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采用2002-2011年的江苏规模以上制造业面板数据,运用结构变化K值和Moore结构模型对比考察制造业产业结构、用工结构的变动速度和程度,运用结构偏离度模型对江苏制造业具体产业结构和用工结构的结构偏离方向、偏离变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江苏制造业产业结构、用工结构各自变化呈扩大趋势,两者相比用工结构变化更明显.同时,产业结构与用工结构存在一定偏离,不同产业偏离方向和偏离程度存在差异,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负偏离结构,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正偏离结构.  相似文献   

2.
《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6):1062-1079
本文基于1998-2016年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动态杜宾模型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和产业结构内部升级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动态效应;人口老龄既会对当地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又会对邻近区域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长期效果强于短期效果,但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内部升级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分区域的研究结果则显示,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人口老龄化会显著推动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同时还会对东部地区邻近区域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及服务业结构的内部升级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老龄化既会对中部地区服务业结构的内部升级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又会对中部地区邻近区域制造业结构的内部升级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老龄化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和制造业结构内部升级的影响均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3.
通过马尔科夫预测法建立了林业产业最小偏离模型,基于1998-2013年西南地区林业三次产业产值数据,求得西南地区林业产业结构的马尔科夫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并验证其准确性,预测出2014-2023年西南地区林业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以2020年的预测值为参照标准,计算出1998-2013年西南地区林业产业结构的有序度为0.68-0.97,表明近十几年来西南地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仍需进一步进行调整,最后提出西南地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策.  相似文献   

4.
选取不同产业部门和不同行业为基础,将碳排放系数、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作为影响因素,采用对数迪氏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ivisia Index, LMDI)对河北省2005-2010年和2011-2016年两个时间段的碳强度影响因素进行分解.首先分三次产业进行LMDI分解;其次将产业部门进一步细分为六个部门进行因素分解;最后从工业部门中选取六大高耗能行业进行因素分解.研究结果显示,在LMDI因素分解中,能源强度是影响河北省碳强度的最重要因素.以三次产业和六个产业部门为基础的LMDI分解结果为例,第二产业的能源强度对碳强度贡献率最高,尤其是工业部门贡献值最大.在2005-2010年间,工业部门能源强度贡献率高达94.54%,在2011-2016年间,贡献率高达97.47%;其次是产业结构效应;最后是能源结构效应,虽然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效应也为负值,但是相比能源强度效应而言很低,说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对六个高耗能行业因素分解发现,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碳强度下降有很大的抑制效应,必须对高耗能行业加强能源强度等各方面监管.  相似文献   

5.
十九大之后,如何有效推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以能源发展五年规划的出台为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选择性产业政策对能源产业高端化演进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能源发展五年规划这一冲击导致全国组能源产业高端化程度显著增强,但是东西部地区出现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东部地区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效果要远远好于西部地区;同时又通过对西部组能源产业升级的产业政策效应研究发现,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对于西部能源产业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但是能源发展“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对于西部能源富集区域的产业升级产生了逆向递减效应.这一发现有助于厘清产业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对于在制定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时,通过设计精准的差异化政策工具以推动西部能源产业更快转型升级,从而引领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基于Logistic模型的产业树演化模型,从产业树初始形成演化阶段和产业树成长演化阶段两个层面对产业树的演化过程和结果进行演绎分析,得出了完全取代型演化、部分取代型演化和竞合型演化三种不同的产业树演化过程和演化结果,摸清了产业树演化过程及演化机理,为产业树在产业链延伸、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南京市三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对南京市2000-2015年的GDP数值进行小波变换,对变换后的高频信息用AR模型进行预测,对低频信息用新陈代谢GM(1,1)模型进行预测,两种预测结果组合后可知"十三五"期间南京市GDP及三次产业产值.结果表明,组合模型预测精度更高.在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科学探讨产业结构转型的路径与对策,旨在给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三次产业就业需求结构分析与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成分数据建模方法,构建了山东省三次产业就业结构预测模型和偏最小二乘通径分析模型,并利用所构建的模型对山东省2007年~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结构进行了预测分析,分析了山东省三次产业就业需求结构与产业投资结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发现,山东省第一、二、三次产业就业需求结构由2000年的(53.1%:23.6%:23.3%)逐步优化,到2010年将演变为(23.6%:43.5%:32.9%),与现代产业发展规律相比还滞后很多.第二产业就业需求呈增长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相符,为适应这种发展,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尚显不足,急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促进就业需求.通径分析模型测算结果显示,山东省产业就业需求结构发展呈现出较明显的投资拉动模式.其中,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对GDP,GDP对就业均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且拉动效率较高;第二产业的投资对GDP有较强的拉动作用,随着制造产业的技术进步,第二产业产值的增大将通过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就业.加大对三次产业的投资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投资以增强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是提高就业需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首先运用超效DEA模型测算三次产业的全要素水资源利用效率,然后利用我国2004-2015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面板误差修正模型,检验水资源利用与产业结构演进的关系,研究发现:水资源利用与产业结构演进存在协整关系;这种长期稳定关系在三次产业间的短期调节和长期效应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中国碳强度的影响因素解析——基于LMDI分解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96-2009年我国碳强度分析,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进行因素分解.结果显示1996-2009年中国碳强度总体降低了2.9078吨/万元,其中能源强度效应最大,贡献率为85.64%,能源结构效应偏小,为26.78%,而产业结构效应表现出小幅正负波动,总体为-12.0975%,这说明能源结构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的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降低高耗能产业的能源强度是短期内降低碳强度的关键措施,但长远来看改善能源结构以及优化产业结构是降低碳强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原来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消费不仅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而且也要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当前中国存在的问题是,需求结构失衡导致产业结构失衡,拉动经济发展的消费比重偏低从而导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解决问题的应对之策是,通过扩大消费比重、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并发展该产业,通过升级消费结构从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实现我国总体产业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该领域投资态势向好,但融资渠道较为混乱。本文结合我国37家人工智能产业上市公司2013~2016年的融资数据,首先采用了DEA方法对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上市公司融资效率进行测度,同时采用Malmquist指数法从动态角度来反映人工智能产业上市公司融资变化,然后通过Tobit方法构建融资效率影响因素模型。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产业融资效率不高,大多数企业并未达到DEA有效,综合技术效率的不高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较低引起的;资本结构、企业的营业能力和成长性与融资效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是影响融资效率的重要因素。最后从提高融资资金利用率、优化融资结构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业绿色发展是重要突破口。本文基于绿色发展的内涵,参考四部委发布的《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涵盖工业资源利用、工业环境质量、工业环境治理、工业经济增长共4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的区域工业绿色发展测度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粗糙集理论与未确知模型约简指标、计算权重、设置分级标准,对京津冀工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多指标综合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其协调性。结果发现:(1)京津冀间工业绿色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京、津波动频繁,河北省上升趋势明显,均已达到中等以上水平;(2)京、津、冀工业绿色发展分别受工业环境治理、工业资源利用、工业环境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3)京津冀工业资源利用、工业环境治理及工业经济增长均处在濒临失调区,工业环境质量处在勉强协调区,工业绿色发展已达到优质协调区。因此,一方面京、津、冀工业绿色发展应分别聚焦工业环境治理、工业资源利用、工业环境质量精准施策;另一方面必须重视京津冀工业绿色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5-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实证分析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全部样本的老年抚养比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阻碍作用十分明显,东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显著,中部的阻碍作用与全国趋势相反,西部的阻碍作用与全国趋势相同,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全部样本和东中西部的人均GDP都是正向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全部样本和西部的政府行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抑制作用在增强,而东中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在增强;全部样本和东部的创新效率对产业结构调整有不断增强地推动作用,中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在减弱,而西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阻碍作用在增强.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了信息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指标体系,利用基于OWA算子的灰色关联模型融合方法测算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重要支撑力.东部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体系中的环保资金投入增加量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关联度较高.中部、西部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与新兴产业产值的关联程度较大.从全国范围来看,信息产业的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推动作用仍较低.  相似文献   

