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热力学中单元。相系平衡的稳定性条件问题,我刊曾分别在1987年第8期和1988年第6期上发表过有关文章,后一篇是“来稿摘要”,对前一篇的观点提出了异议,但随后又收到讨论这一问题的来稿,提出了与前两者均为不同的看法,看来,对此问题还有进一步澄清之必要.为此,我们请林宗涵同志写了这篇短文,希望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澄清.  相似文献   

2.
本刊自 1982年第12期发表了Barry M.Casper的《吉布斯佯谬的佯谬》译文后,又陆续在1984年第12期、1986年第9期、1987年第3期分别发表了杜复钦、吴柳、郑久仁三位作者对吉布斯佯谬问题的讨论文章,在此期间和近期又收到不少读者的来信和来稿,对这一问题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讨论,其中有许多有益的见解.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来稿未能在本刊及时发表,在此特向各位读者和作者致歉.截至目前为止,编辑部已收到14位作者投来的16篇稿件,近5万字.已发表的有三篇,未发表的来稿作者如下(按收到稿件先后为序). 本总结分两部分:一.来稿综述.这…  相似文献   

3.
编者的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喀兴林 《大学物理》2000,19(2):27-29,34
本刊在1999年第1期发表了编辑部的一篇文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和相对性原理》[1],回答文献[2]对本刊的批评.刊出后,很快就收到了甘肃张九铸同志和北京朱如曾同志投来的文章.后来又收到了河北鲁增贤等同志的一篇文章和我刊副主编高炳坤同志以个人名义写来的的一篇文章.在本期,我们同时刊出这4篇文章,作为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讨论.本刊在文[1]中说:“问题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相对性原理?什么是机械能守恒定律?”4篇文章正是针对这两个问题而展开的.看过这4篇文章之后,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对相对性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  相似文献   

4.
关于无限深势阱内粒子动量概率分布的讨论关于一维无限深势阶中粒子动量概率分布的问题,自本刊在1983年第6期发表了曾锡滨同志的文章以来,不时有人投稿,对朗道与泡利的两种不同处理方法进行讨论。现在我们发表云南姜存志同志和山东倪宏慈同志的来稿,并附以一篇“...  相似文献   

5.
本刊1988年第5期发表了张小溪同志《普通物理教材中刚体定轴转动定律不宜写成矢量形式》一文之后,陆续收到读者来信来稿,对此文表示了不同看法.现将其中两篇发表于下. 我们赞成张小溪同志的观点.下面两位同志的观点也不能算错.但两种观点总还有一个哪一种好一点的问题.我们仍认为前者好一点.本刊编辑部对此写了一个总结,也在本期发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关于内力对质点系运动影响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从本刊发表汪方儒同志(1990年第6期)和冯羽、苏云荪同志(1992年第1期)的文章以来,编辑部又陆续收到几篇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文章.经过这几篇文章的讨论,问题的实质已经清楚。现将这几篇文章摘要发表,最后由本刊编辑部作一小结.  相似文献   

7.
本刊1986年第9期发表了郭应焕同志的《“可逆佯谬”不存在》一文后,陆续收到几篇讨论“可逆佯谬”存在性问题的文章,除本期发表的这一篇以外,还有下列各篇 1.就《“可逆佯谬”是否存在?》问题与郭应焕同志商榷(江西师范大学物理系付楠青) 2.可逆佯谬(广东、梅县嘉应师专曾 珏) 3.时间反演不变性与运动过程可逆性──也谈“可逆佯谬”(长沙有色金属专科学校物理教研室钟承伟) 4.也谈可逆佯谬(湖南医学院赵敏) 这几篇文章的基本论点与本文大致相同.都发表了好的意见但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发表,请作者谅解。  相似文献   

8.
编者的话     
自从本刊1994年发表刘国光先生“塞曼效应中谱线的偏振”一文[1]以来,围绕着光子动量矩问题,连同本期两篇,其发表七篇论文或读者来信[2~8].下面作个简短的回顾.·陈印椿先生的长文[2]全面分析了光子的动量矩问题,指出刘文[1]中有两点不妥:1)未提到电偶极辐射;2)在应用磁场方向动量矩分量守恒定律时,把光子的自旋分量当成其总动量矩分量.陈文指出,塞曼效应中光子自旋沿磁场方向的分量不是好量子数.此外陈文还提出,3)刘文[1]之所以得到正确的结论,是因为用了一种可能的求解方法.·王锡绂先生的来信…  相似文献   

9.
关于光子角动量问题的来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光子角动量问题的来信一编辑同志:光子角动量作为学术问题,早在30年代已陆续得到解决[1].然而,国内外一些教材对此问题常常叙述得不准确或不完全.《大学物理》1996年第1期陈印椿“光子的动量矩”[2]一文对光子角动量中轨道矩和自旋的不可区分这个原...  相似文献   

