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氨基葡萄糖及羧甲基氨基葡萄糖分别与铁(Ⅱ)、锌(Ⅱ)、钴(Ⅱ)、铜(Ⅱ)形成配合物的UV,IR和^1H-NMR光谱特征。配合物紫外的λmax发生了明显紫移;在IR谱中,配合物的面外振动峰655cm^-1较未配位的氨基葡萄糖中的面外振动峰670cm^-1低,且在990cm^-1附近出现新的吸收峰;在^1H-NMR谱中,配合物C3上羟基中的质子化学位移较未配位的均移向高场,氨基上质子的化学位移较未配位的也移向高场,其他碳上羟基中的质子化学位移值不变,从而初步证实了配合物中的氨-金属(N-M)键的形成。本文还研究了羧甲基氨基葡萄糖及其与铁(Ⅱ)、钴(Ⅱ)、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其配合物的IR谱线较未配位的IR谱线并没增多,指出这种反常现象是糖环的刚性所致。它们的IR和UV光谱均证实了分子中不存在游离的羰基峰,并证实了它们分子中内盐的存在,配合物的IR谱中出现新的一组吸收峰:433.1和408.9cm^-1(O-Fe),507.1和495.0cm^-1(O-Co),403.1和389.0cm^-1(O-Cu),证实了配合物中的氧-金属键(O-M)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Co(Ⅱ)、Ni(Ⅱ)、Cu(Ⅱ)、Zn(Ⅱ)原卟啉Ⅸ二甲酯(PP)络合物的共振拉曼光谱。其结构灵敏带频率次序;Ni>(Ⅱ)Co>(Ⅱ)Cu>(Ⅱ)Zn(Ⅱ)。紫外光谱λ_(max)次序:Ni(Ⅱ)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顺磁共振法,可见光在酶活性测量研究从小牛场粘膜提纯的碱性磷酸酶(AKP)在pH5.8条件下与外加的Cu(Ⅱ)离子直接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外加Cu(Ⅱ)离子进入AKP活性中心位点,取代了活性中心位点的Zn(Ⅱ),使酶活性下降。随着pH值的升高,Cu(Ⅱ)在活性位点间发生迁移,形成同一亚基上两个铜的抗铁磁性偶合,导致EPR垂直分量信号强度下降和可见光谱最大的吸收峰位置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何宏山 《光谱实验室》2003,20(3):444-447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三脚架型配体的镁(Ⅱ)配合物,配合物经元素分析、^1H NMR、UV-可见分光光度及IR光谱等表征,在甲醇溶液中,配体与金属镁(Ⅱ)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Mg(L)](ClO4)2,晶体结构分析表明晶体呈单斜晶系,其空间群为P2(1)/c,金属离子被6个氮原子所包围,其平均键长为0.210nm。  相似文献   

5.
Cu(Ⅱ)-α-氨基酸配合物的紫外光谱性质及组成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在模拟生理条件下,Cu(Ⅱ)与人体所含α-氨基酸[L=甘氨酸(G1y)、组氨酸(His)等]形成的二元及其混合配合物的紫外光谱性质及稳定性,以对应溶液法测定了水溶液中二元配合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6.
路文昌  张涛  王勉 《物理学报》1989,38(11):1864-1868
本文用紧束缚模型和单电子理论研究吸附原子间的间接相互作用能。讨论杂质的影响,发现掺杂Cu使相互作用能的峰值增大,峰的位置向耦合强度较大的方向移动;而掺杂Co情况则正好相反。利用相互作用能随吸附原子相对位置的变化,很好地解释了H和O在Ni(100)面上吸附时的层结构。还发现相互作用随耦合强度的减少呈现振荡衰减的趋势。 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氨基酰化酶与Cu(Ⅱ)相互作用的谱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顺磁共振法、可见光谱法及酶活性测量研究从猪肾中提纯的氨基酰化酶(Aminoacylase,简称ACY)在pH4.0条件下与外加的Cu(Ⅱ)离子存在直接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外加Cu(Ⅱ)离子进入ACY活性中心位点,取代了活性中心位点的Zn(Ⅱ),使酶活性下降。随着pH变化生成的两种构型酶衍生物在溶液中可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8.
应用微相吸附-光谱修正技术,研究了 Cu(II)、Ni(II)与酸性茜素蓝 B(AABB)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胶束上的配位反应,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在配位反应中的增效机理,表征了二元和三元结合物的性质.结果表明,AABB-CTAB 作用符合 Langmuir 单分子层吸附,产物结合比为1:2.5,单体聚集形式为 AABB_2·CTAB_5,在20和40℃的结合常数分别为5.95×10~5和2.48×10~5;AABB-Cu-Ni 在 CTAB 胶束上配位反应的配位比分别为 AABB:Cu=1:1,AABB:Ni=1:25,三元产物聚集态为 Co_2·AABB_2·CTAB_(80)和 Ni_5·AABB_2·CTAB_(80).  相似文献   

