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建立了企业创新的系统结构图,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一个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定的三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更加合理的确定了权重的分配,通过实例说明了该模型的使用方法,得到了更有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而大数据技术的全面普及将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一个良好的契机.在科技创新理论综述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大数据平台的最新成果和应用技术,深入分析基于大数据的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内在机理,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验证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产生深远影响,并据此提出建议,为提升企业综合科技创新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企业经理人的绩效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建立一套对企业经理人的绩效进行科学、合理检测的评价体系,首先建立了一套反映企业经理人绩效的二级指标体系,然后构建了一个评价企业经理人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将该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到一个具体的企业,得到了该企业经理人各绩效指标的权重,再通过对该企业具体经理人对应的各二级绩效指标进行评价,然后采用模糊算法计算得到了该经理人的综合绩效分.该评价体系简单方便,有助于企事业单位对自己的高级员工进行有效的人事管理.  相似文献   

4.
使用灰色模糊聚类方法评价科技型企业的绩效水平及影响因素,首先构建了科技型企业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针对指标的模糊性和灰色性并存的特点,综合灰色理论与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科技型企业创新绩效的多级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以13家科技型企业为样本数据,系统分析了各指标因素对科技型企业绩效的潜在影响关系,针对企业的特点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将为政府和企业相关部门制定经营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研究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开放创新背景出发,以创新网络和协同创新为主线构建了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创新绩效概念模型;基于概念模型提出了包含四个一级指标、二十个二级指标的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借鉴组合权重的思想,在分别采用AHP、熵权法计算出各指标主观和客观权重的基础上,采用级差最大化组合赋权法,吸取主观和客观权重的优势,确定各指标的组合权重.最后,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结合案例企业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对提升企业协同创新绩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组合评价的建模技术可以降低复杂系统的信息不完备性,而把模糊理论与组合思想统一在一起的模糊组合评价方法,对复杂系统的评价更贴近现实.首先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12年第一季度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分别采用TOPSIS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沪深股市中主营业务是电力的53家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其次,用非参数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检验法,验证了三种评价方法的一致性;最后,建立了模糊Borda组合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对这53家企业的经营绩效重新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其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FP&S和H&M的创新能力分析框架进行修正的基础上,从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和创新品牌四个维度建立基于企业层面的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框架,以此为理论依据建立了基于企业层面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全局的思想构建全局熵值法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长三角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2009~2012年企业层面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动态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对于认识我国各经济区的企业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汽车行业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汽车行业供应链协同绩效包含协同过程绩效、协同结果绩效和协同支持绩效,并结合客户服务和系统适应性,选择了30个汽车行业供应链协同评价指标,建立协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选取以国内某汽车制造厂为核心企业的汽车行业供应链为例,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对其供应链进行协同评价,实现了对该指标体系的量化,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企业在过程、结果和支持等方面协同运作,可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协同绩效,从而进一步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王青壮 《经济数学》2020,37(4):175-181
建立随机环境下的定量指标评价模型、模糊随机环境下的定性指标评价模型和权重为模糊变量的综合评价模型,研究定量评价指标、定性评价指标分别为随机变量和模糊随机变量的企业综合实力评价模型和评价分析方法.最后,以制造业中HX行业的CA企业为例,实证模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企业模糊综合评价无法解决模糊识别、动态可变性及单一权重不科学的问题,提出组合权重优化的企业财务绩效可变模糊综合评价新模型.首先,建立企业财务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获取指标数据并通过主客观权重融合的方法优化指标权重;最后,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构建企业财务绩效可变模糊综合评价新模型.以B企业为例,应用新模型对B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2-2015年,B企业财务评价等级分别为Ⅲ-Ⅳ、Ⅱ-Ⅲ、Ⅱ-Ⅲ、Ⅲ-Ⅳ,符合B企业实际运营发展状况,证明了新模型的科学合理性.新模型不仅对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新方法进行了考察,而且拓展了可变模糊集理论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1.
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能力,公正客观的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十分必要,研究新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对企业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本文较为全面的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涵与特征,并对现有的评价方法进行了调研和对比分析。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分析时应将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研究并构建了包括创新支撑和创新主体两个二级指标在内的新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了划分,以期为企业评价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马永红  那琪 《运筹与管理》2018,27(4):191-199
创新补贴策略是政府鼓励企业创新的一种常见政策,考虑到企业内在的吸收能力与外部不同政府补贴策略方式的存在,本文以产学研合作创新方式为基础,通过建立三阶段博弈模型,利用模型解析与仿真分析讨论吸收能力与创新投入分配比例系数对政府补贴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政府采取哪一种补贴方式,均可以有效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规模,并且企业的吸收能力与R&D投入、产量及社会福利均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吸收能力对利润及政府补贴的影响受限于补贴方式和企业的创新投入分配比例系数;此外,在创新产品补贴下,创新难度系数对政府补贴额度的影响并不明显,而创新产品补贴总体优于创新投入补贴。  相似文献   

13.
面向 2 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 ,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估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在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知识描述的基础上 ,首先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估的指标体系 ,继而提出了基于 AHP-Fuzzy方法上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模型 ,这为企业科学地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评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文末 ,通过实证分析说明了该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 .  相似文献   

14.
孔造杰  李斌 《运筹与管理》2018,27(11):87-94
为解决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多维需求的集成与筛选问题,现提出一种基于三维坐标及余弦相似度的创新需求筛选方法。首先采用创新需求三维坐标来表示每项创新需求,其次应用矢量模的计算方法确定每项创新需求强度的大小,根据余弦相似度计算创新需求与基准创新需求间的相似度,以需求强度和相似度为基础,构建一个创新需求四分图来对创新需求进行直观的筛选,计算出每项创新需求的创新集成度来对创新需求做出精确的筛选,将二者相结合组成系统的筛选方法,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ANP(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并运用ANP方法建立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的权值,对北京、上海、广东、重庆、四川、陕西6省市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并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环境、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5个方面对它们进行了比较研究.为中国东西部科技政策、科技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6.
竞争态势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晓波 《运筹与管理》2005,14(1):133-137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问题,具有指标量大,同时又具有模糊性的特点。本针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系统指标体系,应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判断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和综合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城市竞争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了多级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在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给出了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考虑外部创新者向两个制造企业及专利中介(PI)拍卖提高质量的创新技术, 获胜者可对创新技术进行授权。基于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两企业的生产决策, 以及PI对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1)跟随企业在竞价中无法直接赢得专利; 2)若赢得专利, 领导企业只有在渐进式创新中授权给跟随企业, 而PI仅在根本性创新中授权给领导企业; 3)PI的存在会增加外部创新者的利润而降低领导企业的利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