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上市公司企业规模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交易成本等规模经济理论及西方经济学生产函数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统计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企业规模函数指标,再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构建中国上市公司企业规模模糊神经网络模型,并以中国机械仪表业上市公司为例对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构建的企业规模模糊神经网络系统与多元线性回归相比拟合效果好,有较高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采用距离函数计算规模效率的方法.应用Tim Coelli的投入导向DEA模型多阶段求解方法,计算出了我国钢铁主营上市公司2005年、2006年的规模效率.结果表明,年产粗钢小于200万吨的上市公司几乎都是规模无效的;年产粗钢小于300万吨的上市公司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年产粗钢大于300万吨的上市公司大都是规模有效的;年产粗钢大于300万吨的上市公司的规模效率均值显著大于年产粗钢小于300万吨的均值;而且规模最大的几个公司连续两年都是规模有效的,它们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状态,其规模尚未大到进入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递减区域.上述结论,有效地支持上市钢企通过整体上市、并购重组,扩大规模,提高规模收益,同时,支持我国钢铁产业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于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研究大多数是在不存在X无效的假设下进行的。即认为企业始终是在它们的有效边界内的,因此对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也都是X有效的前提下的。本文试图采用一种成本非有效的随机边界成本函数,建立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模型对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行评价。数据来源于深沪两市建筑业板块25家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年度报告。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建筑企业中同时存在着规模不经济和范围不经济,而不存在X无效性假设条件下的估计结果使得规模经济值被提高。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新的大数据资产的价值评估方法.在实物期权理论的基础上,将前景理论中的值函数用于计算标的资产每种状态下公司决策者对其价值的主观判断,运用决策权重函数来计算决策者对于规模扩张权、规模收缩权等的主观权重.并基于文献的研究结果,选取了一个算例,利用最小二乘蒙特卡洛模拟对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得到了合理的大数据资产的评估值.创新点在于:考虑了公司决策者在决定如何运用大数据资产为企业带来收益时的非理性,构建了基于前景理论的大数据资产价值的实物期权定价模型,并且考虑到了在执行规模收缩权时,标的资产的状态可能处于盈利或亏损两种状态的情况.提出的估值模型期望可以为更好地评估大数据资产价值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胡宗义  徐俐 《经济数学》2013,30(1):74-80
基于2007~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附加技术创新变量的增广生产函数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在影响企业生产率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工业上市公司生产率从总体上受制于技术创新投入,按所有制分类后,国有企业的生产率与技术创新投入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而民营企业生产率与技术创新投入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进一步引入企业规模和产出的一期滞后项后结果仍然稳健.  相似文献   

6.
以114家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2010-2015年的数据为样本,利用产业经济学增长率分类法对样本公司所处生命周期进行划分,实证研究了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研发投入强度差异性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样本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在生命周期的成长-成熟-衰退阶段呈现"倒U型"的状态.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规模、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对研发投入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114家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2010-2015年的数据为样本,利用产业经济学增长率分类法对样本公司所处生命周期进行划分,实证研究了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研发投入强度差异性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样本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在生命周期的成长-成熟-衰退阶段呈现“倒U型”的状态.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企业规模、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对研发投入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高度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研发最终输出结果很难预料.在假设研发产出随机的基础上,构建了由1个风险厌恶的上游企业和n个风险中性的下游企业组成的供应链纵向研发合作模型,上下游企业采用固定比率分担法分摊研发费用,利用条件风险估值CVaR理论,研究了上游企业的风险规避度和RJV规模对企业利润、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上游企业的风险规避度增大时,上游企业的目标函数值、下游成员企业的利润以及消费者剩余、社会福利都会随之增大.上游企业的目标函数值随着RJV规模的增大而增大,而下游成员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先是随着RJV规模的增大而增大而后则随着RJV规模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毛定祥 《运筹与管理》2005,14(5):108-111,149
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1997至2002年的有关财务数据,建立了我国上市公司资本成本面板数据模型,运用该模型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资本成本与财务杠杆、企业规模的关系.结果表明,财务杠杆的提升、企业规模的扩大将使资本成本下降.该结论对我国上市公司优化资本结构、提高企业价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KMV模型的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KM V框架的基础上对股权价值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改进后的方法,计算出1999年至2006年各年所有上市公司的违约距离、理论违约率、企业价值、股权价值等指标数据.从分析的结果来看,上市公司规模对信用风险有一定影响,上市公司规模越大,信用风险越小,公司规模越小,信用风险越大.从违约风险的变化情况看,2003—2006年上市公司的违约距离呈下降态势,说明近年来上市公司的违约风险加大.对比沪深300上市公司股改前和股改后信用状况,发现股改前后信用状况有显著不同,股改后上市公司的违约风险变大.通过违约距离的敏感性分析,认为股权价值波动率对违约距离最敏感.  相似文献   

11.
