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较好平面性和疏水性的新型3,5-二碘水杨醛缩4,4’-二氨基二苯甲烷双席夫碱的Cu(Ⅱ)和Mn(Ⅱ)的配合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TG-DSC和摩尔电导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双席夫碱的结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及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结构为M2L2(M=Cu(Ⅱ)和Mn(Ⅱ)),稳定常数分别为3.78×105和1.96×105L/mol,结合常数分别为3.78×105和1.96×105L/mol,通过键合常数可知两种配合物可以很好地以插入模式与DNA结合,它们与DNA的作用强弱顺序为:Cu2L2Mn2L2。  相似文献   

2.
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较好平面性和疏水性的新型3,5-二碘水杨醛缩4,4’-二氨基二苯甲烷双席夫碱的Cu(Ⅱ)和Mn(Ⅱ)的配合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TG-DSC和摩尔电导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对双席夫碱的结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及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结构为M2L2(M=Cu(Ⅱ)和Mn(Ⅱ)),稳定常数分别为3.78×105和1.96×105L/mol,结合常数分别为3.78×105和1.96×105L/mol,通过键合常数可知两种配合物可以很好地以插入模式与DNA结合,它们与DNA的作用强弱顺序为:Cu2L2Mn2L2。  相似文献   

3.
合成并表征了2个不对称大环双核铜配合物[Cu2(L1)Cl2]·CH3CN(1)和[Cu2(L2)Br2]·CH3CN·H2O(2)。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通过紫外-可见光谱,粘度实验,圆二色谱和凝胶电泳实验进行了研究。紫外-可见光谱的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6.2×105和7.2×105,圆二色谱的实验表明配合物能与DNA较好的结合,粘度实验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结合为非典型的插入模式,凝胶电泳实验显示配合物通过氧化机理对DNA有较强的切割活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滴定、稳态荧光猝灭以及盐效应实验研究了噻吩基钌配合物[Ru(bpy)2(Htip)]Cl2(1)、[Ru(Htip)2(dppz)]Cl2(2)、[Ru(Htip)3]Cl2(3)和[Ru2(bpy)4(H2bipt)]Cl4(4){bpy=2,2'-联吡啶;Htip=2-噻吩咪唑[4,5-f][1,10]邻菲咯啉;H2bipt=2,5-二(2-咪唑[4,5-f][1,10]邻菲咯啉)噻吩;dppz=二吡啶并[3,2-a:2',3'-c]吩嗪}与酵母RNA(yeast-RNA)的相互作用,并比较了该类配合物与yeast-RNA和小牛胸腺DNA(ct-DNA)的键合性质。结果表明,该类噻吩基钌配合物是较强的RNA嵌入试剂,其中配合物2和3的RNA键合强度大于其DNA键合强度;此系列配合物在低盐和高盐浓度时均能与RNA较强地结合,即使在100 mmol/L Na Cl条件下仍具有较大的RNA键合常数;配合物1与RNA键合时荧光强度下降,配合物2在水溶液中以及与RNA键合时几乎无荧光,而它们与DNA作用时荧光强度明显增大,显示出良好的区分RNA和DNA的荧光特性。  相似文献   

5.
微量热法研究 [Cu(phen)2]~(2 )、[Cu(bpy)_2]~(2 )与DNA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微量热法对菲咯啉合铜( [Cu(phen)2]2+)和联吡啶合铜( [Cu(bpy)2]2+)与小牛胸腺 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依据 McGhee-Von Hippel邻近排斥方程确定了结合反应的平衡常数 K、结合位点距离 n及热力学参数Δ rHm、Δ rGm和Δ rSm。结果表明这两种铜的配合物与 DNA之间均可形成稳定的三元配合物,且反应为熵驱动过程, DNA与这些配合物的键合过程中同时存在插入和静电作用两种模式,插入作用的强弱与金属配合物中配体的平面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配合物{[Cu(Phen)(Nap)_2]_2·(EtOH)_2·(H_2O)_2}(Phen=1,10-菲咯啉,Nap=1-萘甲酸,EtOH=乙醇)。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等测试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同时用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晶体结构,其配合物为双核铜结构。利用循环伏安法和发射光谱研究了该配合物的电化学和发光性能;采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为不可逆氧化还原过程,其荧光发射光谱为416 nm,与小牛胸腺DNA(ct-DNA)以沟面结合方式相互作用,配合物结合常数Kb1=4.68×10~3L/mol。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两个4, 5-二氮芴-9-酮Cu(II)、Co(II)的多核配合物[Cu2(CH3COO)4(H2O) 2]·2dafo 1 和 [(μ2-O)2-Co3(dafo)6] (ClO3)2·H2O 2 (dafo=4,5-diazafluoren-9-one) 并且对它们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以及紫外光谱的表征,同时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用紫外光谱,发射光谱和循环伏安三种方法初步研究了配合物1和2与DNA的结合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与DNA的结合为以插入作用为主 。  相似文献   

