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一、前言 著名数学史家、数学教育家莫里斯·克莱因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的课程目标包括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一丝不苟的作风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所以,笔者认为高中数学教学落实科学的学生发展观,不仅仅在于打牢高中学生的数学基础,还必须有意培养创新意识和理性精神.培养理性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他们求真、求实、求简和求新的数学精神.笔者以解决“一类集合的包含关系问题”的教学为例,对高一数学课堂如何渗透理性精神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
反思即再认识,是人们以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及结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人们的一种自我反省行为;对学生来说它表现了一种积极的探索活动和富有个性化的创新精神;从心理品质上来说,它具有挑战性,是一种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从思维品质来说,它可以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力、深刻的洞察力和完美的整合力,因此说反思是探索、是发现、是再创新.  相似文献   

3.
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初步尝试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笔者对一个看似平淡的习题进行了一次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4.
姚静  李德梅 《数学通报》2006,45(6):14-1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焦点,提出教材的编写应强调课程内容的价值和有用性,给学生留有更多空间,以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师应结合实际,与学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对教材所给定的内容进行变革与创新,将‘给定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体现上述精神并进行创造性课程的开发,以实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宗旨?本文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我们的焦点是数学任务,这是由于目前在一些国家的教学研究中普遍流行一种观点,即任务是沟通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桥梁,是课程材料的具体体现形式.教学任务形成了学生学习的基础,它通过将学生的注意引导到课程内容的特定方面,并详细指明处理信息的过程对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产生着实质性的影响.我们首先从理论上探讨学校数学中创造力的含义与特征;其次分析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最后探讨创造性数学任务的特征和实例.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很多人眼中.数学不外乎就是抽象的定义、概念、单调的公式、定理以及枯燥乏味的数字、符号一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甚至害怕、讨厌.如何才能使学生有兴趣、有信心地去学好数学呢?除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外,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造出一种和谐、愉悦、轻松、活泼的授课氛围,尽量给学生带来欢快的情绪体验,使学生感到课堂上有无穷的乐趣,听课是难得的精神享受.下面笔者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1凤趣幽默,激发兴趣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  相似文献   

6.
戚春志 《数学通报》2005,44(5):38-40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的目的既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创新精神.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一些问题既进行横向拓宽与纵向的深入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反思,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从多角度进行沟通与交流和积极思考与探索,以营造一种开放、民主、关怀和自觉探究的学习环境,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陈斌 《数学通讯》2007,(1):8-10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数列不等式问题屡屡作为考查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及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常规题型.由于题目中条件结论跨度大,变形技巧强,所以常常被设置成压轴题,从而体现试题的区分度.数列不等式问题可以分为项不等问题与和不等问题,和不等问题可先转化为项不等问题来研究.本文谈谈如何用放缩法处理数列和不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中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主渠道之一.探究性问题缘何成为各省市高考命题的热点,原因在于这类题利于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地接近,发现和体现所学的内容,从而获得科学的体验.何为探究题,下定义难免以偏概全.但这类题独具特色,极具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基础与结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激励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出发进行分析;对需求、动机、行为等及其相互影响在激励实践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是两种主要的激励模式.它们都是从实践中来经过否定之否定而发展起来的.现代激励理论对两种激励基本上接受,但对两种激励的评价及侧重又各有不同.我国现行激励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尤以平均主义为甚.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的有机结合.是激励模式发展的未来.  相似文献   

10.
观察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发展水平较高的知觉能力,是迅速而敏锐地注意有关事物极不显然但却非常重要的细节和特征的能力.观察到的事物和特征看起来常常是一种表面现象,但它们是认识事物内部的基础,由表才能及里.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提高学生其他能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注重对对象的整体性把握的思维倾向,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具有快捷性、直接性、简约性、跳跃性和独创性等特点,对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在三角变换中,有一种重要策略是整体处理某些结构,使求解过程变得简洁、高效.本文举例来说明“整体思维”在三角变换中的应用途径,从中感受它带来的巧妙、简洁.  相似文献   

12.
郭学军 《数学通讯》2004,(11M):13-13
开放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种新题型,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的.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这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如何搞好开放题的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古语云:“学起源思,思起源疑.”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理性思维,发展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学习的桥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道的理想氛围.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问题情境设计关注不够、认识模糊,认为只有生活实例才是情境,似乎每节课都要实际情境引入,因而频频出现低效、无效、多余,乃至干扰学习的“假情境”.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育研究需要探索的目光.当一种新的趋势,理念或方法出现的时候,首先需要的是一种分析的态度,一种探究的精神.这样才有助于把一种新东西搞清楚,才能分清良莠,才能真正为我所用.不然不仅消化吸收会有问题,推广应用也难免偏差.本文通过弗兰登塔尔数学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慧 《数学通报》2004,(10):4-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将在全国高中普遍实施.“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主要从人的发展上对课堂教学活动做了较大的改革,即“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通过探索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和实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也就是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三算结合”教学是以口算为基础,笔算为主体,珠算为工具,抓住三种算法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规律,达到一学三会,一练三熟的目的。这样不但能减轻师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还能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7.
刁品喜 《数学通报》2006,45(10):22-24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美的数学可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展现与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在数学训练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在数学训练中感情体验逐步充实、不断丰富,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从而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让数据说话     
学科教学要不要进行德育教学,以及怎样进行是我国的数学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现在有两种倾向:第一种认为,学科教学就是学科教学,不用进行德育.还有认为,学科教学中本身就有德育的因素,譬如数学就可以培养探索精神,辩证思想等等.第二种则是在课堂上花了大量时间进行说教,本末倒置,或者生硬地贴标签.笔者的做法是不说教,自然,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它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没有注意,就不可能产生名副其实的学习.因而从心理学角度讲,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心理双向流动、和谐共振的过程.数学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学习注意走势的变化及其制约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控制学生的注意,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有时会产生学生智力疲劳这一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智力疲劳是有别于身体、肌肉疲劳的一种心理现象.当出现智力疲劳时,学生耳目不聪、精神涣散,对教师的书写视而不见,对教师的言语充耳不闻,对教师的点拨启而不发,于是对知识的理解朦朦胧胧,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