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大学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大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是高等数学的三大模块之一,本主要介绍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教材《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内容的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2.
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课程全面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阐述为加强大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大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对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课程进行全方位改革的必要性;其次主要介绍我校在以"学习教育过程为中心"教育理论指导下,对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课程正在进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等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韩瑞珠 《大学数学》2002,18(6):52-58
空间解析几何是以坐标法和向量法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 ,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几何学 ,而线性代数则是用矩阵和向量等工具来研究多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 .因此 ,空间解析几何与线性代数紧密相关 .事实上 ,几何为线性代数中许多概念和理论提供了几何背景或几何解释 ,而线性代数为几何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鉴于此 ,近年来 ,国内许多学校相继把线性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整合成一门课程 .据笔者所知 ,最早将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整合成一门课程的学校是清华大学 ,他们出版了两本教材 .其一是萧树铁教授在国家教委“面向 2 1世纪教学内…  相似文献   

4.
<正> 近10多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与新制订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出版了一些新的高等数学教材,统观这些教材,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突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公共课部分:解析几何、微积分、专业数学、线性代数),在高等数学公共课部分,保留了传统的内容,同时增加了线性代数基础,概论论与数理统计初步,  相似文献   

5.
杜建卫 《大学数学》2003,19(5):25-30
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的产生、发展,意味着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本文分析和论述了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从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课程发展历史引入,对比分析传统教材内容与体系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新形态教材出版的必要性,进而阐述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新形态教材出版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最后浅谈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 ,是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冲突的社会 ,是全球经济激烈竞争的社会。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教育战线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而紧迫的重要课题。问题的核心与实质是高等学校以什么样的模式去培养和造就高质量的人才。“加强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 ,这是因为它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所在。作为工科院校主要基础课的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 ,如何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是工科数学教学改革必须重视、研究和…  相似文献   

8.
以线性空间和线性映射为核心的线性代数体系——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系列谈(之二)@林翠琴¥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以线性空间和线性映射为核心的线性代数体系——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系列谈(之二)林翠琴(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北京100084)一、引言这个专...  相似文献   

9.
工科线性代数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张新育王锦玲王树生刘江国(郑州工业大学数理力学系,郑州450002)一、引言我校对工科线性代数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始于1990年,近三年在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工科数学内容体系改革精神指导下,我们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眼于高等数学教学,以空间解析几何为切入点,剖析其中所蕴含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思维,包括坐标、数形结合、动点、向量、降维,以及空间想象、相似类比、哲学思维等等.这些方法和思维不仅蕴含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而且在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也有很多体现.通过对空间解析几何这一模块的分析和梳理,本文展示如何在数学基础课的教与学中,有意识地以知识内容为载体,挖掘和培养科学的研究和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1.
讨论高等代数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介绍我们在实践中创立的立体教学法,着重阐述俯察解析几何、仰观近世代数、联系数学分析以及半双语教学法四个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讨论高等代数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介绍我们在实践中创立的立体教学法,着重阐述俯察解析几何、仰观近世代数、联系数学分析以及半双语教学法四个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关于《线性代数》教材改革的几点想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叶家琛  詹佳 《大学数学》2006,22(2):17-1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应当在工科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积极改革,与时俱进,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得工科学生能借助于计算机,学好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知识.在这篇短文中,我们想就《线性代数》的教学内容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本探讨了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进行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研究了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进行一体化教学以后教学内容的协调性与教学手段的合理性,强调了数学实验在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一体化教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强调了线性代数证明题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素质方面的重要性 ,并通过例子分析在证明题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高校几何学课程改革的一般现状、解析几何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课程内容改革和课程安排设想以及相关课程内容及设置时间的处理建议等角度对高等院校数学专业解析几何课程改革做了一定的探讨,并提出了解析几何教材改革的具体内容和结构安排设想.  相似文献   

17.
高等代数是大学本科数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但由于该课程的内容、思想的抽象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使大一的学生入门,也很难培养学生对高等代数的兴趣.若将其与解析几何、数学软件、数学建模等结合起来,并将其内容的先后顺序做适当的调整,能使其内容具体化、生动化.更易适应大一新生的学习方式.切实培养大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线性代数不仅是处理多元问题的有力工具,而且具有强烈的思辨性.大学本科教育应该是"泛专业的高等素质教育",作为公共基础课之一的《线性代数》,也应着眼于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的培养,注意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本文提出线性代数的教学理念:"提出处理多元问题的新要求,沿着多元整合的集成化思路推进,逐步把学生引上线性变换和线性空间的思维平台."为此,本文进行了"五模块、两阶段、三层次"的课程设计,希望对讲授该课程的教师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article we give a hom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topology of Stein spaces over any valued base field. In particular, when working over the field of complex numbers, we obtain a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usual Euclidean (transcendental) topology of complex analytic spaces. For non-Archimedean base fields the topology we characterize coincides with the topology of the Berkovich analytic space associated to a non-Archimedean Stein algebra. Because the characterization we used is borrowed from a definition in derived geometry, this work should be read as a derived perspective on analytic geometry.  相似文献   

20.
One promising approach for connecting undergraduate content coursework to secondary teaching is using teacher-created representations of practice. Using these representations effectively requires seeing teachers' use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in the work of teaching. We argue that the dimensions of Rowland's (2013) Knowledge Quartet, especially Foundation and Contingency, form a fruitful framework for this purpose. We contribute an analytic framework to characterize the quality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observed in the Foundation and Contingency dimensions, developed using a purposive sampling from over 300 representations. These representations all featured geometry teaching. We showcase the framework with examples of "high" and "developing" Foundation and Contingency.Then, we compare our coding along these dimensions with performance on a measure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 geometry. Finally, we describe the potential for generalizing this framework to other domains, such as algebra and mathematical mode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