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利用量子化学从头计算法RHF/STO-3G基组对甲基腈和氢氰酸硼氢化反应进行了理论研究。微扰分子轨道理论分析表明:在甲基腈硼氢化反应中,过渡态的HOMO是由HOMO-LUMO相互作用和HOMO-HOMO相互作用形成的。通过与氢氰酸硼氢化反应的比较,即考虑甲基对HOMO-HOMO相互作用的影响,可知供电子基团能提升HOMO的能级进而增加了有机腈类硼氢化反应的速度  相似文献   

2.
酞菁锰络合物的电化学与光谱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宇  林祥钦 《分析化学》1999,27(9):1026-1028
采用微电极电化学与薄层光谱电化学方法,研究了4-特丁基锰酞菁(TbPcMn)在非水溶剂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二氯乙烷和四氢呋喃溶剂中,得到的氧化和还原过程分别对应于Mn(Ⅲ)/Pc-环阳离子自由基,Mn(Ⅲ)/Mn(Ⅱ)、Mn(Ⅱ)、Mn(Ⅱ)/Mn(Ⅰ)以及Mn(Ⅰ)/Pe环阴离子自由基的生成步骤。轴向配位效应考察表明,阴离子与锰金属中心的键合能力的顺序为:Cl^1〉I^-1〉ClO4^-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电子转移过程的活化模型和重组模型,提出了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研究电子转移过程内层重组能和活化能的新方法.在UMP2/6-311G水平上获得了5对过渡金属水合离子体系M(H2O)2+/3+6(M=V,Cr,Mn,Fe,Co)自交换反应的内层重组能和活化能,获得了与Marcus电子转移理论相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法对H+NF2→(a)-HF反应进行了理论研究,采用MP2(FULL)/6-31G(d)方法计算了反应物,产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构型参数和振动频率,然后用Gaussian-2理论计算了各种物的精确能量。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18个新合成的四取代苯基卟啉氯化锰的紫外-可见光谱,对主要吸收峰作了归属,指定了CT带,研究了样品在四氢呋喃溶剂中220nm附近吸收带的浓度效应和在四氢呋喃、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乙醇中的溶剂效应及取代基效应。结果表明,除o-Me、p-Ⅰ取代苯基卟啉锰外,220nm附近吸收带随测试溶液浓度增加,λ_(max)红移;随测定溶剂极性(p值)增加,λ_(max)蓝移。  相似文献   

6.
沸石合成过程中的溶剂效应窦涛,冯芳霞,王晓钟,萧墉壮,曹景慧(太原工业大学精细化工研究所,太原030024)刘建宇钟炳(山西省化工设计院,太原030024)(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太原030001)关键词ZSM-5,ZSM-35,方钠石,溶剂...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18个新合成的四代苯基卟啉氯化锰的紫外-可见光谱,对主要吸收峰作了归属,指定了CT带,研究了样品在四氢呋喃溶剂中220nm附近吸收带的浓度效应和在四氢呋喃、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乙醇中的溶剂效应及取代基效应。结果表明,除o-Me,p-I取代苯基卟啉锰外,220nm附近吸收带随测试溶浓度增加,λmax红移;随测定溶剂极性(P值)增加,λmax蓝移。  相似文献   

8.
用紫外-可见光谱对氧化剂PhIO、H_2O_2和空气对μ-氧代双四苯基卟吩合锰([TPP·Mn(Ⅲ)]_2O)的氧化过程进行监测,揭示了[TPPMn(Ⅲ)]_2O在不同氧化剂作用下具有不同的反应过程。研究了8种取代μ-氧双四苯基卟吩合锰{[TXPPMn(Ⅲ)]_2O,X=p-(i-Pr),p-CH_3,p-Cl,p-F,p-OCH_3,H,m-Cl,o-Cl}与H_2O_2反应中的取代基效应和溶剂效应。结果表明:上述反应为卟啉环上的吸电子基所促进;且反应速率随着反应溶剂的亲核性能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合成、鉴定了具有离子识别功能的题示光敏离子载体(6,7-二甲氧基-4-亚甲基香豆素基)单氮杂-18-冠-6 (DMC-MAC(O5)),研究了它在水中的吸收和荧光光谱,基于不同pH值水溶液中荧光光谱的变化,计算得该试剂激发态分子的酸性常数pKa= 6.00。基于在不同溶剂中荧光光谱的变化,由Solvachrom ic法,利用Lippert方程并借助Alchem y 2000量化计算软件,采用分子力学模型(MM3),估算得该分子的基态和激发态偶极矩,分别为2.75D和7.84D。DMC-MAC(O5)保留了6,7-二甲氧基香豆素(DMC)优良的发光性能,为其离子识别功能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水溶性卟啉配合物合成及光敏化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低沸点的氯仿溶剂中合成了中-四(对二甲基丙磺酸氨基)苯基卟啉(简记为H2TPS),在乙酸溶剂中合成了相应的金属卟啉[简记为MeTPS,Me=Zn(Ⅱ),Cu(Ⅱ),Ni(Ⅱ),Co(Ⅱ),Mn(Ⅱ)],并进行了表征。TEOA-MeTPS-MV^2+-DMSO(H2O)75:25,V/v)体系的光敏化还原MV^2+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Zn(Ⅱ)TPS,Mn(Ⅱ)TPS及H2TPS是较好光敏剂,且以  相似文献   