9.
应用微相吸附-光谱修正技术,研究了Cu(Ⅱ)、Ni(Ⅱ)与酸性茜素蓝B(AABB)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胶束上的配位反应,分析了表面活性剂在配位反应中的增效机理,表征了二元和三元结合物的性质.结果表明,AABB-CTAB作用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产物结合比为1:2.5,单体聚集形式为AABB2.CTAB5,在20和40 ℃的结合常数分别为5.95×10^5和2.48×10^5;AABB-Cu-Ni在CTAB胶束上配位反应的配位比分别为AABB:Cu=1:1,AABB:Ni=1:2.5,三元产物聚集态为Cu2·AABB2·CTAB80和Ni5·AABB2·CTAB80.  相似文献   

10.
四-(邻氯苯基)卟吩及其金属络合物的红外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试研究了四-(邻氯苯基)卟吩其Mg(Ⅱ)、Co(Ⅱ)、Ni(Ⅱ)、Cu(Ⅱ)、Zo(Ⅱ)、Cd(Ⅱ)、Mn(Ⅲ)和In(Ⅲ)络合物的4000—100cm~(-1)范围红外光谱。3330和795cm~(-1)谱带起源于H_2(O-Cl-TPP)的N—H振动,1130和1070cm~(-1)谱带与苯环上的C—Cl振动有关。金属敏感谱带出现在1340、1010、450、340和230cm~(-1)等附近。络合物的1520cm~(-1)附近谱带频率可能由于金属离子质量的影响按Mg(Ⅱ)>Zn(Ⅱ)>Cd(Ⅱ)递减,230cm~(-1)附近谱带频率按Co(Ⅱ)>Ni(Ⅱ)>Cu(Ⅱ)>Mg(Ⅱ)>Mn(Ⅲ)>Zn(Ⅱ)~Cd(Ⅱ)>In(Ⅲ)顺序递减。  相似文献   

11.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氯化钠和四丁基溴化铵浮选分离金的行为及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当溶液中氯化钠和四丁基溴化铵的浓度分别为2.5×10-3mol/L和4.0×10-4mol/L,pH3.0时,Au(Ⅲ)可与U(Ⅵ)、Ce(Ⅲ)、Mg(Ⅱ)和Cu(Ⅱ)离子定量分离,对合成水样中Au(Ⅲ)的分离和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由氟哌酸与Ni(Ⅱ)、Cu(Ⅱ)、Zn(Ⅱ)的硝酸盐合成了三个未见报道的固态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热重分析表征了它们的组成和性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在聚乙二醇(PEG)-硫酸铵[(NH_4)_2SO_4]-邻苯三酚红(PR)体系中Bi(Ⅲ),Fe(Ⅲ),Cu(Ⅱ),Ni(Ⅱ),Co(Ⅱ),Pb(Ⅱ)的萃取行为。实验结果表明,Bi(Ⅲ)在pH3.5~6.5及Fe(Ⅲ)在pH4.0~7.0范围内可以被PEG相几乎完全萃取,而Cu(Ⅱ),Co(Ⅱ)在pH1.0~7.0,Pb(Ⅱ)在pH2.0~7.0,Ni(Ⅱ)在pH1.0~4.5则不被萃取。从而实现了将Bi(Ⅲ)(pH3.5),Fe(Ⅲ)(pH5.0)与Cu(Ⅱ),Co(Ⅱ),Pb(Ⅱ),Ni(Ⅱ)混合离子的定量分离。同时探讨了PEG相的萃取机理。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硫氰酸铵-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水体系浮选分离汞(Ⅱ)的行为及其常见金属离子的分离条件。控制pH=5.0,当0.01mol/L硫氰酸铵溶液和0.01mol/L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DDBAC)溶液的用量分别为0.30、0.50mL时,体系中形成的不溶于水的三元缔合物(DDBAC)2[Hg(SCN)4]可浮于水相上层形成界面清晰的液-固两相,分相过程中,Hg2+被定量浮选,而Zn2+,Cd2+,Mn2+,Ni2+,Co2+,Fe2+等离子在此条件下不被浮选,实现了Hg2+的定量分离。该方法对合成水样中微量Hg2+进行定量浮选分离测定,浮选率为96.0%—108.8%。  相似文献   

