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成了双核铅配合物{Pb2[S2P(OC6H4Me-p)2]2[μ-S2P(OC6H4Me-p)2]2},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06393(6)nm,b=1.15005(6)nm,c=1.45006(5)nm,α=94.109(3)°,β=98.833(4)°,γ=109.242(5)°,V=1.64099(14)nm3,Dc=1.671 Mg.m-3,Z=1,F(000)=808,μ(Mo Kα)=5.523mm!1,S=1.024,R1=0.0596,wR2=0.1464[I〉2σ(I)].该配合物形成了具有椅式构型的八元环[Pb2S4P2],每个Pb原子与1个螯合双齿配体(p-MeC6H4O)2PS-2的2个S原子和2个桥三齿配体μ-(p-MeC6H4O)2PS-2的3个S原子配位,Pb1—S的键长在0.2750~0.3257 nm范围内.芳环对Pb原子有弱的π配位作用[Pb1…Cig为0.3365(2)nm].Pb原子处于Pb(S5ArE)(E代表孤对电子)的畸变缺位五角双锥(Ψ-PB)环境中,1个S原子和1个芳环位于Ψ-PB的轴向位置[键角S1—Pb1—Cig为173.79(5)°],4个S原子和Pb原子的一对立体化学活性的孤对电子占据Ψ-PB的赤道位置.配合物热稳定性高,在287.1℃开始分解.与原料(p-MeC6H4O)2PS2NH2Et2比较,配合物对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大肠杆菌(E.Coli)和枯草杆菌(B.Subtilis)具有更好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2.
新型吡唑Schiff碱及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和抑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氨基-4-氰基吡唑和芳醛为原料合成了10个新型吡唑Schiff碱及铜(II)、镍(II)、锌(II)、钴(II) 4个金属配合物. 用元素分析, IR, 1H NMR及单晶解析表征了Schiff碱及金属配合物的结构. 测定了Schiff碱及金属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绿脓杆菌的抑菌活性. 生物活性研究表明, Schiff碱及金属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都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其中铜(II)和锌(II)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3.
设计合成了新的(2-(2’-吡啶)苯并咪唑)(L-丙氨酸根)铜(II)配合物:[Cu(HPB)(L-Ala)(ClO4)(H2O)]2 H2O[HPB=2-(2’-吡啶)苯并咪唑,L-Ala=L-丙氨酸根].应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电喷雾质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空间群,晶胞参数:a=1.1900(2)nm,b=0.80500(16)nm,c=1.9700(4)nm,β=94.78(3)°,Z=2,Dc=1.672 g cm-3,F(000)=968,残差因子R1=0.0427,wR2=0.1106[I>2σ(I)],S=0.999.在配合物分子中,2-(2’-吡啶)苯并咪唑和L-丙氨酸根以双齿配位方式在分子平面上与中心铜(II)离子配位,而水分子及高氯酸根单齿弱配位于分子轴向上,构成了一拉长的八面体结构.利用二倍试管稀释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抗菌活性,并且研究了配合物对pBR 322 DNA的断裂作用.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对枯草杆菌(B.subtilis,G+),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G+),大肠杆菌(E.coil,G-)和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G-)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为50~80μg mL-1,在维生素C存在下能够通过羟基自由基OH氧化断裂pBR 322 DNA双螺旋结构.  相似文献   

4.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2种铜配合物[Cu2(HNOR)2Cl]n(1)和[Cu2Cl3]·H3NOR·H2O(2)(H2NOR=氟哌酸),并对其结构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结果表明,虽然反应物相同,但在酸度和碱度条件下分别生成具有不同结构的配合物。通过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2种配合物形成了稳定的二维结构。同时,选择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进行了抑菌活性实验。抑菌活性表明,2种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3,5-二甲基吡唑(HL)与锌(Ⅱ)进行配位作用得到双核配合物[Zn_2(HL)_2(L)_2Cl_2](1)和四核配合物[Zn_4(HL)_4(L)_4(OH)_2](BF4)_2(2)。通过元素分析、UV-Vis、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及热分析等技术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测定其晶体结构。晶体结构解析表明,配合物1和2都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在两个配合物结构中,每个中心金属锌(Ⅱ)均具有扭曲的四面体配位构型。双核配合物1中2个金属锌(Ⅱ)由2个双齿配体(L)桥连,以双核配合物1作为次级配位单元,类似的2个次级配位单元中的金属锌(Ⅱ)进一步通过μ-O配位桥连形成四核配合物2。  相似文献   

6.
