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届亚太EPR/ESR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在浙江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是“EPR/ESR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主办单位为浙江大学.组委会主席为浙江大学化学系徐元植教授.与会外宾75位,分别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等17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共有52人参加.与会的外宾中,有现任国际EPR学会主席JohnPilbrow教授,国际EPR学会的创始人和第一任王席HaroldM.Swartz教授,国际EPR学会第一任秘书长GarethR.Eaton教授,现任亚太地区EPR学会主席C.Rudwicz教授,俄罗斯科学院Zavoisky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俄罗斯科学院院…  相似文献   

2.
物理化学、放射化学专家、化学教育家吴征铠先生1913年8月8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扬州。193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1936年公费留学英国剑桥大学,从事红外和拉曼光谱研究。1940年至1952年任浙江大学教授,曾任化学系主任。1952年至1960年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曾兼原子能系主任。1972-1978年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吴先生曾任核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核工业部总工程师等职。他长期从事物理化学、放射化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分子光谱、分子结构、物理化学及放射化学方面作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对我国核科学技术的发  相似文献   

3.
由中日两国ESR学者共同倡导的第二次双边ESR学术讨论会暨日本第28回ESR讨论会于1989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举行,京都大学广田襄教授和浙江大学徐元植教授分别致开幕词,对第一次中日双边会议(1987,11,28-30,杭州)以来两国学者不断增长的友谊和学术交流加以赞扬。 这次参加会议的代表近200人,提出学术报告100多篇,其中33篇口头报告,其余以大字报形式展讲。  相似文献   

4.
Richard R.Ernst 教授 1933年生于瑞士Winterhur。他在苏黎世瑞士联邦高等工学院(ETH)化学系毕业后,于1958—1962年在母校物理化学教研室师从Hans Primas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从1963年到1968年,他在美国加州Varian Asc.公司工作,其间他开发了付氏变换核磁共振(NMR)方法。1968年起,他一直领导ETH—研究组,从事NMR和顺磁共振(ESR)的方法研究,他担任过讲师、助教授、副教授。1976年任教授至今。他曾获1969年Ruzicka奖、1983年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金奖、1985年瑞士洛  相似文献   

5.
中国电子学会应用声学学会与中国声学学会于一九八一年十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在北京 联合召开了“数字信号处理及微计算机在声学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十四个省市,二十九个单位的五十四名代表,日本北海道大学青木由直教授应邀参加了会议。中国电子学会应用声学学会主任委员应崇福教授、中国声学学会秘书长关定华教授参加了开幕式并讲了话。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侯自强副教授作了“数字信号处理及微计算机在声学中的应用”综述报告,日本北海道大学青木由直教授作了“用微计算机进行声全息数字信号处理”特邀报告。  相似文献   

6.
吴征凯     
物理化学、放射化学家,1913年8月出生于上海市,193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1936~193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当研究生并毕业,1939年回国,曾在湖南大学、浙江大学任教授,1952~1960年任复旦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1960~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1964~1972年任第二机械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化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光谱学会和福建省分析测试协会联合主办,厦门大学化学系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原子光谱分析学术报告会于1992年11月2日~6日在厦门举行。大会开幕式由黄本立教授主持会议并致词,厦门大学校长林祖赓教授到会祝贺并讲话,厦门大学化学工学院和化学系领导也到会祝贺。本届会议与会代表共达233名,他们来自全国大部份省、市、自治区,科研、教学和生产各个领域,是全国原子光谱分析界的一次重要聚会。不仅有众多的老一辈光谱分析家到会,更有许多年青的教授、博士、硕士等光谱界后起之秀欢聚一堂。会议期间正值国家商检系统第二届ICP-AES分析报告会在厦门举行,经协商两会在会议日程安排上互有交叉,促进了同行间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化学学会、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和中国发光学会联合举办,陕西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五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9月24日至28日在西安召开。会议收到并编人会议论文集的论文共计121篇,涉及到荧光、磷光、化学发光和生物发光分析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及在化学、生物和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64名会议代表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医院,他们都是从事发光分析研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会议的邀请报告共10篇,包括:红区与近红外区荧光分析(厦门大学许金钧教授);两类新流体室温磷光现象——无保护界质流体室温磷光和超分子组合流体室温磷光(清华大学李隆弟教授);生物超微弱发光(空军总医院刘亚宁主任医师);生物药物的发光分析(西安医学院庞志功教授);变价金属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同时测定(华西医科大学杨秀岑教授);金属络合物和原子簇化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福州大学陈国南教授);发光免疫分析(第二军医大学张丽民教授);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陕西师范大学章竹君教授);室温磷光分析新进展(山西大学魏雁声副教授)和增强化学发光及其临床应用(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杨晓林主治医师)等。这些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反映了发光分析研究方面国内外的最新动向和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9.
第八届国际液晶会议干1980年6月30日至7月4日在日本京都举行.会议出席人数近五百人,日本占三百.中国有多名科学家参加(其中包括台湾省2人),共宣读了10篇论文(其中物理学方面7篇,化学方面1篇,生物学方面2篇). 会议内容分为物理、化学和应用三大部分,每部分再分四组.物理方面包括中介态与相变,分子结构与动力学,力学性质与位错,液晶的电、光和其他性质;化学方面有新液晶材料的合成与性质,高分子中介相,盘状分子液晶与炭化合物材料,生物系统的液晶态等;应用方面分为显示与其他应用,界面与固定性,新的应用与材料,可靠性、标准与人的因素. 会议论…  相似文献   