8.
甘缬二肽-铜(Ⅱ)-多吡啶配合物合成、表征及与DNA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合成了3个新的三元铜(Ⅱ)配合物:[Cu(Gly-L-Val)(Phen)]·3.5H2O(1)、[Cu(Gly-L-Val)(TATP)]·2H2O(2)和[Cu(Gly-L-Val)(DPPZ)]·1.5H2O(3)[Gly-L-Val=甘缬二肽,Phen=1,10-邻菲咯啉,TATP=1,4,8,9-四氮三联苯,DPPZ=二吡啶并[3,2-a;2,3-c]吩嗪]。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以及摩尔电导率测定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和琼脂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这些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这些配合物对DNA有较强的键合作用, 作用模式为插入作用;配合物在还原剂维生素C存在下对pBR322 DNA具有显著的断裂作用。配合物对DNA键合及断裂作用大小为配合物3>2>1。  相似文献   

9.
应用电子吸收光谱、溴化乙锭(EB)荧光猝灭光谱、粘度测定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方法研究了配合物[Cu(IP)(L-Leu)(H2O)]ClO4(1)和[Cu(IP)(L-Trp)(H2O)]ClO4·1.5H2O(2)(IP=咪唑并[5,6-f][1,10]邻菲咯啉,L-Leu=L-亮氨酸,L-Trp=L-酪氨酸)与DNA的相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通过插入模式与DNA作用,在还原剂维生素C存在的条件下通过羟基自由基机理对DNA进行切割,作用大小次序为:配合物1>2.  相似文献   

10.
我们已经报道了一系列插入键合的Ru(Ⅱ)金属配合物及其酸碱性质. 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一个含2-(苯并噁唑基)-二吡啶并[2,3-f: 2′,3′-h]喹喔啉(bdpq)的新型DNA插入键合Ru(Ⅱ)配合物,与同类配合物相比,具有良好的DNA分子光开关性质.  相似文献   

11.
将具有生物活性的铜(Ⅱ)离子与临床抗病毒药物喷昔洛韦(PCV)配位,合成了首个喷昔洛韦的金属配合物[Cu(PCV)_2(H_2O)_3]SO_4(1),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测试了其针对多种典型人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喷昔洛韦-铜(Ⅱ)配合物1对各种肿瘤细胞株均显示出显著高于喷昔洛韦的增殖抑制活性,其中对于较为敏感的人肝癌细胞BEL-7404,配合物1的增殖抑制活性是喷昔洛韦的3倍以上。进一步,针对抗肿瘤首要靶点DNA,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以及DNA粘度实验对配合物1与小牛胸腺DNA的键合作用方式进行了探讨。由实验结果推测,DNA应该是配合物1的抗肿瘤活性的重要靶点,其与DNA之间存在典型的插入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电子吸收光谱、溴化乙锭荧光光谱、粘度测定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甘氨酰甘氨酸-铜(Ⅱ)-芳香氮碱型配合物:[Cu(Gly-gly)(TATP)].2H2O(1)及[Cu(Gly-gly)(Phen)].3H2O(2)(Gly-Gly=甘氨酰甘氨酸,TATP=1,4,8,9-四氮三联苯,Phen=1,10-邻菲咯啉)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这些配合物通过插入作用与DNA结合,结合能力大小为:配合物12;在维生素C存在下对pBR322 DNA具有显著的氧化断裂作用;活性大小为:配合物12。  相似文献   

13.
有关 DNA与金属配合物反应机理和作用模式的探讨是生物无机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的研究 [1~ 4] 表明 ,有大共轭配体配位的八面体金属配合物以静电作用或插入方式与DNA结合 .外消旋 [Ni( phen) 3]2 +及其旋光异构体与 DNA作用机理的研究曾有报道 [4] .但用电化学方法研究其旋光异构体与 DNA作用则未见详细报道 .本文用电化学方法和 CD谱研究了 Δ- ,∧ - [Ni( phen) 3]2 +配合物与 DNA的作用 .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均表明 Δ- ,∧ - [Ni( phen) 3]2 +与 DNA作用时 ,Δ构型配合物的插入作用比∧构型配合物的强 .该法与平衡透析…  相似文献   