将配体[C5Me4HR](R=cyclopentyl,cyclohexyl,nPr)分别与Ru3(CO)12在二甲苯中加热回流,合成了3个新的双核配合物[(η5-C5Me4R)Ru(CO)(μ-CO)]2(R=cyclopentyl(1),cyclohexyl(2),nPr(3))。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1和2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5种氨基酸席夫碱Sal-Gly(甘氨酸席夫碱)、Sal-Glu(谷氨酸席夫碱)、Sal-Met(甲硫氨酸席夫碱)、Sal-Tyr(酪氨酸席夫碱)、Sal-Arg(精氨酸席夫碱)及其金属锌离子配合物共10种化合物.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等手段对其组成的结构进行表征.以Sal-Tyr-Zn为主体,咪唑(1),1-甲基-咪唑(2),2-乙基-4-甲基咪唑(3),吡唑(4),4-碘苯胺(5),DABCO(1,4-重氮双环[2,2,2]辛烷)(6),邻苯二胺(7)和1,2-环己二胺(8)为客体,进行配位相互作用研究.选取大肠杆菌作为抑菌菌种,研究了氨基酸席夫碱的抑菌能力.结果表明,氨基酸席夫碱配体及金属锌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均有抑菌活性,配体的抗菌活性随氨基酸残基的增大而减小.金属锌配合物的抑菌活性大于其所对应的氨基酸席夫碱配体的抑菌活性,活性最大的则为Sal-Arg-Zn.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双核银配合物[Ag2(μ-(4-MeC6H4O)2PS2)2(Phen)2](phen为1,10-邻菲咯啉),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热重分析进行了表征,并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晶体结构。该晶体属于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2035(2)nm,b=1.638 3(3)nm,c=2.517 1(5)nm,V=4.963 1(17)nm 3,Dc=1.599 g.m-3,Z=4,F(000)=2 416,μ(Mo Kα)=1.072 mm-1,S=1.066,(Δ/σ)max=0.001,R1=0.037 6,wR2=0.088 8(I>2σ(I))。晶体结构研究表明每个Ag原子与不同配体(4-MeC6H4O)2PS2-的2个S原子和1个phen配体的2个N原子配位形成了具有椅式构型的八元环Ag2S4P2,Ag原子为畸变四面体AgS2N2构型,配合物通过phen的π-π堆积形成了一维结构,分子间的弱氢键C-H…O和C-H…π作用使分子进一步形成了三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2种新的N-甲基-N-苄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锑[Sb(MeBnNCS2)3](1)和铋[Bi(MeBnNCS2)3](2)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 NMR、热重对其进行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晶体结构。配合物1和2均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0.955 1(7)nm,b=1.357 5(10)nm,c=2.468 1(17)nm,β=104.01(2)°,Z=4,V=3.105(4)nm3,Dc=1.520 g·cm-3,F(000)=1 440,μ=1.314 mm-1,最终偏离因子R1=0.033 9,wR2=0.083 2,S=1.010;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1.339 0(6)nm,b=0.997 5(5)nm,c=2.426 1(5)nm,β=98.433(7)°,Z=4,V=3.205(2)nm3,Dc=1.653 g·cm-3,F(000)=1 568,μ=5.912 mm-1,最终偏离因子R1=0.039 8,wR2=0.086 4,S=1.089。在这2个配合物中,中心金属离子M(Ⅲ)与来自3个配体中的6个硫原子配位,配合物1形成6配位的畸变的八面体构型;配合物2则形成6配位的畸变的五角锥构型。在配合物2中,分子之间又通过Bi…S弱相互作用构成二聚体结构。利用琼脂扩散法测试了配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1对4种受试菌株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砷[(C9H18NS2)3As(Ⅲ)](1)和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铋[(C3H6NS2)3Bi(Ⅲ)](2)两种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 NMR、热重对其进行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晶体结构。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 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75 0(15)nm,b=1.2143(16)nm,c=1.621(3)nm,α=69.15(2)°,β=75.36(3)°,γ=88.17(2)°,Z=2,V=1.910(5)nm3,Dc=1.197 g.cm-3;配合物2也属于三斜晶系,P 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992 9(3)nm,b=0.993 0(3)nm,c=1.142 7(3)nm,α=64.495(4)°,β=80.400(4)°,γ=64.772(4)°,Z=2,V=0.914 7(4)nm3,Dc=2.068 g.cm-3。配合物1中的As(Ⅲ)与来自3个配体中的6个硫原子配位,形成6配位畸变八面体构型;配合物2则形成6配位畸变五角锥构型,其分子之间又通过Bi···S弱相互作用构成二聚体结构。利用琼脂扩散法测试了配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1对5种受试菌株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配合物2则仅有弱的抑菌性。  相似文献   

11.