10.
《计算物理》2005,22(6):514-514
在教育部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计算物理学会的指导下,在计算物理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组织下,“全国计算物理教育研讨会”于2005年9月9日~11日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召开,由广西师范大学承办.出席会议的专家有:安徽大学易佑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彭芳麟教授,计算物理学会副理事会兼秘书长、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蔚喜军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宫野教授、刘悦副教授,复旦大学车静光、顾昌鑫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庞永江编辑,广西师范大学刘慕仁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沈国土副教授,集美大学杨孔庆教授,暨南大学李华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颜晓红教授,新疆大学张石峰教授.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科学会发起、杭州大学物理系和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筹办的气体发光及其应用学术讨论会,在1984年11月21日至25日在杭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研究单位、工厂共三十一个单位六十五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11月22日上午开幕式上由我国著名电光源专家、上海复旦大学蔡祖泉教授致开幕词,杭州大学副校长谢庭藩教授致欢迎词,浙江省科协副主席李文铸教授和田志伟副教授分别讲了话。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科学会秘书长范希武副研究员任会议主席,徐学基副教授和陈哲艮副教授任会议副主席。  相似文献   

12.
电子自旋共振(ESR)波谱技术自1944年发现以来, 迄今已在化学、物理学、地矿学、生物学特别是生命科学的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由初期主要是对长寿命和稳定的顺磁粒子的研究, 逐步发展到对短寿命中间体, 反应过程机理和动力学的研究. 在检测技术方面, 日益广泛 地采用自旋标记, 自旋捕捉, 时间分辨ESR, 电子 核双共振, 化学诱导动态电子极化(CIDE P )和自旋回波等技术.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将ESR技术用于某些研究领域, 80年代以后有了很快的发展. 以下仅就我国几十年来ESR研究领域的几个主要方面予以简单回顾. 有关文献引用只限于国内外核心刊物正式发表的论文和报道.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黄本立教授日前当选为日本分析化学会名誉会员,并在刚刚结束的2011国际分析科学大会(IUPAC ICAS 2011)上由王秋泉教授代为接受所颁发的证书和证章,成为我国第三位获此殊荣的分析化学家(第一位为梁树权院士,第二位为汪尔康院士)。日本分析化学会名誉会员是该会会员中的最高荣誉称号,外籍名誉会员主要授予在国际分析化学界有影响、并为多年来在该国与日本分析化学界合作交流和推进分析化学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这次与黄本立院士同时获此殊荣的还有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研究所Osamu Shimomura博士,以及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斯坦福大学Richard N. Zare教授。  相似文献   

