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简要回顾了在线开放课程及课程群的发展背景,论述了在新形式下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平台进行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系统构建物理类在线开放课程群的必要性.在线开放课程群具有服务主体清晰、课程系统、资源优质等精品优势特征.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在线开放课程群建设中应着重突出的教学理念,即在充分理解物理学及其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高质量教学内容的构建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习兴趣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最后提出了作者对于课程群建设内容重点的思考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MOOCs对当今高等教育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属于我国应对措施之一,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属于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山东大学"物理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主要研讨了如何在目前开放课程背景下实现物理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建设和共建共享.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以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物理实验为例,借助课程平台探讨了大学物理实验在线开放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运用方法,介绍了几种课程平台的线上督学模式.大学物理实验在线开放课程的线上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视频资源建设是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视频课程质量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视频课程中存在的缺乏专业的摄制环境、视频画面内容单调、授课过程缺乏情节设计、缺乏后期制作等不足,提出了配备专业的录播教室、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演示实验"丰富视频教学、注重后期制作和认真整合课程反馈等一些改进方案,从而提高视频课程的质量,促进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以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中心,融入新时代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育,以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实践教学、网络的线上教学和检测、教学名师、青年教师的培养为课程建设内容,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探讨了以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内在潜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为目标的教学新理念。  相似文献   

6.
许家雄 《物理通报》2003,(10):22-24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三大基本特征是:强调发展,强调学,强调开放.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学生学为本位,以开放生成为本位.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分析MOOC(慕课)内涵及其在教育中的实际意义基础上,提出课程建设是MOOC的核心工作,MOOC起步需要从微课程建设开始.文章结合大学物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实例,介绍微课程的基本结构和研制方法.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教育厅鼓励区域内高校联合开设优质课程并推进师资、课程的共享与学分互认,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并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这种背景下,辽宁省首批跨校修读学分项目开始启动.本文以东北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合作项目大学物理课程的实践为例,探讨具体的实施背景、实施方案和实施效果并总结经验.跨校修读学分在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下,可以更好地实现精品资源公开课程的跨校共享,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9.
黄国龙 《物理通报》2016,35(9):29-33
本文是子课题 — — —“ 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物理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建设” 研究概要总结. 首先, 揭示传统创 新素养培育课程生态中存在问题, 提出“ 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物理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建设”研究问题; 其次, 根据拔尖 创新人才培养要求, 结合物理学科和互联网技术特点, 给出创新素养培育物理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 最后, 就基于创新素养培养物理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实施策略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文章结合《中学物理教学技能与教学设计》的建设,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介绍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体会.  相似文献   

11.
有效实施新高考是普通高中面临的头等大事. 首先揭示新高考实施中面临的4大挑战;其次,提出应对 挑战的策略— — —新高考物理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建设,并指出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作用;再次,揭示物理多元开放网 络课程的特点,并提出顶层设计;最后,结合具体教学实例就如何实施多元开放网络课程进行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基于物理资源及大学物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这个平台,依托于大学物理微课程模式探索和实践的机遇,结合医用物理学的课程特点,开展医用物理学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旨在引导学生借助于网站和移动公共平台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将重点介绍人体脊柱受力分析微课程案例设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工科大学物理系列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结构、课程模式和教学实践.强调以拓展大学物理教学内涵为出发点,以科学与人文相交融的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适应现代科技发展、提高实验技能为特征;以科学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为主线,全方位地建设特色化的工科物理系列课程新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实现"停课不停学""教学质量实质等效"的教学目标,依托同济大学云课堂(https://courses.tongji.edu.cn/)所用的ZOOM系统和在中国大学MOOC(https://www.icourse163.org/)上所建设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大学物理(系列)课程",从多个教学环节开展了"大学物理"课程在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本文主要介绍我们教学团队在"大学物理"课程在线混合式教学方面的改革方案和具体做法,以利于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扩招形势下一般院校大学物理课程群建设的要求,进行了大学物理分层次系列课程开放、互动的讨论式教学研究与实践。对于基本层次、必要层次、拓延和辅助层次的教学,按照。加强经典、分散近代、联系工程与历史”基本思路.在不同的系列课程中进行不同开放形式、不同互动程度的讨论式教学。实践表明,谈教学方式天太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为提离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创造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以普通物理课程为例,阐述了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通物理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普通物理课程改革基于OBE教育理念,依托自建的江苏省在线开放立项课程,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构建优质线上教学资源,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日常教学中将课程思政与PBL教学法相结合,课程内容上注重线下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注重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及科研活动中物理学的应用,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专业进行创新项目实践,贯彻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原则.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并采取雨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和多元化学习评价,加强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生态.  相似文献   

17.
十一五国家精品课程正在被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此项工作是国家中长远教育计划中质量工程的一部分,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原有精品课程优质资源实用化、简洁化和共享化.本文从欧美兴起的MOOCs风暴,结合东南大学大学物理精品课程的首批成功申报,介绍大学物理精品课程持续建设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展望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发展之路和前景.  相似文献   

18.
回顾了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在大学物理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3个设计思路.从加强教师培训、介绍物理原理在我国最新科技成果中的应用和相关科学家的事迹、介绍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成就等3个方面,对在大学物理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的角度,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借助大学物理实验的优势,开展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改革,提出落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个人"软实力"。通过分模块、按学力改编实验教材;构建大学物理实验精品在线课程,线上看视频、线下学书本,加强把控预习环节;"化听为讲",开展提倡"学生讲、学生做","老师听、老师看"的"翻转实验课堂";提出实验能力"五会"(会听、会说、会想、会做、会写)的培养要求,在教师评定基础上,增设了学生互评环节,侧重考核学生软实力;开放物理体验与创意空间,提倡发散思维,发明创新学习等四方面,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的敏锐度,培养把想法变为现实、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逐步提升学生个人竞争力,达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目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目前高校物理教学现状出发,对大学与中学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思考.文章从理工科后备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提出要认真审视中学物理课程结构模块化教学带来的不衔接问题;强调中学阶段科学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建议高校加强人才选拔功能,多维度综合评价学生,选择适合本专业学习的学生进入相应专业以此来解决衔接问题;建议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为优秀中学生提供学习平台,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最后以作者开设的先修课《电磁学》为例说明建设这种提高平台的必要性.这些思考纯属个人观点,文责自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