分别采用水热法和溶剂挥发法合成了一个五配位的钴双核配合物[Co2(H_2O)2(L1)2(4,4′-bipy)](1)和一个镍双核配合物[Ni2(L2)2(4,4′-bipy)](2)(H2L1=邻氨基酚缩5-溴水杨醛,H2L2=邻氨基酚缩水杨醛),并经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以及热重分析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1的晶体结构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2属于三方晶系R3空间群。采用MTT法初步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的体外抗癌活性,结果表明,1和2对人肝肿瘤细胞HEPG2和人结肠癌细胞SW620均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同时利用量子化学计算对配合物2进行了理论计算。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两种新的双核配合物 [Cu2 (IPHTA) (Me2 bpy) 2 ] (Cl O4) 2 (a)和 [Cu2 (IPHTA) (NO2 - phen) 2 ](Cl O4) 2 (b) ,IPHTA代表间苯二甲酸根二价阴离子 ;Me2 bpy和 NO2 - phen分别表示 4,4′-二甲基 - 2 ,2′-联吡啶和 5-硝基 - 1 ,1 0 -邻菲罗啉。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可见 -紫外光谱、ESR谱及电导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基于变温磁化率测量和自旋哈密顿算符 (H=- 2 JS1 · S2 )已推出交换积分 J=2 .36cm-1 (NO2 - phen)和J= 1 6.2 cm-1 (Me2 bpy) ,表明两个双核配合物中 Cu( )和 Cu( )离子间为铁磁偶合。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7种新型酰基吡唑啉酮席夫碱过渡金属铜配合物.7种席夫碱分别为:1-对氯苯基-3-苯基-4-苯甲酰基-吡唑啉酮-5缩苯胺(HS1)、对氯苯胺(HS2)、对溴苯胺(HS3)、糠胺(HS4)、对甲氧苯胺(HS5)、对乙氧苯胺(HS6)和萘胺(HS7)席夫碱.由元素分析、络合滴定法、质谱和摩尔电导值确定配合物的组成通式为[Cu(S)2](S=S1,S2,S3,S4,S5,S6,S7),通过红外光谱、热重谱、核磁共振氢谱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配体及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对7个席夫碱配体及其7个铜配合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表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测试条件下,7个配体的异构体存在方式不同.配位时酮式结构可能转化为烯醇式结构,按去质子方式以烯醇氧负离子和亚胺基氮原子双齿形式与铜中心离子成键.抑菌实验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对受试的4个菌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配合物普遍强于配体.抑菌能力呈现浓度效应,在浓度为3.0mg·mL-1时最大直径可达16.0mm.  相似文献   

14.
以4-甲氧基水杨醛和季戊四胺进行缩合反应得到席夫碱化合物H_4L,然后将配体H_4L分别与Ni(Cl O_4)_2·6H_2O、Cu(Cl O_4)_2在乙醇溶液中进行配位反应,得到2个席夫碱配合物[Ni_2(L)]·DMF(1)和[Cu_4(L)_2(DMSO)_3]·2DMSO(2)。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都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1和2都为双核配合物。初步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配体及其配合物1和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景志红 《化学研究》2001,12(1):43-45
合成了三种新的二环己酮草酰二腙 (BCO)桥联的双核铜 (Ⅱ )配合物 [Cu2 (BCO)L2 ](ClO4 ) 4;其中L代表乙二胺 (en) ,1,2 -丙二胺 (ap)和 1,3-丙二胺 (pn) .经元素分析、摩尔电导以及红外光谱和电子光谱等方法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推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 ,研究了三种配合物的杀菌活性 .  相似文献   

16.