14.
《物理与工程》2004,14(6):62-62
由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和日本物理教学学会主办,中国浙江大学和中国东南大学承办的国际物理教育研讨会(既第四届中日大学物理教育研讨会)将于2005年8月25日至28日在杭州浙江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15.
1985年8月21~25日在中国成都科技大学校园内召开第一次中日原子分子物理学术会,中方主席清泉教授,日方主席高柳和夫教授。日方有七位教授,中方有25位教授付教授参加并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总参加者50多人。这次会议促进中日两国在原子分子领域内的广泛交流,会议后,日方代表访问了成都科技大学、西南物理研究所、武汉大学、武汉物理所、合肥等离子体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等。 1988年10月17~21日在日本国东京西的吉田市日经连人材开发中心召开国际原子分子物理学术讨论会—即第二次中日联合讨论会,日方主席高柳和夫教授,中方主席(艹勾)清泉教授。中方有10位,日本西德南朝鲜等23位教授和付教授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总参加者近50人。中国方面的代表有:(艹勾)清泉(团长)、朱正和、王治文、王克明、叶慧、  相似文献   

16.
1985年8月21日至25日在成都科技大学召开了中日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讨论会。会议由成都科技大学物理系名誉系主任兼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室主任苟清泉教授主持,这是一次很重要的中日学术交流会。参加会议的.中国方面各地来的学者约70名,成都科大约25名,日本方面来参加的学者有7名:高柳和夫教授(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第十一届国际电子与原子碰撞物理会议主席),渡部力教授(日本理化研究所),大谷俊介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科学院光谱能谱分析情报网主办、新疆大学化学系筹办的第五届《光谱分析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7月31日至8月4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厂矿企业共76个单位的99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开幕式由本届执行网长周丽沂高级工程师主持,新疆大学副校长鲍敦全首先致欢迎词,情报网网长、副研究员黄鑫泉同志致开幕词,新疆大学化学系主任王星堂副教授和系总支书记沙比提同志到会表示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18.
Gary M.Hieftje教授是现任美国化学协会分析部主任,当今美国和世界上颇享盛名的中年原子光谱化学家。他于1969年在依里诺伊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当即以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的身份就职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1973年9月提升为副教授(associate prof),1977年6月荣升为正教授(full prof.)。近几年来,Hieftje教授多次获得各种科学奖,其中包括美国化学协会颁发的1985年“化学仪器奖”(Chemical Instrumentation Award)和1986年为表彰他在火焰和等离子体化学和物理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匹兹堡分析化学及应用光谱学讨沦会”授予的“匹兹堡分析化学奖”(Pittsburgh Analytical Chemistry Award)。Hieftjs教授是最近两年来在“匹兹堡讨论会”上发表文章最多的一位与会者,(1985年12篇,1986年17篇)。当前,他的工作兴趣集中在对原子发射、吸收和荧光光谱分析的基本机理的研究及原子光谱分析方法的改进上。他还在化学仪器和实验的计算机控制,应用于分析上的时间分辨发光过程的研究,信息理论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近红外反射分析及随机过程在提取基本和动态化学信息中的应用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是分析化学学报(Analyhca Chimtea Acta)。光谱化学学报第二分册(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等多种国际性专业杂志的编委成员。在今年新创刊的“分析原子光谱学杂志(JAAS)的组委中,他兼任“顾问委员会”委员和“原子光谱法最新情报”专栏的编委成员二职。今年又应英国皇家化学协会的邀请,赴英作“索非拉斯·雷伍德讲学”(Theoplilus Rewood Lecture)。这篇文章是Hieftje教授1985年春访英时与JAAS的代表J.M.Ottaway教授谈话的记录。文内对与分析原子光谱学有关,内容广泛的问题发表了他自己的看法。读后颇有所感。现将其译出,以供《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的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九月廿三日至廿八日,英国牛津大学弗里曼教授(R.Freeman)和麦克朗查兰博士(K.McLauchlan)应邀来武汉讲学。来自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教授、讲师和科技人员120多人参加了武汉物理研究所组织的“磁共振波谱学讲习班”。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邬学文教授,吉林大学理化所裘祖文教授,南京大学化学系王源身,复旦大学费伦付教授等参加了这次学术活动。讲习班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相似文献   

20.
第十届非晶态与液态半导体国际会议于1983年8月22日至26日在东京召开.会议由IUPAP和日本物理学会提供经费,并受到日本应用物理学会、日本电子学和通信工程研究所、日木化学学会、日本陶瓷学会和日本电照相术学会的支持.600名科学家来自26个国家,共提供了320篇论文.我国著名半导体材料专家林兰英教授担任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程如光教授担任国际论文委员会成员.自1965年第一届非晶态与液态半导体国际会议以来,随着研究工作的发展,会议规模也逐渐扩大.今年的会议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成果也极令人鼓舞的一次盛会.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