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测量了多丝正比室的稳定电晕放电区,观察到在这区域内的 Fe55脉冲分布存在双峰现象,确定了多丝正比室一旦进入电晕放电区,对轻粒子的位置分辨本领随着消失.  相似文献   

2.
<正>1主要内容20世纪初云室的发明实现了气体中带电粒子运动径迹的测量,但其记录方法早期多为照相法,图像需特殊的测量器具分析,工作过程缓慢且繁琐.物理学家夏帕克(G.Charpak)发明了多丝正比室,很好地解决了上述困难,因此获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实验涉及到力学、电磁学和高能物理等诸多分支学科,其设计思想源自高能物理实验中多丝室和漂移室的应用.漂移室的结构与多丝正比室类似.典型的正  相似文献   

3.
本文描述了一个多丝正比室正电子照相机系统.它包括高密度多丝室γ射线探测器,电子学读出系统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获得了三维空间断层象,象素点阵64×64×16.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述了多丝正比计数室(MWPC)的结构、工作原理、读出方式及位置分辨测试方法,测得多丝正比计数室的位置分辨为300±20um。  相似文献   

5.
 早在本世纪30年代,正比计数管就已经在高能实验物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获得大面积探测系统,可以把很多根正比计数管排列堆积起来,但这样太笨重了,而且受管子外壳的限制,空间定位精度也不可能高.于是人们就想是否可以去掉计数管的外壳,制成外壳内包含有很多根阳极丝,有公共阴极的“多丝正比室”呢?从1949年到1956年曾有不少人做过巨大的努力,也出现过类似目前的多丝正比室那样的装置.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一个1m×1m多丝正比室,其阳极和阴极平面总丝数为2500根;详细介绍了室的结构、制作工艺及性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倾斜式多丝正比室的束流测试数据和理论模拟计算数据的分析,对室的性能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室在丝平面内垂直于丝方向的定位粒度好于200μm;室性能的实验结果与理论模拟计算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8.
物质最深层次的探测技术的一次突破1992年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决定把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巴黎高等物理化学学院和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乔治斯·夏帕克教授,以表彰他对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的发明和发展.从1959年起,夏帕克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这是欧洲建立在瑞士日内瓦州的粒子物理实验室.在那里,夏帕克发明了多丝正比室.这一开创性成果发表于1968年.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一个用于托卡马克杂质谱线精细测量的高分辨软X射线谱仪。谱仪采用Johann型弯晶衍射结构,以多丝正比室作探测器件。其测量范围为2—8keV(1—6),能量分辨为4.1eV(在6.4keV处)。多丝正比室采用阳极丝逐丝读出法,位置读出精度2mm。谱仪配有自动数据记录系统。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了一种位置灵敏多丝正比室, 其有效面积为200×200mm2, 多丝室与多层铅γ射线转换体相配合, 组成了高密度多丝室γ射线探测器. 铅转换体做成均匀排布的0.9mm圆孔、孔心距1.1mm的阵列共样. 探测器对511keV光子的探测效率为5.6%, 空间分辨1mm. 这种探测器已经被用在正电子相机研究工作中, 也可以用于探测X射线.  相似文献   

11.
本文较系统的测量了多丝正比室的延迟时间分布,并对实验结果予以粗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多丝正比室阴极感应电荷重心读出定位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作了一个带有阴极条的有效面积为100×100mm2的多丝正比室模型,测量了55Fe的X射线(5.9keV)在阴极面上产生的感应电荷分布和多丝室沿阳极丝方向的位置分辨,研究了阴极条取样数对位置分辨的影响,最后和理论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高能物理实验常用的多丝正比室及正比计数管经常采用气压略大于一个大气压的充气。由于低气压的正比计数管具有工作电压低、脉冲上升时间快等优点,我们试验了一种充酒精蒸汽的低气压正比计数管,气压范围从3毫米汞柱到30毫米汞柱。本文简要报道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方法利用简单的、现成的仪器,根据丝共振原理,可以在多丝正比室或漂移室组装之前及组装之后,测量每根丝的张力。共振频率的测量误差为±0.1Hz,由低频讯号发生器的精确度及稳定性决定。  相似文献   

15.
法国物理学家G.夏帕克(Georges Charpak)由于发明和发展粒子探测器,特别是研制成功多丝正比室,而获得1992年诺贝尔物理奖。图1为他的近照。  相似文献   

16.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92年10月宣布,1992年诺贝尔物理奖单独授于法国物理学家乔治·恰帕克(GeogesCharpak)教授,表彰他多年来在粒子探测器方面,特别是在多丝正比室的发明和发展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恰帕克1924年8月1日生于波兰.他在1955年获得巴黎法兰西学院的物理学博士学位,1959年以来一直在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CERN)工作.在CERN,他发明了多丝正比室,最早的开创性工作发表在1968年.在这一新型的探测器中,恰帕克采用了现代电子学技术,并把探测器直接联通计算机采集数据.同原有记录带电粒子径迹的照相方法相比,新探测器在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把1992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法国巴黎高等物理化学学院和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乔治斯·夏帕克教授,以表彰他对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的发明和研制.物质最深层次的探测技术的一次突破今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法国的乔治斯·夏帕克,以表彰他对高能物理探测器的发明和研制.从1959年起,夏帕克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这是欧洲建立在瑞士日内瓦州的粒子物理实验室.在那里,夏帕克发明了多丝正比室.这一开创性成果发表于1968年.主要由于他的工作,粒子物理学家才能够把他们的兴趣集中在非常罕见粒子的相互作用,这类相互作用往往揭示物质更深层次的奥秘.有时,在十亿个粒子的相  相似文献   

18.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试验束描迹仪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束能提供不同种类、一定动量的单粒子束流。用三个多丝正比室做探测器,采用阴极感应电荷重心读出的方法,由单个多丝室对粒子击中点的二维坐标进行定位,粒子在三个室平面上的二维坐标经拟合后精确地描绘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试验束单粒子束流的径迹及入射方向。对阴极感应电荷重心读出的理论、实现方法及数据处理做了详细论述,并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多丝正比室     
建成了一个灵敏体积310×110×176mm3的带有大漂移空间的多丝正比室,对于55Fe的5.9keV X射线,能量分辨率22%。可作为3—30keV X射线的大面积高效率正比探测器。  相似文献   

20.
为进行空间硬X射线天文观测,研制了一个高空气球载的高压氙(Xe)多丝正比室硬X射线谱仪,采用了逃逸门技术.本文介绍逃逸门技术的原理,并描述该谱仪实现逃逸门技术的方法及实际性能.该谱仪在87年高空气球飞行观测中获得了有效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