设计、合成了硝基咪唑衍生物N,N'-二甲基-5-硝基-2,2'-联咪唑(L)的过渡金属配合物[Cu(L)(Ac)_2]_2(1)和[Ag(L)(NO_3)·H_2O(2)。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1是一个醋酸根桥联的五配位双核Cu(Ⅱ)浆轮笼型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固体荧光光谱、电喷雾质谱、摩尔电导率及热重分析等测试手段对配合物2进行了性质表征,初步确定了其结构可能为二配位的线型单核配合物。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及黏度法分析表明配合物1与小牛胸腺DNA(ct-DNA)相互作用强于配体及配合物2。以2倍稀释法研究了配体L及配合物的抗厌氧菌活性,发现配体对伴放线放线杆菌(ATCC 29523)的抑菌活性最强(最低抑菌浓度MIC=0.625~1.25 μg·mL~(-1)),这甚至要强于经典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的抗菌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2种铜配合物[Cu_2(HNOR)_2Cl]_n(1)和[Cu_2Cl_3]·H_3NOR·H_2O (2)(H_2NOR=氟哌酸),并对其结构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结果表明,虽然反应物相同,但在酸度和碱度条件下分别生成具有不同结构的配合物。通过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2种配合物形成了稳定的二维结构。同时,选择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进行了抑菌活性实验。抑菌活性表明,2种配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三元配合物Ni[S_2P(OCH_2CH_2Ph)_2]_2·bipy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三元配合物Ni[S2P(OCH2CH2Ph)2]2·bipy(bipy为α,α'-联吡啶),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进行表征,并测定了单晶结构.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问群为P21/c,α:1.0859(5)nm,b:2.1751(7)nm.c=1.9083(8)nm,β=104.48(3).,Z=4,Dc=1.354g/cm3,μ=0.75mm-1,S=1.044,(△/σ)msx=3.085,R=0.076,wR=0.067[I(2.50σ(I).Ni离子与配体(PhCH2CH2O)2PSS-的S和bipy的N形成了变型八面体.Ni~S的键长在0.2488(5)~0.2513(5)nm范围,Ni~N的键长分别为0.2072(13)和0.2086(13)nm.相邻的对映体配合物分子间的bipy环之间存在π-π堆积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一个化合物[Cu(sval)(4,4′-bipy)](sval=N-(2-羟苄基)-DL-缬氨酸阴离子,4,4′-bipy=4,4′-联吡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及热重分析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1.08723(19)nm,b=1.360 1(2)nm,c=1.359 6(2)nm,β=105.433(2)°,Z=2,V=1.938 0(6)nm3,μ=1.157 mm-1,Dc=1.511 g.cm-3,F(000)=916,R1=0.033 2,wR2=0.089 1。配合物中Cu(Ⅱ)为四配位的平面四边形配位构型,该配合物通过π-π堆积和Cu…N弱相互作用形成双核结构单元,相邻双核结构单元通过Cu…O弱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一维链状结构。初步的生物活性实验表明配合物与配体相比,配合物的抑菌活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徐保莲  代坤  陈景文 《无机化学学报》2014,30(12):2733-2739
设计合成了4种含不同芳香取代基团的肼基二硫代甲酸甲酯配体(2-乙酰基吡啶肼基二硫代甲酸甲酯(L1-H)、2-甲酰基吡啶肼基二硫代甲酸甲酯(L2-H)、2-甲酰基噻吩肼基二硫代甲酸甲酯(L3-H)、2-甲酰基水杨醛肼基二硫代甲酸甲酯(L4-H))的镓配合物,对它们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试,并讨论了配体分子中不同芳香取代基对配合物抑菌活性的影响。在模拟生理条件下,L-H与Ga3+生成较稳定的单核配合物[Ga(L1)2]NO3(1)、[Ga(L2)2]NO3(2)、[Ga(L3)2]NO3(3)、[Ga(L4)2]NO3(4),各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表现出比Ga(NO3)3·9H2O强的抑制活性,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高于大肠杆菌,其中,1和2的活性比相应配体高,其余2个配合物与其配体之间无明显活性差异。L1-H和L2-H分子中吡啶基的较强吸电子效应可能是1和2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主要原因。4种配合物抑制黑曲霉生长的活性同样高于Ga(NO3)3·9H2O,其中3最强,并显著高于L3-H,其余配合物与相应配体间无活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