历史,讨论了它的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17.
在诊断医学成像和生物化学研究中,业已取得的重大突破之一是核磁共振成像。本文讨论了核磁共振成像的兴起原因、基本原理、现有仪器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核磁共振现象主要用于化学分析中.核磁共振(NMR)波谱分析在医学上可用药物分析和生化分析.1958年,开始有人用NMR原理进行活体血流量测定.1971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R.Damdian提出NMR用于医学诊断的可能性及其意义,化学家P.C.Lauterbut于1972年进一步指出NMR信号完全可以重建图象.同年,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或称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正式宣告问世,这使医学诊断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电子计算机断层成像简称为CT.核磁共振医学成像也采用先进的CT技术,称为核磁共振计算机体层摄影(NMR-CT).但它与X-CT在获取信息的原理方面全然不同,在图像重建方面有所相似,只不过NMR-CT比X-CT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19.
肖夏  宋航  王梁  王宗杰  路红 《物理学报》2014,63(19):194102-194102
提出了一种基于自主设计小型超宽带天线的微波稳健波束形成(RCB)成像肿瘤检测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检测系统对肿瘤反射信号有很高的敏感度.在简单平面模型和核磁共振成像图(MRI)导出模型中进行仿真检测实验,并将天线阵列接收信号用RCB算法进行成像处理.从乳房重构图像中能够得到正确的肿瘤位置及大小信息,实现了平面模型中最小直径3 mm和MRI导出模型中最小直径4 mm的肿瘤检测,证实了该检测系统用于早期乳腺肿瘤检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岩石样品表面流体的核磁共振谱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经知道,磁化率对核磁共振(NMR)化学位移的测量有明显影响[1,2],而且,磁化率效应与样品管的形状及取向(即与静磁场的夹角)等因素有关[3-7].为了测准样品的化学位移,有多种方法可以消除磁化率的影响。样品形状引起的非均匀磁化会限制核磁共振成像的空间分辨率[8,9].近来又发展了克服磁化率影响的非畸变成像方法[10].但是,磁化率引起的多孔固体样品孔隙中和外壁上流体的核磁共振诸线的差异却尚未看到文献报道。本文首次报道岩石样品核磁共振实验中观测到的岩样外表流体产生的谱线,初步讨论了它们与岩石渗流性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