15.
壳聚糖对Pb(Ⅱ)的吸附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壳聚糖(CTS)与硝酸铅在酸性介质中反应制备壳聚糖-Pb(Ⅱ),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红外光谱(IR)对壳聚糖、壳聚糖-Pb(Ⅱ)进行结构表征,探讨壳聚糖对Pb2+的吸附机理。研究表明,Pb2+与壳聚糖的—NH2发生了配位反应,而其中的—OH未参与反应。  相似文献   

16.
测量并研究了二氧四胺大环配体 1,4,7,10 四氮杂环十三烷 11,13 二酮及其Cu(Ⅱ )、Co(Ⅱ )、Ni(Ⅱ )配合物在不同 pH值下的常规荧光谱和激光诱导荧光谱 ,发现配合物的荧光量子产率满足 ΦCuL5<ΦCoL5<ΦNiL5的关系 ,并对其作了解释。与此同时 ,分析了其作为模拟超氧歧化酶的催化活性和荧光光谱特性的关系 ,由三种配合物的荧光量子产率 ,推测出其催化活性的关系可能是CuL5>CoL5>NiL5。  相似文献   

17.
Pd(Ⅱ)与漆树漆酶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 5 ,6 二溴 2 ,3 二氰基氢醌 (DDBQH2 )为底物 ,在pH 4 5和 30± 0 1℃条件下 ,用分光光度法考察了Pd(Ⅱ )与漆酶的结合时间对漆树漆酶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Pd(Ⅱ )与漆酶结合时间的延长 ,Pd(Ⅱ )对漆酶催化氧化反应的活化程度逐渐减弱 ,最终转变为抑制直至钝化作用 ,且这种转变的速度随Pd(Ⅱ )浓度的增大而加快。与Pd(Ⅱ )混合后的漆酶的吸收光谱表明 ,Pd(Ⅱ )可能是通过取代漆酶Ⅰ型位中的Cu(Ⅱ )而使漆酶的催化活性逐渐降低直至丧失的。  相似文献   

18.
合成并表征了有机配体2,6-双[N-(1′,1′-二甲基-2′-羟基)甲酰胺]吡啶(L)及其镍(Ⅱ)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确定目标配合物组成为C15H21N3O4Ni.H2O,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讨论了配位前后游离配体L和镍(Ⅱ)配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吸收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谱学性质,进而推断出镍(Ⅱ)配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配体2,6-双[N-(1′,1′-二甲基-2′-羟基)甲酰胺]吡啶以2个酰胺负离子N和1个吡啶环N原子为配位原子,与中心金属离子Ni(Ⅱ)通过三齿形式配位;配合物中Ni(Ⅱ)采取dsp2杂化轨道方式与配位原子构成配位键,中心金属Ni(Ⅱ)的配位数为4,1个Ni(Ⅱ)与1个三齿配体L和1个水分子配位,形成平面正方形构型的低自旋镍(Ⅱ)配合物。  相似文献   

19.
张训生  董峰  鲍德松  杜志强 《物理学报》1993,42(7):1194-1198
本文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ARUPS)(He Ⅱ),低能电子衍射(LEED)和俄歇电子能谱AES等方法研究了NO在Cu(110)表面吸附的光电子能谱。测量结果表明:在150K左右,NO在Cu(11O)表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分解吸附过程。随着暴露量的不同,在Cu(110)表面形成的分解吸附分子是不同的。在NO5L暴露量时,主要形成O原子和N2O分子吸附。吸附的LEED图形仍然是(1×1)。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0.
用壳聚糖(CTS)分别与硝酸亚铈,硝酸锆,硫酸镉和硝酸铅在酸性介质中反应,制备了壳聚糖-Ce(Ⅲ)、壳聚糖-Zr(Ⅳ)、壳聚糖-CA(Ⅱ)、壳聚糖-Pb(Ⅱ)四种壳聚糖-重金属离子配合物(用通式M-CTS表示).用红外光谱(IR)、X-ray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光谱分析手段对M-CTS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在壳聚糖-Cd(Ⅱ)配合物中的配位原子是壳聚糖-NH2上的N原子,而在壳聚糖-Ce(Ⅲ)、壳聚糖-Zr(Ⅳ)、壳聚糖-Pb(Ⅱ)配合物中不仅壳聚糖-NH2上的N原子参与了配位,同时OH上的O原子也参与了配位.说明不同的重金属离子与壳聚糖之间形成配位键的配位原子是不完全相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