11.
陈本美  夏晓波 《分析化学》1996,24(4):422-425
本文对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眼组织中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的条件进行了优选。研究了PH值及温度对MMC稳定性的影响。以乙腈作为从结膜和巩膜中提取MMC的溶剂,乙酸乙酯作为从房水中提取MMC的溶剂,在较大浓度范围内0.1-400μg/g),其回收率为49%-92%。  相似文献   

12.
溶剂甲醇过程的溶剂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剂甲醇过程的溶剂选择至关重要。本文筛选了三乙二醇二甲醚(TRIGLYME)作为溶剂,测定了甲醇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及活度系数。在本文的研究条件下,甲醇的溶解特性符合亨利定律,以实验数据回归,亨利系数H=0.3743exp(-3013.6/T)MPam^3mol^-1。通过与其他溶剂比较后可以得出:按甲醇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排序:TGIGLYME〉TEGDME〉Squalane〉VestowaxS  相似文献   

13.
用1D-NMR和2D-NMR方法研究了EO/THF共聚醚(TEO)的溶液行为。TEO在浓溶液状态,其溶液浓度不仅使谱峰化学位移值增减,而且使峰型发生较大的变化。当改变温度时,~(13)CNMR谱在高场区有如同溶剂化效应的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浓度与温度使TEO溶液分子内部结构发生变化。2D-NOESY实验表明:在低浓度情况下,TEO分子易与活泼氢溶剂生成配合物,分子间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受温度和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强有机碱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7烯(简称DBU)存在下,MnCl2与邻二氰基苯在某些二元醇溶剂中可高效合成Mn(Ⅱ)Pc(Pc表示酞菁),同时研究了不同溶剂对合成产物的物种及产率的影响和不同氧化态锰的酞菁配合物在一些醇溶剂中的互变现象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某些双齿配体对固氮酶促反应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1,2-双(二苯基磷)-乙烷(DPPE)对固氮酶酶促乙炔还原反应有促进作用,但同时又抑制了固氮酶的放氢反应。而比DPPE少一个-CH2-链的双(二苯基磷)-甲烷(DPPM)却不能表现出对固氮酶促乙炔还原活力的促进作用.对照固氮酶MoFe-蛋白X-光衍射结构分析结果和量子化学近似计算所导出的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模型提出了DPPE促进酶促乙炔还原反应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合成、鉴定了具有离子识别功能的题示光敏离子载体(6,7-二甲氧基-4-亚甲基香豆隆基)单氮杂-18-冠-6(DMC-MAC(O5),研究了它在水中的吸收和荧光光谱,基于不同pH值水溶液中荧光光谱的变化,计算得该试剂激发态分子的酸性常数pKa^*=6.00。基于在不同溶剂中荧光光谱的变化,由Solvachromic法,利用Lippert方程并借助Alchemy2000量化计算软件,采用分子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STO-3G基组)对(C5H5)2Ti(CO)2进行几何优化,得到平衡几何构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STO-3-21G基组对(C5H5)2Ti(CO)2进行单点计算,计算结果表明:(C5H5)2Ti(CO)2的HOMO具有Ti→CO反馈π键性质,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相符。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法对H+NF_2→NF(α)+HF反应进行了理论研究,采用MP_2(FULL)/6-31G(d)方法计算了反应物、产物、中间体和过渡态的构型参数和振动频率,然后用Gaussian-2理论计算了各物种的精确能量,计算结果表明:反应在单重态势能面上进行,电子激发态NF(α)通过复合-消除机理产生,用G2理论计算298K下反应的焓变为-119.4kJ/mol,过渡态比反应物能量低98.4kJ/mol.中间体HNF2是势能面的最低点,比反应物的能量低313.5kJ/mol.  相似文献   

19.
用亚磷酸二乙酯与亚胺加成的方法合成了20个N-(2-苯并噻唑基)-α-氨基膦酸二乙酯类化合物.利用协同3+2机理对反应进行了解释.运用量子化学方法(MINDO/3)计算了亚胺分子的原子电荷,并讨论了取代基对五元环过渡态形成的影响.所合成的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抑制烟草花叶病毒(TMV)活性和一定的除草活性.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侧链含苯甲酸的苯乙烯/马来酸单酯共聚物(ME-SMA)和4-苯乙烯基吡啶(4SZ)。以THF为溶剂,制备了以ME-SMA为质子给体,4SZ为质子受体的氢键复合物。用DSC和偏光显微镜(POM)研究两者复合前后的液晶行为。结果表明形成的氢键复合物在203℃ ̄334℃呈现向列相液晶态,并用IR证实了分子间氢键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