16.
因子分析在我国钢铁业市场绩效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当前较低的产业集中度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钢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一现实,文章以考察钢铁业的市场绩效作为研究产业集中度的切入点,运用因子分析技术对钢铁业的市场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生产规模是影响我国钢铁业市场绩效的主要因素,同时钢铁企业的布局和产品差异程度也有较大影响。我国为此应该将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产品结构高级化和布局优化结合起来,以促进钢铁业集中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制造业由90年代开始急速向东部地区集聚,但近几年这种集聚态势有所减弱,甚至有一些东部地区行业向其他地区进行了转移,产业集聚存在区域差异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并针对产业的行业差异给出产业转移建议.利用我国2007-2009年29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青海和西藏)四位码制造业数据探索产业外部性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这种影响的区域差异和产业差异,有如下发现:首先,"地方化经济"的可分解为"就业密度"和"竞争程度".计量结果表明:1)地区差异:就全国样本来说,就业密度对劳动生产率有正向影响,但对东部地区的影响由2007年的显著正向影响转变为2009年的影响不显著.竞争程度对劳动生产率有正向影响,但2007-2009年三年间,其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均小于对内陆地区的影响.表明东部地区已经逐步丧失考劳动力集聚所得到的优势,且竞争的负面影响有所显现,2)行业差异:竞争程度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行业而不同,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竞争程度的正向影响更大,而资本密集型行业受到竞争程度的正向影响较小,即同行业的集聚对劳动密集型行业有利,而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影响较小,这也是创新点之一.最后,对计量结果进行了现实性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建议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东部向中部转移,因为东部已失去了单纯靠劳动力数目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优势,并且东部地区企业竞争的负面效应有所显现,同时中部地区也有能力做好承接工作,但是这还要建立在中部加速自身发展和建设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8.
SPA联系数是把研究对象各种测度联系起来加以系统性地描述、计算、分析的一种结构函数,其一般形式为a+bi+cj,用于城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互联系和演化规律的研究有其合理和创新之处,其特点是把城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看成一个系统.用于大连产业结构演化规律研究后发现,大连市在1978~1999年20年间经历了稳定——剧烈调整——稳定这样三个阶段.在今后的10~20年间,对于第三产业的投资仍将处在首位.  相似文献   

19.
四川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省是农业人口大省,而在西部十二省中四川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前列。因此,对四川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研究对西部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使四川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本文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四川省产业结构变动是引起就业结构变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利用Johansen协整关系检验、线性回归等方法测算出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影响程度、做出各产业对就业贡献率的折线图并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最后得出结论: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不仅无法拉动就业而且对业已存在的剩余劳动力还具有一定的挤出效应,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吸纳就业的能力,第二产业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