10.
编者的话     
本刊1985年第。期刊出《回路方程的独立性》一文(简称《回文》)后,收到了一些读者的来稿和来信*,指出文中关于所给电路只有三个独立四路的结论有错误,并对文中提出的“规则”提出异议.作为代表,下面发表周贤越同志的一篇来稿.此外,王宪军、刘开科同志分别来稿指出《回》文把“每个回路至少有一条支路未曾在其他回路中出现过”作为独立回路的必要条件是错误的,王宪军同志的来稿还同时指出:本刊1985年第三期《网络拓朴学及关系式p=m n-1的证明》一文(简称《网》-文)也有同样错误.看来把充分条件当作必要条件的错误是比较普遍的.对此我们发表了…  相似文献   

11.
熊组洪 《物理》1997,26(10):637-638
硅集成电路亮起来了这是英国《自然》杂志1996年11月第384卷上斯坦福大学Miler教授一篇专文的题目[1].事情还是从多孔硅(PS)发光所引起的.多孔硅在室温下高效率发射可见光是Canham[2]于1990年发现的,很快在科学界引起了一个研究热潮...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     
读者来信《大学物理》1992年第12期上刊载的“读者来信”(以下称为文[1]认为《大学物理》1989年第12期上刊载的“有限大小平板电容器电客的估算”(以下称为文[2])一文中孤立圆扳的电容C_∞=8ε_0R仅为实际电容的一半,我认为需要分两种情况讨...  相似文献   

13.
贵刊在2010年第9期刊登《洛伦兹力做功微探》一文[1],提出在以相对磁场运动的参考系中洛伦兹力会做功的观点,值得推敲.2011年第11期刊登的《对<洛伦兹力做功微探>一文观点的商榷》一文[2]指出了该观点的错误,但文章本身也存在问题,提出的带电小球静止不动,不激发磁场,即带电小球不会受洛伦兹力,也就不做功的观点同样值得推敲,而且该文并未给出相关例题的具体解法.笔者对贵刊以上两篇文章有不同想法,提出来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4.
本通报自从去年十一月发表了“关于电压教学问题的讨论”的三篇文章以后,截至现在为止,已连续接到很多读者的来稿,发表各人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并介绍教学实践中的经验。这是读者对我们的热情支持,我们也由此而感到很大的鼓舞。但是限于篇幅,对于这些来稿恐怕只能选择其中的一小部分陆续发表。除在前几期已选登数篇而外,本期又从下面几位同志的来稿中分别摘录了他们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在这里发表出来,以供进一步开展这一讨论的参考。这里已初步反映出几种不同的意见,但是对于这些意见还须要结合教学实际深入一步地进行理论分析,才能使不同的看法逐渐趋于一致,而使问题获得最后的解决。因此,我们再一次希望全国的物理教师和物理教学工作者能就这一问题在科学理论和教学理论上作一些具体的分析,并写成文章寄给我们,以便讨论得以继续开展,并能逐步深入。下面几位同志的意见是按来稿收到日期的先后排列的。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贵刊1997年第6期刊登了赵海忠、侯家奎两同志的文章《判断反馈极性的一种简捷方法》[1](以下简称赵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也一直采用着与赵文类似的方法.实践证明:赵文给出的“符合负反馈的‘串同’、‘并反’判断法”的确是判断反馈极性的一种简...  相似文献   

16.
胡树基 《物理实验》1991,11(2):89-90
前言前段时间,贵刊先后发表了两篇有关平面透射光栅状态调节方面的文章。其中86年第5期,刘慎秋等同志的文章的主要意思是:由于有些复制光栅的两表面间并不平行,因而造成在光栅面上光线的入射角将不为零。而这“几分”  相似文献   

17.
江南 《物理》2007,36(7):570-571
2006年第12期《物理》上发表了3篇针对Plasma一词汉译质疑的短文,读后觉得很有意思。想想又觉得文中有些说法似乎并不合理,因此也想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与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8.
关于力学相对性原理与机械能守恒的来稿综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蔡伯濂 《大学物理》1994,13(1):20-22
关于力学相对性原理与机械能守恒的来稿综述本刊编辑部本刊1991年第11期刊登管靖“力学相对性原理与机械能”一文后,收到河北廊坊管道职工学院白静江、湖北宜昌师专吴恒钦等同志5篇与此有关的文章。由于本刊发排周期较长,不可能组织紧凑的不同观点的讨论,所以只...  相似文献   

19.
第五篇原子和原子核基本知识──第十八章原子和原子核基本知识练习一光谱和光谱分析原子模型激光及其应用一、判断题1.原子由高能级自发地向低能级跃迁而发出的光叫普通光。[]2.原子受激辐射而产生的光叫激光。[]3.有了粒子数反转分布,就可以产生光放大,从而...  相似文献   

20.
云中客 《物理》2006,35(8):628-628
为了对发表的科学论文作一个定量的评估,美国加洲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J.Hirsch博士在去年提出了h-指数的概念(有关h-指数的介绍,本列发表于2005年第34卷第11期上).在此基础上,德国Max Planck固体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M,Banks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他引进了一个新的h—b指数.Banks认为以前的h-指数主要是统计了一位科学家所发表的论文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次数,从而利用h-指数的大小来确定出这位科学家发表论文的质量.现在新的h—b指数是对事不对人,例如一个课题或一个组合,它具有h—b指数为10,就表示至少有10篇有关这个方面的论文被发表,同时每一篇论文又被其他论文引用过至少10次.这就意味着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要比其他方面的研究更热门,更引人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