使用迭代似无关回归(ISUR)方法估计了以生产工人、非生产工人和资本为投入要素的中国汽车工业Translog生产函数及中国汽车工业规模报酬的阶数,利用获得的估计计算了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并通过替代弹性计算了要素需求的价格弹性。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经济的状况、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或互补关系和要素价格变化对要素需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期间内,中国汽车工业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生产工人和资本之间以及非生产工人和资本之间是替代关系,而生产工人和非生产工人之间是互补关系;对中国汽车工业而言,三个要素需求缺乏弹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1999-2004年间中国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面板数据,在Cobb-Douglas函数的基础上运用随机边界法对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技术效率进行了考察,并从时间、地域、交通工具类型和客运规模方面,分析了该行业的效率差异及其产生原因,旨在为该行业的未来发展和管制改革提供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行业技术效率情况为:近几年虽有小幅上升,但基数总体不高;东部地区技术效率偏高;客运量大和拥有轨道交通的省市的技术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研究了产业集群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分别建立了外部资源环境、发展规模及科研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系统因果图,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产业集群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全过程动力分析。以上海市医药制造产业集群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使用Vensim模拟软件进行了模拟仿真,详尽探讨了影响机制中正负反馈回路。结果表明,产业集群的外部资源环境、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和产业集群的科研创新能力对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有着正向影响,政府和集群内企业可以通过加大对集群科研实力的投资力度、改善产业集群外部环境、扩大产业集群发展规模三个方面来提高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绩效,促进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为背景,通过多元回归模型,探讨了在灾害事件背景下,组织可见度、行业可见度、企业规模和利润水平对企业慈善捐助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规模与企业慈善捐助数量并没有呈现出三阶段特征(正-负-正),而是明显正相关关系;而当控制了企业规模和公司利润水平后,虽然组织可见度对企业慈善捐助水平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经济因素(企业规模)仍然是影响企业慈善捐助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此外,企业利润水平对企业慈善捐助水平有着明显的积极影响;最后,行业可见度对企业慈善捐助水平并不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两阶段视角下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两阶段视角,将规模报酬可变网络SBM模型和DEA.窗口分析方法相结合,分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17个细分行业2002-2011年间技术创新效率的变动趋势和行业差异,并利用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了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值总体偏低,半数以上行业两阶段效率均处于低位区间,改进和提升空间很大.技术转化效率一直显著高于技术研发效率,两阶段效率失衡问题非常明显.行业集中度、开放度和所有制结构因素均对研发效率和总效率有显著影响,而行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对技术转化效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智力资本报表(InCaS)已经广泛用于欧洲企业.但这种工具是否适用于中国企业?为了探讨这一问题,通过分析InCaS的运行机制和InCaS在欧洲的最佳应用实践,得出其适用的边界条件.在这种边界条件之下,选取204家中国的上市公司,在对其进行行业、规模和生命周期阶段分类的基础之上,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4家企业的年报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不同行业、规模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在智力资本披露方面的现状和差异.对比InCaS在欧洲的应用情况探讨InCaS与中国企业的适配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即将加入政府采购协议,面对大量优质外资企业的进入,中国建筑市场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为此,探索中国建筑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动态演进规律、分析目前竞争力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科学引导、合理调控建筑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构建出中国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指标系统评估指数法构建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分析出2005~2008年间中国建筑产业各竞争要素重要程度的变化趋势,以描绘建筑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中国建筑产业依旧处于劳动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的发展初级阶段、产业整体素质低、注重规模忽视效率;生产要素的简单追加投入是当前提高产业竞争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且这种状况逐步加强。最后,剖析了中国建筑产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8.
Previous studies on competitiveness have examined either broad macro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financial/economic systems, infrastructure, exports and imports, and cultural/social values, or common micro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cost or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position, economies or scale/scope, and employee education and motivation as determinants of competitiveness. However, there is very little conceptual or theoretical literature, explicitly dealing with the influence of managers personal objectives such as power, status, perquisite seeking and risk reduction on corporate strategy and hence on firm competitiveness. This paper offers a first attempt to focus on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entrenchment (self-serving, risk-avoidance, and short term commitment) as the key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or impede firm competitiveness. Using parametric and non parametric tests on a sample of 600 Canadian listed firms, the study implications point to the influence of blockholders in reducing management waste, preventing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obtaining more cash distributions in an effort to ensure efficiency and positively affect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a firm.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mploy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returns to scale patterns and efficient firm size in the public accounting industry in the USA post-Sarbanes–Oxley Act. Using contemporary survey data from Accounting Today's top-100 accounting firms for the years 2003 and 2004,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very largest accounting (first tier) firms display 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whereas approximately half of the smaller (second tier) firms exhibit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while very large firms are optimally scaled, there still are economic efficiencies to be gained through expanding the size of nearly half of the second-tier accounting firms. Results for the remaining second-tier firms show either constant or 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indicating that they are either already optimally sized or that they should consider contraction. The results for the second-tier firms remain qualitatively unchanged when the first-tier firms are excluded from the esti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