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拜读了文[1]龚老师的“传球”问题的三种解法一文后,笔者很受启发.下面笔者将“传球”问题进行推广,得到一般性的问题及其解法.  相似文献   

2.
朱斌 《数学通讯》2005,(9):18-19
文[1]和文[2]说明了当求含有参数的两条二次曲线有公共点时,只考虑判别式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到根的范围,笔者阅后颇受启发,但同时也注意到此法计算量大,并且学生容易“考虑不全”,那么是否有一种方法可以简明地解决这类问题,并且做到“不重、不漏”呢?在这里我们向大家推荐不用判别式的“切线重合法”,这种方法不但思路清晰,简明,而且可以防止“增和漏”的毛病,现在仍以文[1]、文[2]的例题来介绍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文[1]利用y=kx代换简单地解决了一类二元最值问题,笔者发现其解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本文对其进行完善.下面举文[1]中的例2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文[1]是以“全等三角形”为载体的复习课例.该课例在教学引入环节设计了开放性比较强的“问题1”,通过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有力地支撑了学生进行知识概括和知识体系的建构.从文[1]来看,“问题1”教学实录精彩且富有真实性,特别是“生3”的发言及教师的点评,深深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力,引起了笔者的解题探究.现叙述如下,供读者参考,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文[1]中讨论了如何用智能化动态几何软件《超级画板》探索“梯子”模型.梯子模型(又称等棍模型)指的是一个定长的梯子靠在墙边,其两端可以沿着墙边滑动.针对这一模型,我们可以引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也有很多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我们将在文[1]的基础上继续探讨其他有关的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孙芸 《数学通讯》2009,(5):45-46
文[1]由一道求直线方程问题的解法联想开去,通过十个问题的分析解答阐述了解析几何中“设而不求”的重要思想方法,读后获益匪浅,但文[1]的一个观点有误,先看文[1]中的问题7及其解答.  相似文献   

7.
文[1]用概率知识分析了街头几个骗人的小游戏,读后颇受教益.但我们研究后发现文[1]在“押宝游戏”中对“庄家赢钱”的数学期望的分析存在一定谬误,且分析方法不易理解.因此,本文对其重新进行了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8.
陈军  马志良 《数学通讯》2006,(12):13-14
文[1],文[2]对两类椭圆的离心率范围的求解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对多种解题途径作了精辟的比较和提炼,读后得益非浅.同时,笔者也认为,文[1],文[2]中提到的两类问题值得再探讨.  相似文献   

9.
李涛 《数学通讯》2006,(12):5-5
文[1]采用常数消去法,以学生熟悉的特例为依托,简单明了地解决了求分式线性递推数列通项的问题,受此启发,经过研究,笔者得到了另一种解法,现以文[1]的两个例子来说明.  相似文献   

10.
“已知两边及一边的对角,判断三角形解的个数”问题是一个有趣且值得研究的问题,是学生难以把握的难点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有责任思考如何突破该难点。文[1],文[2],文[3],文[4]相继讨论了该问题的解法,较教材的图解法明显简单,但各有优缺点.拜读上述文章后。笔者对这类问题简易解法进行了再探究,得到下面的一种简易解法,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1]的作者对于文[2]中的定理2举了一个粗心的反例W_t(x,y)=xy(x-y)(x-ty).为此,我们不得不与文[1]的作者商榷某些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蒋昌林 《数学通报》2005,44(5):61-62
贵刊分别于1997年第6期和第11期刊登了文[1]与文[2],读后受益匪浅.笔者对这类分式不等式的解法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发现通过构造均值不等式“a b≥2√ab(其中a,b∈R )”也能证明这类问题,下面先看几例.  相似文献   

13.
黄占松 《中学生数学》2010,(2):32-32,39
文[1]结合几个例题详细介绍了利用不等式取等号的条件解方程的方法,笔者读后感觉受益匪浅.利用不等式取等号的条件解方程,关键是要证明把方程中的“=”换成“≥”或“≤”后在定义域范围内能够成立.而这往往需要一定的解题技巧.下面我们再举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14.
在文[1]中,作者王能华老师对一道三角问题的解答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纠正了其中的“错误”.但是笔者在仔细研读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想法,现向文[1]作者和感兴趣的老师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5.
也谈“数学选择题的利与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数学通报》2000,(5):35-36
贵刊1998年第6期刊登了杨英、张蕴禄的《数学选择题的利与弊》一文(以下简称文[1]),文[1]对选择题的利与弊作了全面而具体的分析,受文[1]启示,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1 选择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文[1]提出了“选择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一观点,而笔者却持相反的观点,这是因为:1.1 选择题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由于目前常见的数学选择题只要求从四个选择支中选出唯一一个正确答案,不需要具体的解题过程,这就允许学生在思维上进行“跳跃”,巧妙地求出结果,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文[1]认为“学生在这类题目的解答上没…  相似文献   

16.
文[1]研究了“从1,2,…,n中选出一些不同的数,使它们成等差(比)数列,共有多少种取法”的问题.笔者认真拜读后,对文[1]作者的教育思想及解题方法由衷的赞叹;但在仔细研读后,又发现了文[1]在审题及解题过程中的疏漏,本文将指出这些错误,并提出一些一般性的问题供读者研究.题1(文[  相似文献   

17.
蒋明建 《数学通讯》2013,(11):38-39
文[1]给出了“求根法”(构造一元二次方程)和“构造函数法”两种解答,而且从文[1]中透露的信息知道,有三位老师都是运用构造方程(函数)的方法研究解答过这个题目.笔者在此进一步对这个题目作了第四度探究,发现其解答、推广等都有完善和优化的空间,呈现于此,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1]介绍了如何通过构造向量的方法求解最值问题.受文[1]的启发,笔者也想向读者推荐一种对于求解最值问题行之有效的另外一种方法——用权方和不等式求最值.  相似文献   

19.
李歆 《数学通讯》2013,(11):108-110
文[1]、文[2]、文[3]、文[4]分别对该题给出了各具特色的解法,但由于这些解法所用到的知识含量以及技巧性都比较高,因此一般学生难以接受.为了寻找适合众多学生的别的解法,笔者从降低问题难度的角度人手,运用减元策略,将上述二元的问题转化为一元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1]中张老师通过生花妙笔为我们真实再现了自己对这一道题目的思考过程,让我们零距离感受了一位特级教师是如何展开解题思维活动并付诸实施的,读后获益匪浅.文[1]以解题思路的形成为旨归,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是,解题后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工作呢?在此基础上,笔者又有一些想法,行之成文,权作文[1]的补充,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