14.
对配合物[Ce(NO3)3(Phen)2]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拉曼光谱进行了归属,研究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同时,用光谱法研究了该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DNA加入后,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峰和表面增强拉曼峰明显降低,而荧光强度明显增强。配合物对EB与DNA作用有竞争。这些表明配合物与DNA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并且主要键合模式是插入作用。测得配合物与DNA的键合常数为1·7×105。  相似文献   

15.
张金艳  肖小明  蒋艳  谭年元 《应用化学》2010,27(9):1032-1037
在微波辐射和无催化剂条件下,由吡啶2,6-二甲酸与乙二胺反应合成了2,6-二(2'-咪唑啉-2'-基)吡啶(L),采用常规加热法合成其配合物[CrL2][NO3]3。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摩尔电导率测试技术对其进行表征分析。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黏度测试,分别考察了配体及配合物与DNA的键合常数及其作用方式。结果表明,配体L以氢键和沟面作用方式与DAN键合,而配合物以氢键和静电作用模式与DNA键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较好的解释了L及[CrL2]3+与DNA的相互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一种新的钌(II)配合物[Ru(bpy)2(Hfip)](ClO4)2, 其中bpy代表2,2′-联吡啶, Hfip代表2-(9H-芴-2-基)-1H-咪唑-[4,5-f]-[1,10]-邻菲啰啉. 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稳态荧光淬灭、与溴化乙锭的竞争实验、粘度测量和DNA热变性研究了该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键合性质. 结果表明, 该配合物能嵌入键合DNA, 键合常数Kb=8.6×105 L·mol-1 (50 mmol·L-1 NaCl).  相似文献   

17.
段冉冉  王璐  霍炜强  陈实  周晓华 《合成化学》2014,(2):168-173,178
以1,10-邻菲罗啉(Phen)和2,4-二氨基-6-(2-吡嗪)-均三嗪(DAPT)为配体,与铁系金属(M=Ni,Co)盐反应合成了两个新型的金属配合物———[Ni(Phen)(DAPT)Cl2]·3H2O(3a)和[Co(Phen)(DAPT)Cl2]·3H2O(3b),其结构和性能经IR,LC-MS,元素分析,TG-DTA和摩尔电导率表征。用UV-Vis、溴化乙锭荧光竞争光谱、相对粘度、电化学、DNA热变性及盐效应等方法研究了3a和3b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3a和3b与ct-DNA的结合模式均为插入模式;3a与ct-DNA的结合强度略大于3b。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2,3-二甲基-1,4,8,9-四氮三联苯(dmtatp)和2,3-二苯基-1,4,8,9-四氮三联苯(dptatp)两种新配体及它们与2,2′-联吡啶和钌(Ⅱ)的混配物[Ru(bpy)2dmtatp]2+(1)和[Ru(bpy)2dptatp]2+(2),用电子吸收光谱、稳态荧光、粘度测定和圆二色谱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结合我们以前对配合物[Ru(bpy)2tatp]2+(3)(tatp为1,4,8,9-四氮三联苯)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研究,得出配合物与DNA的键合强度顺序为:[Ru(bpy)2tatp]2+>[Ru(bpy)2dptatp]2+>[Ru(bpy)2dmtatp]2+,这与插入配体的位阻效应的减少趋势相一致。同时,还测定了配合物与DNA的键合常数。  相似文献   

19.
设计合成含多个配位中心的多吡啶配体ODCIP(3,4-二氯基苯并咪唑并[4,5-f][1,10]邻菲咯啉)及其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bpy)2ODCIP]2 .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谱和质谱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法研究了[Ru(bpy)2ODCIP]2 与DNA(脱氧核糖核酸)的作用机制、与Co2 配位后与DNA的作用机制及其荧光变化情况.结果表明[Ru(bpy)2ODCIP]2 与DNA通过部分插入模式作用,[Ru(bpy)2ODCIP]2 与Co2 配位形成的双核配合物[Ru(bpy)2(ODCIP)Co]4 也能与DNA插入结合.进一步利用稳态荧光发射光谱、荧光淬灭实验等方法研究了单核配合物[Ru(bpy)2ODCIP]2 和双核配合物[Ru(bpy)2(ODCIP)Co]4 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20.
用紫外光谱方法研究了四环素(TC) Cu(II)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吸收光谱研究表明,DNA能与四环素(TC)及Cu(II)形成的配合物发生反应,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随着配合物类型及DNA浓度的不同而不尽相同:当四环素与铜形成1∶1型配合物时,较低浓度的DNA能与配合物以嵌插方式相互作用,而较高浓度的DNA与该配合物除了发生嵌插作用外,还存在另外的作用方式;当四环素与铜形成1∶2型配合物时,DNA与该配合物则主要以嵌插方式相互作用,并且这两种配合物与DNA的嵌插作用均是通过四环素配体插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